隨著北京、湖南、安徽3位新成員的加入,2020年9月21日,我國自貿試驗區數量擴容至21個,形成了“1+3+7+1+6+3”的新格局,構筑了一張開放的新版圖。
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指在貿易和投資等方面比世貿組織有關規定更加優惠的貿易安排,在主權國家或地區的關境以內,劃出特定的區域,準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
2013年9月,作為一枝獨秀,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成立。
一開始,上海自貿試驗區就肩負了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的重要任務。近5年來,上海自貿區新增企業5.9萬家,集聚了上海市450左右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
上海模式證明,在當今的經濟和國際環境下,加大對外開放是可行的。如果更多的自貿區可以建立,將在一定區域內形成“局部帶動整體”的改革態勢和經濟發展動力。
接下來的7年間,歷經5次擴容,中國自貿區遍地開花。
2015年,廣東、福建、天津三省市獲批成立自貿區;
201 7年,遼寧、浙江、河南、河北、重慶、四川、陜西7個自貿區相繼建立;
2018年,海南自貿區建立;
201 9年,山東、江蘇、河北、云南、廣西、黑龍江6省份建立自貿區;
2020年9月,北京、湖南、安徽3個自貿區幾乎同時獲批。
如今,在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幾十個自貿試驗片區,已經形成東西南北中,沿海成片、內陸連線的自貿區新格局。同時,依托各省份產業特色、區位優勢的具體規劃,各省份自貿區的定位和目標也更加明確和具體。
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僅2020年1-5月,全國前5批18家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602.5億元,以不到全國0.004%的國土面積,實現了全國17%的外商投資。
目前,自貿試驗區已經形成260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優化政府監管領域的有60項,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領域的有76項、貿易便利化領域的有76項。 在9月的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貨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建設自貿區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對自貿區擴容,目的就是要通過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改革探索,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更高水平的開放,推動加快形成發展的新格局。
立時代潮頭,邁關鍵步伐。
自貿試驗區從來都不是“栽盆景”,而是“種苗圃”。每腳踏實地建立一個“試驗田”,就鑄造了一個新的“中國品牌”,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魄力,憑借高質量發展牽動著世界的脈搏。
這,就是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