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程念,趙雪梅,羅婭琳
(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 全軍胸外科研究所,重慶)
2019 年12 月我國陸續出現多例不明原因肺部病變患者,2020 年1 月經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確定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1]。新型冠狀病毒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處在潛伏期患者也具有傳染性,無癥狀感染者也能成為傳染源。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2]。相關文獻報道住院患者和醫務人員成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重要群體[3]。為進一步科學、規范、有序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控制工作,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保障防護物資的使用,決定對本科住院患者分區收治,結合本科特點現報告如下。
本科目前為運行2 個病區的臨床科室,設置1 個病區為過渡病區(胸外科二病區),另外病區為普通病區(胸外科一病區),過渡病區和普通病區醫護人員不得交叉設置,對新入院患者安置在過渡病區,嚴密觀察3d,觀察期間完全排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可能,再轉入普通病區。收治過渡病區的患者原則單間收治。科室將病區分為生活區(值班室、學習室)、辦公區(醫生辦公室、護士站)、工作區(各個病室、換藥室),在各個區域按照要求級別進行防護。開窗通風,做好空氣流通。
嚴格掌握收治指征,暫時只收治有限期手術指征的患者(主要包括食管癌、浸潤性肺癌、惡性胸腺瘤等)以及胸外科急癥患者(包括自發性氣胸、開放性胸外傷、食管破裂等)。過渡病區實行一患者一病室管理。安排一線醫師及護士24h 值班,過渡病區原則上每個醫療組病人≤2 人,普通病區每個醫療組病人≤4 人。
根據國家出臺《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第一版)》[4]、《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見醫用防護用品使用范圍指引(試行)》[5],為不同區域人員制定合理、合情的防護用品使用指引,普通病區(胸外科一病區):參照一級防護要求,對產生氣溶膠、噴濺的操作控制操作人員數,至少進行二級防護。過渡病區(胸外科二病區):防控措施采取二級防護標準,對產生氣溶膠、噴濺的操作,以及急癥患者排查期間需進行三級防護。
1.4.1 患者就診流程
由于潛伏期、無癥狀感染者都能成為傳染源,本院設置多級預檢分診,就診患者前往預檢分診點進行初篩,完成第一級預檢分診,發熱門診、急診設置二級預檢分診點,詳細采集病史:①詢問流行病學:發病2 周內有無疫區居留史,疫區返回人員接觸史,是否曾長時間逗留于飛機、高鐵等封閉交通工具中。②發熱(腋溫≥37.3℃)。③影像學表現,原則上采用X 片篩查,如癥狀明顯,及時補充CT檢查,了解病變嚴重程度。除遇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外所有患者入院前均需完成血常規和胸部CT(或者胸部平片)檢查,對于發熱患者(腋溫≥37.3℃)全部采集咽試子進行排查,組織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專家組、胸外科、腫瘤科多學科會診,無異常后進入專科診治,安置在過渡病區(三級預檢分診),單間收治,嚴密觀察3d,觀察期間如無發熱伴呼吸道癥狀,完全排除新型冠狀病毒再轉入普通病區。
1.4.2 病區住院患者管理流程
合理劃分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和污染區。各區域標識明確,并指派專人管理,各區域人員只能在特定區域活動,禁止任意走動以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在日常的診療護理過程中,加強對病區住院患者的病情觀察,及時發現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對無明確誘因的發熱、提示可能罹患傳染病的患者,或者雖無發熱癥狀、但呼吸道等癥狀明顯、罹患傳染病可能性大的患者,都要立即進行實驗室檢測和影像學檢查。結合檢查結果,進一步詢問流行病學史,懷疑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的,要立即轉入隔離病室[6]。病區實行封閉式管理,禁止探視,對病人及陪護進行宣教,發放新型冠狀病毒宣傳資料,正確手衛生,正確佩戴口罩,做到“雙向保護”(保護患者和醫務人員),實踐證明人人戴口罩、勤洗手是最安全、最簡便、最經濟的防控措施[4]。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性極強,病情復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防控措施[7,8],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加強重點地區重點醫院發熱門診管理及醫療機構內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9],結合胸外科疾病特點嚴格收治范圍,將胸外科劃分為過渡病區與普通病區,落實感控分區管理,采取科學規范的個人防護措施,合理配置醫務人員,降低醫務人員暴露風險,集中防護物資使用。非常時期中心采取設置過渡病區(房)對就診患者進行分流,效果顯著,截止發文中心員工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新型冠狀病毒院內感染率為0,過渡病房的建立能有效預防院內交叉感。疫情防控工作仍在繼續,我們也將繼續優化流程,探討更多有待進一步改進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