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宣傳辦公室)
2020 年6 月23 日,北斗三號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北斗”系統圓滿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參加任務的“北斗”工程建設者們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做到了疫情防控和航天發射“兩個萬無一失”。
作為北斗三號系統的收官之戰,此次發射任務受到國內外主流媒體、自媒體以及無數網友的高度關注,通過全視角、近距離直播、技術層面突破創新、爆款互動新媒體產品,北斗三號全球組網收官的歷史時刻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展現。
融媒體背景下,“三微一端”(“三微”即微博、微信和微視頻;“一端”即新聞客戶端)改變了傳統媒體“一對多”的單向信息輸出方式,內容創作也相對簡短精煉,以滿足受眾使用移動設備進行“淺閱讀”與“輕閱讀”的便捷需求[1]。利用網絡平臺和技術上的優勢,對新聞事件進行同步跟蹤、直播式拍攝記錄、即時傳播,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事件進程是新媒體傳播的主要特點和傳播優勢。
在此次北斗三號發射任務報道中,央視新聞發揮自身優勢,大屏小屏聯動,兩次直播時長超過50h,讓數以億計的觀眾目睹了發射任務成功的歷史時刻,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央視新聞對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收官之星”發射前的直播內容覆蓋工程總體、各大系統、應用推廣、國際合作等各個領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型號設計師錢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北斗三號衛星主管設計師常希諾受邀擔任現場嘉賓,通過通俗易懂的解說、深入淺出的介紹,讓觀眾對北斗三號工程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6 月23 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當天,央視直播團隊在發射場布設10 余個機位,在發射塔旁邊近距離拍攝火箭點火瞬間的震撼畫面,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精彩回顧短視頻被廣泛轉發。
新華社推出直播節目《<北斗凌空全球圓夢>—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收官發射》,全網點擊量超過5000 萬人次。有專家認為,新華社的直播節目策劃精妙、內容扎實、結構完整,相當于一部優秀的科普紀錄片。
新媒體通過H5、微視頻、微動漫、音頻錄播、視頻直播、視頻錄播、VR/AR 等新技術形態,為網友提供相比傳統媒體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內容體驗,已經成為新媒體平臺內容生產不可或缺的“標配”。新技術的應用,使得融媒體傳播時效性更高、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能夠有效地提升接收者的滿意度。
在這次發射任務報道中,中國風手繪長圖《走,帶你上天!》,在新華社客戶端上播發后,吸引了不少年輕讀者,而中國風的手繪圖也讓不少網友大呼創意驚艷。動漫作品《這張覆蓋全球的網,快來了解一下》借用動漫形式,在2min 的視頻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北斗”系統的地位、優勢、發展戰略、服務功能等,為大眾迅速普及相關科普知識。新華社制作的《假如,你在大海里迷失了方向……》、人民日報新媒體產品《一組圖告訴你,中國北斗為什么值得驕傲》、央視的《北斗“收官之星”:離開地球前的七天七夜》等新媒體產品,則進一步拉近了“北斗”和公眾的距離,吸引了更多網友的關注。
中央電視臺與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合作的H5產品《北斗,北斗,收到請回答!》,基于覆蓋國內的超過2500 個地基增強系統,以權威的“北斗”實時數據支撐,給用戶帶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近在身邊的體驗。該H5 產品一經發布,迅速成為網絡爆款;《北斗三號全球衛星系統“收官之星”發射》可以實現360°看點火,這些H5 產品一經推出,就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受到網友的喜愛和好評。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從宣布進入臨射倒計時,到因技術原因推遲再到發射成功,經歷了10 余天的時間。在這期間,為了保持傳播熱度,各媒體深入挖掘,通過各自新媒體平臺持續推送短視頻、圖文結合、動漫、海報等形式的作品,在不斷豐富內容的同時,延長了此次任務的報道周期。
在發射任務預熱階段,中央電視臺新聞新媒體中心制作的《微視頻:北斗—夜空中最亮的“星”》,一經推出就被央視頻、學習強國等各大平臺轉發置頂。《北斗“指路” 天津智慧港口帶來生活“新驚喜”》《智慧交通:上海公交裝北斗 行蹤全記錄》《北斗衛星導航助力海洋漁業發展》等形式新穎、內容通俗易懂的科普類新聞,通過記者體驗式報道,進一步吸引了觀眾對“北斗”發射這個重要事件的注意力。
6 月16 日,央視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媒體在得到任務推遲的消息后,及時調整報道重點,通過各自的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播發了北斗三號工程一線技術專家在發射塔架旁邊的現場專訪及專家解讀,強調雖沒有如約發射,但是航天人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帶疑點加注,不帶隱患上天,肯定了“北斗人”臨危不亂、嚴慎細實的工作態度和精神品質,極大地增強了國人對“北斗”系統建設工程的信心。
6 月23 日衛星成功發射,至26 日輿情熱度“黃金72 小時”周期內,主流媒體在其各類平臺端口形成原創報道達到了440 余篇。人民網在其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先后推送了《9 時43 分,重新發射!》、《號外!中國完成北斗全球系統星座部署》、視頻《高光時刻!40 秒回顧北斗收官之星發射全程》;新華社在客戶端連續發布《你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成功了!》《震撼!!!》《44 次發射,一圖回顧歷次北斗飛天的精彩瞬間》,這些時效性極強、形式新穎的新媒體作品,受到網友熱捧。央視新聞制作的多條短視頻登陸重點門戶網站,其中《獨家直播:北斗三號“收官之星”成功發射》,微博觀看量近300 萬人次。
公眾參與度高、互動性強、體驗良好是融媒體內容傳播的突出特性。網友通過留言等形式參與直播,既有利于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也為正確引導輿論提供了方向和依據。
發射任務當天,“北斗”話題在微博累計閱讀量超過3 億人次,《北斗三號收官之星點火升空》進入微博熱搜榜,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李蘭娟院士、四川省抗疫英雄、脫貧攻堅和青少年學生代表在任務成功后在發射場高唱《歌唱祖國》的畫面被媒體爭相推送,刷屏朋友圈。《北斗三號一線專家發射前一夜未眠》《發射中心指揮員說給火箭打120 分》登上微博實時熱點,數以萬計的留言顯示出網民們對中國航天的信任和自豪。
作為互動最活躍的官方信息發布平臺,“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充分發揮了權威發布、溝通橋梁的作用。該公眾號6 月14 日-6 月23 日共發布了21 篇稿件,主動回應外界關切,使系統建設公開透明。這些文章的閱讀量累計突破31 萬次。粉絲數增長15%,突破23 萬。特別是“北斗”官微6 月16 日07:00 發布《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任務推遲》后,引發任務期間首個網友留言互動熱潮,網友表示,“不急用一時”“謹慎為好、期待成功”“做到萬無一失、一鳴驚人!北斗加油!”“在巨大的關注壓力下,北斗人堅持不帶任何隱患上天的嚴謹態度令人尊重。”網友充滿正能量的留言,為發射任務最終完成奠定了良好的輿論環境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