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富文
(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山東 臨沂)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我國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人數呈上升趨勢,因此,有效的治療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通常臨床采用藥物治療以及內科綜合治療與康復治療該疾病,但均無法從根本上逆轉病癥。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血管內介入治療技術被更多地應用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2]。本文立足于此,探究分析介入治療后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
選取的臨床研究對象38 例為本院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需行治療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所選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3 ∶15;年齡為49-85 歲,平均年齡(59.33±3.49)歲;所選患者無癥狀性狹窄均為重度以上,顱外血管癥狀性狹窄均為中度以上。所選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研究。
所選患者均在接受支架植入術后,分別于其術后2 d、3 個月、1 年時接受隨訪或復診,據此,分析所選患者介入治療后臨床療效及影響其術后病情再次復發的危險因素。
1.2.1 術前檢查
所選患者均接受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測評、腦功能缺損與殘障測評、BI 指數指數測評、改良Rankin 量表測評、危險因素卒中風險評分量表測評等[3]。同時,患者接受的輔助檢查有:先接受CT 血管成像血管篩查或者頸動脈內膜剝脫試驗后,若患者存在有介入指征,則需進一步行腦血管、頸部超聲檢查以及全腦血管造影[4]。
1.2.2 手術治療
主要治療方法:一是做好手術前各項準備[5]:①所選患者均需在手術前,口服3-5 d氯吡格雷75mg/d 以及阿司匹林100mg/d。②術前0.5h 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100mg;術前6h 禁食水。二是手術操作[6]:①患者清醒狀態時行局部麻醉后,再行股動脈穿刺,將8F 血管鞘放置成功后,行全身肝素化,將指引導管在導絲引導下選入病變血管近端,經再次造影后,最終確認狹窄部位。②將指引導管在導絲引導下,送至狹窄近端2-3cm 處;將微導絲在路徑圖指導下,穿越狹窄部位,將導絲頭端放置并固定于頸內動脈遠端位置,再將保護裝置沿微導絲送至狹窄遠端后釋放,再將其撤出,于血管狹窄段放置適合的球囊,于透視下,通過壓力泵將造影劑注入球囊內,至擴張滿意后,即刻進行減壓。③嚴密監測患者心率與血壓變化情況,若有必要,再以靜脈注射行多巴胺、阿托品治療。④將球囊撤出后,釋放適合支架送至狹窄處,最后撤出保護裝置。三是手術后處理措施[7]:需對術后患者嚴格監護24h;術后患者需繼續服用3-6 個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若患者合并有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等危險因素,需嚴格行藥物控制。
1.2.3 術后隨訪
所選患者均于術后接受門診、家訪、短信、電話等方式隨訪,且在術后2 d、3 個月時,分別接受經顱多普勒復查;術后1 年時,接受CT 血管成像或者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復查,以對患者血管情況進行評估[8]。
經介入治療后,所選38 例患者中,出現心率及血壓過低者14 例,但經藥物治療后,14 例患者均恢復正常。手術后2d,經顱多普勒、頸動脈多普勒及CT 血管成像檢查,患者臨床癥狀均出現好轉;手術后3 個月,出現再狹窄率為5.26%(2/38);在1年隨訪期內,術后3個月內,患者均能遵醫囑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但截至1年終點時,有10 例患者未能遵醫囑服用藥物;1 年中,出現1例腦梗死患者,1例因未遵醫囑服用降壓藥物而腦出血患者,1例因心臟病死亡患者,三者均為糖尿病患者。
在世界范圍內,缺血性腦血管病對于人類健康的損害程度名列前茅,而該疾病在我國是名列首位。臨床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只能通過介入療法行重建。若患者為頸動脈狹窄,其標準治療方案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該手術優點是開展時間最長,治療經驗較多;但其不足是圍手術期風險較大。近年來,伴隨醫療技術的發展,頸動脈支架成形術因其具有只需行局部麻醉,術后患者恢復較快,心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對其耐受性較好等優勢,致使患者對其接受度較高,因此,目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9]。早期報道顯示,頸動脈支架植入技術治療頸動脈狹窄,早期主要采用的是外周血管支架與膽道支架,而現在針對血管狹窄結構及腦血管病變需要,主要采用開環與閉環支架系統。目前,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已為臨床普遍采用的治療方法。
臨床治療結果表明,手術中梗死通常為附壁血栓或者動脈硬化斑塊的小栓子脫落所致,為此,頸動脈保護傘的有效應用,致使患者圍手術期發生缺血性卒中并發癥的概率大大降低[10]。從本次研究隨訪中可見,有4 例患者存在保護傘內脂質樣物,由此證明頸動脈保護傘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所選38 例患者中,有29 例患者在經球囊擴張頸內動脈后,均出血壓降低或者心率減慢癥狀,由此可知,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選擇至關重要。臨床表明,重度狹窄患者產生嚴重反應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選擇需視者病情而定,且對于狹窄≥90%時,則盡可能避免過度擴張,可采用小球囊預擴張方法或者將殘留狹窄放寬10%-20%,這樣,有利于減少術中術后顱內出血及高灌注綜合征的出現[11]。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介入手術效果良好,并發癥相對較輕且可控。國內外較長時間的臨床研究表明,管腔再狹窄以及支架內血栓形成是支架介入治療術后的主要遠期并發癥,而術后狹窄問題在我國臨床研究討論后證實,發生率均不高。本次研究中,隨訪結果顯示,所選38 例患者中,手術后2d,經顱多普勒、頸動脈多普勒及CT 血管成像檢查,患者臨床癥狀均出現好轉,且未有患者形成急性再狹窄;手術后3 個月至1年終點,出現再狹窄率為5.26%(2/38)。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與患者治療依從性差、合并的糖尿病及其他多重危險因素有關。本次研究結果與國內相關文獻研究基本相符。當然,本次研究由于隨訪時間僅1 年,所選病例有限,數據的準確性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論,介入治療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患者經介入治療后,若再出現血管疾病,主要是與其治療依從性差、合并的糖尿病及其他多重危險因素有關。因此,介入治療后,患者需增強與醫生的配合度,嚴格遵醫囑服藥,同時,醫護人員嚴密監測與有效控制危險因素,有利于患者病情再次復發[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