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財經研究中心主任
日前,深圳市政府宣布在羅湖區開展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引起廣泛關注。根據深圳官方公布的數據,共有191.38萬名在深個人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數字貨幣紅包的預約登記,5萬人中簽,整個測試在10月12日18時至10月18日24時之間完成。與此同時,3389家商戶也完成了POS機的全面升級。
本輪測試實際上采用了數字消費券的模式,在限定時間、限定區域和限定消費場景下進行隨機投放。這種投放模型可能是未來中國數字貨幣的主要推廣策略,通過抽簽保證公平性,又通過限定條件確保DCEP能夠真正應用于消費場景,在實體經濟內流通。如果這一模型得到驗證,對央行未來的貨幣政策可能會產生深遠影響。
客觀上講,中國數字貨幣的發行有著得天獨厚的領先優勢。根據相關數據,截至201 9年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13.19億人,占全球網民總規模的32.17%;網絡支付交易額達249.88萬億元,移動支付普及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用戶已經習慣互聯網支付,數字貨幣的推廣成本很低,未來有可能推動高達數十萬億規模的數字經濟產業。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數字貨幣是未來全球數字經濟皇冠上的明珠,若與5G技術、北斗系統相互打通,將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
目前,央行數字貨幣是各國發展的一個重點,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調查,80%的中央銀行已進入數字貨幣研發,其中過半己進入研究實驗與試行階段。10月9日,日本央行發布央行數字貨幣報告,明確未來數字貨幣的規劃、設定及實施路線;國際清算銀行(BIS)與7國中央銀行(加拿大銀行、日本央行、瑞典央行、瑞士國家銀行、英格蘭銀行、美聯儲、歐洲中央銀行)日前也聯合發表《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基本準則與核心特征》報告,以促進數字貨幣發展與推進跨國支付。不過,雖然這些國家也在討論央行數字貨幣計劃,但由于立法限制、數據安全等問題進展速度較慢,大多還停留在討論階段。當前,中國在這場所謂的“數字貨幣競賽”中走在了前端。
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問題,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超前發展讓一些西方政客產生焦慮和恐慌,甚至出現一些陰謀論。一些所謂的擔憂和陰謀論說法并沒有什么依據,主要還是他們的恐慌心理所致。但它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尖銳卻無法回避的問題:中國的數字貨幣應當以什么樣的形象展示于全球的公眾面前?無論技術如何演進,貨幣的本質仍然是信用,而信用的背后則是公眾信任和社會形象。一旦技術被惡意打上“不良”標簽,那么就會失去信用基礎。
在推行DCEP的時候,必須謹慎地塑造和維護DCEP良好的公眾形象,甚至將其作為重要價值觀之一。如果數字貨幣未來要走向國際社會,那么在其早期的方案設計中不應當是一個冷冰冰的技術解決方案,而應是一個在全球化視角下設計的“文化產品”。這才是數字貨幣的信用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