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于慎波*,翟鳳晨,盧華興,劉 偉
(1.沈陽工業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遼寧 沈陽 110870;2.國家電投集團 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隨著風力發電機組裝機容量的急劇增加,發電機組的體積和質量也隨之上升,帶來發電機組在制造、加工、運輸、安裝上的困難,電機的輕量化設計成為有待解決的難題。
針對電機輕量化問題,國內外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探索。文獻[1,2]通過對電機軛部磁路分析,優化了軛部設計,提高了電機的轉矩密度,達到了電機減重目的。文獻[3,4]電機設計采用超導技術,轉子磁極使用超導磁體,定子線圈采用MgB2超導繞組,采用超導技術可實現無軛部定子設計,提高了電機功率密度,減少了電樞損耗,減輕了電機重量。
以上電機減重方法之出發點為優化電機電磁性能,通過較少繞組來減小磁極重量,并未從機械角度去考慮電機減重。文獻[5,6]利用激光增材先進制造技術,將粉末粘結劑噴射在由晶格結構設計的兆瓦級發電機表面,以減輕重量且能保證強度;晶格結構能大大減輕結構重量,但激光增材會增加轉子制造難度,提高轉子的制造成本。文獻[7]為7 MW風力發電機定子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抗定子變形結構,提高了機座在徑向方向上的抗拉強度,減小了機座在徑向方向上的變形。
在滿足大容量外轉子永磁發電機轉子設計要求基礎上[8],筆者綜合考慮風力發電機工況特性以及電磁力情況,使用拓撲優化、多目標靈敏度分析、響應面優化相結合的方法,探索風力發電機轉子的快速輕量化設計。
風力發電機組設計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風力發電機組設計參數
風力發電機轉子運行中除受自身重力外,還承受葉片通過輪轂傳遞的力、轉矩、風力發電機內部電磁力(計算得出徑向電磁力幅值161 226 N/m2)。葉片通過輪轂作用到轉子的力,沿定子軸傳遞到塔架,對轉子作用較小,故設計中只考慮輪轂傳遞轉矩對轉子的作用。風力發電機外轉子主要依靠軸承支承,轉子約束面為內側法蘭盤面。
筆者對轉子結構進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轉子的變形、應力圖,如圖1所示。

圖1 變形、應力圖
不同載荷分析匯總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載荷分析匯總
由圖1可得:(1)轉子最大變形為轉子最頂端位置,變形方向為Z軸負半軸,主要因為自身重力和電磁力同向作用;(2)極限載荷最大變形量為1.287 9 mm,占氣隙長度的21.5%。
因此,轉子結構必須進行優化設計。轉子前端蓋與外圈變形較小,筆者設定二者為優化區域。
結構的拓撲優化技術可以在給定載荷及約束條件下,尋找到使結構設計目標最優化的材料密度分布,使所設計結構利用材料率更高、受力分布更合理[9]。
拓撲優化最終決定了每個設計單元中材料的存在,以設計變量的二進制(0-1或空隙-實體)形式呈現。大規模離散問題不允許使用數值方法求解,因此通過引入插值方案,將離散問題簡化為連續問題[10]。
筆者以風力發電機轉子結構為優化對象,采用變密度法,以變形能最小化為目標,限制體積分數為約束條件進行拓撲優化,即:
(1)
式中:u—位移矢量;b—體力;t—力矢量;σ(u)—依據位移矢量的應力矢量;δu—虛擬位移矢量;u0—允許動力學運動空間;ρ—常規密度場,作為設計變量;ρmin—密度下限。
使用變密度法(SIMP)模型的插值方案,避免離散求解問題。SIMP法以冪指數形式表達方程:
(2)
式中:Em—第m個單元彈性模量;E0—實體單元彈性模量;p—懲罰因子;xn—相對密度。
當xn=1,即當前單元相對密度為1,表示該單元被填滿材料,可承受載荷;xn=0表示單元相對密度為0,該單元無材料填充,無法承受載荷。SIMP法模型中加入的懲罰系數p,可以對介于中間密度的材料進行懲罰。能夠使材料單元密度值更加快速地向“0”或“1”聚集[11,12],使計算模型更好地趨近離散變量的拓撲優化模型。
為方便載荷的施加,拓撲優化中使用Rbe3單元,約束為轉子法蘭盤的6個自由度,得到最佳拓撲優化方案,優化中添加拔模約束、棋盤格參數、周向循環對稱約束;體積分數為分析約束條件。
前端蓋經過36次拓撲優化迭代計算,轉子筒經過37拓撲優化迭代計算,得到拓撲優化計算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拓撲優化結果
圖2中,深色單元表示單元密度較高,承受載荷,需要保留材料;亮色單元表示單元密度較低,可以減少或去除材料[13]。
取體積分數0.3的優化結果,得到的材料分布圖如圖3所示。

