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珺,張鵬飛(.上海濟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上海 0009;.同濟大學,上海 0009)
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傳統的低成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已很難大規模可持續發展,小城鎮建設面臨著相對滯后、動力不足、產業發展薄弱、人才流失等嚴重問題,但小城鎮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又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鄉融合,一、二、三產融合的生態小鎮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以藍城平湖廣陳“春風江南”的規劃設計為例,共同探討此類小鎮的研究和規劃方式。
項目位于浙江平湖廣陳鎮,與上海金山區一河之隔,距平湖市區和上海金山區約 15 km,從地理位置上看是絕好的小鎮開發區域。平湖素有“魚米之鄉”“瓜燈之城”“文化之邦”的美稱,距今已有千年的文化歷史。基地內水網密布,道路、農田、水系形成一定的天然肌理。
通過對與項目建設相關政策的研讀,為獲得政府政策支持,并充分考慮到區域產業特色、當地鎮域發展模式及產業優勢、城市發展需求,以及對與上海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規劃設計對項目未來的發展制訂了一個總體目標—構建農、旅、養復合型健康產業示范區。規劃設計從精耕農業、精彩文化、精美鄉村、精致養生切入,以“樂郊”文化、趙孟堅的水墨文化為特色,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西瓜燈文化節、“歡樂平湖”為品牌 共同打造一個水墨養園,樂郊小鎮;形成特有的旅游與文化景觀, 用以承載當代都市生活品質,為此規劃之初構建了系統的產品體系(圖 1)。

圖1 產品體系
2.2.1 空間規劃
基于對基地周邊地理、人文、產業的研究,結合項目總體定位,進行空間規劃設計(圖 2),構建“一帶二軸三區 八園”規劃結構。

圖2 規劃結構示意圖
基地西側六里塘,河道寬 56 m,水質較優,但沿岸植被、景觀有待提高。結合現有地形、地貌規劃設計了六里塘文化景觀風光帶,這里主要對河流沿線景觀進行生態、生境改造,增加植物物種,植入當地的文化、休閑活動內容,形成六里塘文化景觀風光帶。
基地中間區域為原住民生活區,規劃中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并且在設計中打造一條南北貫穿的文化休閑軸,北面連接新建的小鎮中心 、南側延伸至農業種植區。
結合基地本體及文化特征形成 8 大主題園:非遺文園、健康養園、運動公園、藝術田園、民俗家園、科技農園、西瓜莊園、親子樂園。
2.2.2 農業規劃
農業規劃中打造 3 大區域(圖 3)。

圖3 農業規劃示意圖
稻田區:以江南精耕農業新模式為出發點,在此區域植入美麗鄉村、生態農業、農業創意、產業示范、農民創業等內容。同時對原住民生活區進行評估,整體改造和提升:保留有借鑒價值和意義的民居,對公共空間進行梳理和整飭,植入當地的民俗體驗;從生活、生產、生計、生態和生機等方面提高原住民的生活。
農莊區:為康養項目營造農業本底。規劃不同層面的養生功能、空間環境,打造養生氛圍,將觀光、休閑、旅游相結合,構建新型的農業養生形態,把城市居民吸引到小鎮,使其緩解都市生活的壓力,體驗悠閑寧靜的鄉村生活,以城市文明帶活鄉村生活。
生態農業科技區/濕地農業區:以現代農業展示體驗、農業休閑與科普教育、農業養生科技研發體驗等為主要內容。依托當地西瓜產業的資源優勢,在種苗的繁育,生產標準的制定和認證體系的建立等方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標準化技術體系,同時構建西瓜產業的深加工體系和打造衍生產品體系,完善營銷網絡和信息平臺。以項目基地為示范區,將周邊農民的生產納入體系內,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農業品牌。
農業規劃的落實不僅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并且改造后的農、牧、果場成為體驗旅游景點,組成小鎮豐富的生活地圖(圖 4)。

圖4 小鎮生活地圖
2.2.3 生態系統規劃
基地內水網密集,小河道水質不佳,整體上缺乏生活性水岸,同時農田物種單一,農田生態性差。生態規劃方面,著力打破傳統小鎮水鄉文化性強、生態性弱的不平衡性,結合農田、水網、 綠帶、農莊,打造文化和生態并存的“綠色”水鄉。由此構建一套切實可行的生態技術路線:主干河道有引水、排澇、航運等功能,確保主干水網的連通性。加強基地內部河道水質水位的控制,避免它被外部水體污染,在內部河道入口處設置濕地凈化措施,通過水質緩沖帶和生態駁岸,強化自凈能力。采用風車風力提升水體,在內部水體的入口設置沉淀池、疊濕地及表面流濕地等生態的水質凈化措施,在提高水體水質的同時,滿足景觀娛樂需求(圖 5)。

