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芳

焦文濤
“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更是孕育世代文明的重要自然資源。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隨著國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的頒布和實施,以“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為主體的土壤環境保護基本思路已逐步形成,為我國解決土壤污染和安全問題提供了政策指導與法律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將強化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為研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評價與治理修復,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青年科技工作者焦文濤博士常年奔走于各類污染場地,開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實驗模擬,深入了解污染的成因和特征,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號脈問診”,為污染場地治理尋醫找藥。他憑借堅實的理論基礎和一次次在北京、山東、廣西等地土壤污染現場實踐,用無悔的付出踐行著“環保人”的“初心”,與團隊成員一起殫精竭慮搞科研,厚積薄發蓄成果,并不斷將最新科研成果服務于國家“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驀然回首,他已在這條路上砥礪前行逾20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從小生活在農村的焦文濤深知農民的艱辛和不易。“當時我就想著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為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做些事情,為提高農民收入做一點貢獻。”他說。“星空不問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1998年9月,焦文濤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攻讀植物營養學專業學士學位。
時代更迭,新時期所面臨的農業問題也有了轉變和新的需求。土壤污染和安全問題成了制約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這一背景下,焦文濤審時度勢,考入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攻讀土壤學專業碩士學位,加入具有豐富土壤污染修復經驗的研究團隊,在導師蔣新研究員的精心指導下,從事土壤重金屬類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及環境修復研究,為凈化我國的土壤環境默默奉獻。
懷著對于科研的使命感及不斷精進專業水平的愿望,碩士畢業后的焦文濤又考入了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攻讀生態學專業博士學位。加入享譽海內外的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團隊,在有關新型污染物的區域環境歸趨、管理、政策等方向上進行了系統研究。在導師呂永龍研究員的精心指導下,焦文濤勤奮鉆研,融會貫通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兼收并蓄,并著力從宏觀層面開展區域土壤污染特征分析及政策建議等相關研究。通過多年的科研歷練,焦文濤鍛造了更為系統和全面的知識體系,這為他今后深入開展土壤污染評價與修復相關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對于焦文濤而言,享受科研的時光始終是最珍貴的。從刻苦攻讀博士學位,到以優秀成績畢業并留所工作,院子里的玉蘭花幾落幾開,如今他已在這里度過了10余個科研春秋。多年來,他立足于我國土壤污染實際,將研究重點聚焦在有機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與設備研發,在科研能力飛速提升的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修復系統設計和工程實施經驗。
隨著我國“退二進三”等產業政策的推進,許多化工、鋼鐵和農藥等企業的搬遷產生了大量的有機污染場地,嚴重威脅生態環境安全和人體健康,研發針對性的修復技術與設備迫在眉睫。熱修復技術與配套設備是修復有機污染土壤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國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集成加熱修復科研設備,這嚴重限制了該技術的系統開發和推廣應用,以及國家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相關政策的有效落實。因此,迫切需要加速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精準化、模塊化、智能化的土壤熱修復科研及工程應用設備。正是在這一現狀驅動下,焦文濤勇挑重擔,開始了在相關研究領域矢志不渝貢獻科技力量的“土壤污染修復之路”。
在他看來,修復污染土壤就如同對病人進行醫治,需對癥下藥,從初步調查、現場勘探、編寫初步調查報告,再到詳細調查、風險評估并編制修復技術方案,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項目的支撐下,焦文濤帶領團隊研制了電阻加熱修復小試裝置,進行了土壤電阻加熱修復主要控制因素對土壤電阻加熱修復效率及效果影響的研究,并在蘇州某化工廠進行了現場200平方米的中試工程示范,優化了工藝參數,取得了良好示范效果。
盡管已經在土壤修復領域取得累累碩果,但行者腳步無止。圍繞“有機污染土壤熱修復”,他帶領團隊勇攀高峰、深入開拓。2018年,與國內多個頂尖土壤熱修復團隊合作經過預審報、正式申報、視頻答辯等環節,用時近一年終于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土壤污染成因與治理技術”的首批資助。2019年經過多輪答辯,他成功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科研儀器設備研制項目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懷柔科學城成果落地項目支持。在這些項目的支持下,他既注重基礎創新研究,又加強科研技術研發轉化,引領團隊深入開展加熱處理土壤過程中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及影響因素研究,形成了主體硬件設備科研平臺,開發熱修復后殘留污染物環境風險評估軟件,結合生命周期評價法優化主體硬件設備與配套軟件集成技術系統,為我國有機污染場地熱修復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提供了科技支持和設備保障。
對于焦文濤來說,科學研究也是一個不斷接受新事物、融會新知識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往往是漫長而又艱辛的。特別是目前我國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與設備研發還處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階段,開展自主創新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科研的使命感一直縈繞在他心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憑借這種有拼勁、不服輸的品質以及孜孜不倦、開拓創新的探索精神,近年來他主持了多項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余篇,其中第一及通訊作者SCI論文3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申報國家發明專利30余項。在取得豐碩科研成果的基礎上,他還積極探索產業化,已經帶領團隊與北京建工環境修復、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等國內領軍的污染場地土壤修復企業緊密合作,致力于實現“產-學-研-用”的有機結合,推進我國土壤污染修復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鑒于上述學術貢獻及業界影響,焦文濤成功獲得了中國發明協會2019年度“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個人)”。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二十載櫛風沐雨的堅守,如今的焦文濤早已從最初的那位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名博學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對于土地的熱愛一直深植其心。隨著201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的正式實施及國家相關政策的逐漸完善,焦文濤堅信:未來的中國會逐漸形成更加完善的土壤污染修復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造福于人類健康及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展望未來,他還將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不移地致力于土壤污染修復研究和應用推廣,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化作春泥”,為建設美麗中國揮灑青春、傾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