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紙 月 圖/李 鵬
當大家以為埃舍爾的“變形版畫”是他的創作巔峰時,這位瘋狂的藝術家已然將視線轉向了更為高深的數學領域。不過,數學家的工作顯然沒有讓他感到滿意:“數學家們打開了通向一個廣闊領域的大門,但是他們卻從未進入該領域。從他們的天性來看,他們更感興趣的是打開這扇門的方式,而不是門后面的花園。”
埃舍爾所說的“未進入的領域”以及“門后面的花園”,指的是隱藏在數學中的視覺藝術。自從迷戀上西班牙王宮的平面鑲嵌畫,埃舍爾的“幾何學之魂”就覺醒了。他一心撲在了大家聽都沒聽說過的各種“數學理論”上。埃舍爾驚嘆于古代摩爾人設計的墻磚圖案,這些圖案后來被人們定義為“平面鑲嵌畫”。畫中的鑲嵌圖形由沒有重疊、沒有空隙的封閉圖形排列而成。構成鑲嵌圖形的基本單元是多邊形或不規則圖形。形狀相同的彩色圖形與被“切割”后的白色圖形按規律交錯排列,構成了完整的平面鑲嵌畫。埃舍爾的發現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的創作開始轉向一場場視覺實驗。


這兩幅看上去“根本不科學”的圖畫,是幾何學中“不可能圖形”的典型案例。埃舍爾利用畫作中的透視錯誤,創造了不受地心引力影響的“瀑布”,還有在樓梯上爬上爬下無法止步的士兵。他的創作靈感源于“彭羅斯三角”——一個無法在三維空間出現的幾何體。
1858 年,德國數學家茂比烏斯做出了一個神奇的“紙帶圈”。他先把一條紙帶旋扭180 度,再將紙帶的兩端連接起來。如果你想將紙帶的兩面涂上不同的顏色,那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因為這條紙帶只有一面!埃舍爾很喜歡這個“小把戲”。他不僅畫了螞蟻攀爬茂比烏斯環的經典場面,還制造了許多另類的茂比烏斯環變體。

◎ 德羅斯特效應


1900 年,荷蘭德羅斯特牌可可粉推出了新款包裝盒,盒子上印著一位手持托盤的女性托著杯子和紙盒的圖案,而杯子及紙盒上的印花完美復刻了包裝盒上的圖案。當圖片的某個部分與整張圖片相同,并由此產生無限循環的效果,便被稱為“德羅斯特效應”,是數學概念“遞歸”的視覺呈現形式之一。
在埃舍爾一大堆令人頭暈目眩的作品中,《畫廊》可謂別具一格。看畫的年輕人所在的美術館在畫中被再次復制,同樣的情景也許會在畫家預留的白色斑點處重復出現,無窮無盡。畫家雖然在白點處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但同樣留給觀賞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當然,埃舍爾在立體幾何領域的突破同樣令人嘆服。不管是反光的球體,還是凹凸不平的建筑,他都能揮舞畫筆為其賦予視覺上的不可思議。
電影《盜夢空間》中無限折疊彎曲的巴黎街道、永遠走不到頭的環形階梯,影片《哈利·波特》中魔法師休息室外的移動樓梯的設計都不約而同地借鑒了埃舍爾的創意。他不僅能讓數學家大開眼界,還能讓電影人為之瘋狂。




這么說來,埃舍爾不就是版畫界隱藏的數學大師了嗎?可實際上,埃舍爾中學畢業后再也沒接受過任何系統的數學訓練,他對數學的理解完全源于自己的直覺與經驗。
埃舍爾的作品充滿思辨意味,常用藝術的方式解答矛盾、悖論等哲學問題。可惜當時的藝術家圈子并不關心埃舍爾是誰,更不在乎他的想法,但數學家們卻非常追捧他。1954 年,國際數學協會還特地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為埃舍爾舉辦了個人畫展呢!
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興起了一陣“嬉皮士”熱潮。這些嬉皮士反對戰爭和傳統,推崇新興、反叛的事物,而埃舍爾被他們奉為“迷幻藝術的教父”。埃舍爾和他的畫正是在這個時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喜愛。
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埃舍爾一生中制造了許多視覺陷阱,他像一位樂此不疲的魔法師,享受著“欺騙”與“被欺騙”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