圖5 河道水體凈化設施
根據不同的河道寬度形成不同生態保育和景觀功能的緩沖帶,打通河道,形成水體的循環及構建水上巴士游覽線路,將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相結合
2.2.4 生活系統規劃
小鎮是介于城市和鄉村的物質形態,其環境比城市更優美,其配套設施比鄉村更完善。小鎮的核心是人,構建溫潤、動人及可記憶性的小鎮中心體系是設計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設計之初,對未來小鎮生活的人群加以分析:通過問卷調查、客戶訪談,對業主生活調研,對周邊居民需求、旅游人群的需求梳理總結,構建完善的小鎮生活服務體系(圖 6)。同時對不同年齡人群的體力、心理、行為特征、活動范圍分析,構建不同人群的活動項目及室外空間場地,從城市記憶、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幾方面探索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將文化體系及活動,結合場地特色,進行空間規劃設計,構筑未來小鎮中心的空間形態(圖 7)。

圖6 小鎮核心功能體系

圖7 小鎮中心功能組織(2017 年 2 月版規劃圖)
規劃設計在有限的空間里充分融合產業、旅游、文化、社區等功能,在構筑產業生態圈的同時,形成令人向往的宜居和創業氛圍,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之間尋找平衡點。其社會意義和環境意義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農業帶動。依托現有西瓜產業基礎及土地資源,以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為依托,打造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形成綜合科技支撐和示范體系。
(2) 文化展示。充分發掘基地的農耕文化與西瓜文化內涵,以“西瓜文化”“樂郊文化”“農耕文化”為主題和線索,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高地。
(3) 生態展示。以保護為前提,在現有田野、水系、林地的基礎上,融合自然美和人工美,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走綠色發展、循環利用之路。
(4) 城鄉融合共生。注重產業的創意文化、觀光休閑、創新創業等多功能發展,追求人類與自然之間和諧的良性互動,以鄉村支援城市,城市反哺鄉村,形成一種共生模式。
133.33 萬 m2土地整體規劃,分期實施,滾動開發。以確保各分項規劃落實到位, 從 2016 年規劃至今歷時 4 年,原有的鄉村已經煥然一新,藍城集團與平湖“西瓜大王”攜手合作,獲取日本西甜瓜專家團的技術支持;成立了高科技育苗工廠;建立西(甜)瓜主題館;與政府攜手舉辦西瓜嘉年華;邀請小鎮家人親手制作西瓜燈……“春田瓜瓜”這個產業品牌,亦在小鎮運營者的手中越來越成熟。
在規劃設計中涉及了很多農業科技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需要在后續工作中與農業科技學者共同探討。引入技術相對成熟的“植物工廠”“智能數字農業”等國內外成功案例,并深入探討綜合運營成本、建造成本、技術引進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既可以科學研究和技術展示,也可以利用數字農業技術進行蔬菜生產、銷售,使之成為農旅養復合型健康產業小鎮可持續發展方向之一。
加強公眾參與度,前期規劃中適度留有彈性空間,根據使用者的反饋意見不斷地調整前期規劃;在智慧、生態的技術應用上需要不斷提升;對于一、二、三產融合,項目的落地性需要繼續探索和改進;同時后續需要加強對社區治理模式的研究和探討;探討如何通過土地溢價的反饋,來吸引先期開發企業的持續積極性和規劃的連貫落地性。
此外,農旅養復合型健康產業小鎮的規劃設計、建設應用是一個跨學科、跨階段的綜合性全過程系統,而 BIM 模型的應用,可實現單一數據平臺上各個工種的協調設計、建設數據集中以及建設成本控制。 建議未來設計階段結合 BIM 建模軟件加入 5 D 信息(空間三維加造價維以及進度維),使跨階段規劃建筑設計、施工管理完全參與到信息模型中來。以上海迪士尼及世博地區部分項目 BIM 技術的應用為例,將建筑各項物理信息分析從規劃設計開始并貫穿整個開發過程,助力于規劃師、建筑師和業主在概念設計階段進行相關工期、質量以及造價控制管理。BIM 技術運用貫穿整個農旅養復合型健康產業小鎮項目開發全過程,技術信息化與管理信息化融會貫通,實現更有效的項目全壽命期管理和企業資源最大價值運用,將成為我國健康產業小鎮領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