圖3 體積分數0.3材料分布圖
通過拓撲優化,能清楚地了解結構中的優化區域,更有目的性地進行多目標靈敏度、以及尺寸優化分析[14,15];根據材料分布,確定轉子優化區域,明確優化方案。
根據拓撲優化結果,又由于發電機運行在海上,筆者采用密閉設計,且不能完全按照拓撲優化結果將材料全部去除。參考材料分布圖,前端蓋圓盤優化方案為減少原始設計厚度,內側添加加強筋。在分析模型中筆者保持原端蓋厚度,采用切除材料方案,能更好地對端蓋結構進行優化,端蓋內側未去除材料即為加強筋;轉子外筒重新設計永磁體內嵌式結構。
參數化建模如圖4所示。

圖4 參數化建模
靈敏度分析是通過數學的方法對輸入及輸出參數的關系進行分析,然后依據計算得到的各個參數之間的變化規律,確定對結構影響較大的參數為優化參數[16]。筆者使用有限差分法獲得靈敏度參數。中心差分法公式為:
(3)
式中:xj+=(x1,x2,…,xj-1,xj-1+Δxj,xj+1,…xm);xj-=(x1,x2,…,xj-1,xj-1-Δxj,xj+1,…xm);Δxj—設計變量的微小攝動量;y—目標響應。
筆者將尺寸參數輸入,通過計算得到輸入參數對變形、應力、質量的靈敏度,如圖5所示。

圖5 靈敏度圖
由圖5可知,目標參數對風力發電機轉子結構影響存在差別,其中,P1、P2、P5、P8、P9對形變影響較大,P8影響最大,即轉子外端蓋切除材料越多,變形越大;對應力影響程度較大的參數為P1、P2、P5、P8、P9,對質量影響最大的參數為P8,即H1參數越大轉子質量越小,符合實際情況。
根據輸入參數對目標參數的靈敏度值的大小,筆者篩選出對目標參數影響大的參數P1、P2、P6、P8、P9,對參數建模中標注的L1,L2,R3、H1、H2尺寸進行響應面尺寸優化。
在多目標優化中,目標之間相互沖突,很難找到所有目標均為最優的最優解,而是存在一系列有效解。響應面法是結合數學計算與統計算法[17],生成不用實驗參數組合構成響應面模型,最后通過優化算法得出全局最優解。響應面優化方法采用拉丁超立方試驗方法,才提高分析效率[18]。
響應面優化通常采用二階數學模型,對于e個變量,二次多項式響應模型為:
(4)
式中:x—設計變量,x=(x1,x2,…,xe);a0,ai,aii,aij—待定系數。
(5)
式中:X—基函數矩陣;G—e個點得出的響應。
筆者通過拉丁超立方方法得出5個參數的100組試驗點,通過標準二次回歸方程擬合參數與優化目標之間的關系,構建出響應面模型。
輸入參數對變形、質量的響應面圖如圖6所示。

圖6 輸入參數對變形、質量的響應面圖
筆者將變形、應力、質量作為目標參數,變形、應力約束限制為最小,質量約束限制為小于等于12 000 kg,并根據靈敏度分析得出目標參數設定取值范圍,如表3所示。

表3 設計參數取值范圍
筆者將轉子質量作為第一參考量,變形作為第二參考量。經響應面優化算法對輸入參數、目標參數分析,得到3組最優解,優化方案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優化方案結果
表4中3組方案對比,方案1質量最小,變形也最小。故筆者選擇第1方案為優化設計方案。
筆者提取方案1的優化參數,將優化參數進行修正,得到最終設計尺寸,優化參數修正前后對比如表5所示。

表5 優化參數修正前后對比
表5中的修正參數作為最終設計尺寸。
筆者選擇變形最大組極限載荷進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新設計結構計算結果,與初始設計結構計算結果進行對比,轉子優化前后參數對比如表6所示。

表6 轉子優化前后參數對比
由表6可知,轉子優化前后,質量減小4 799 kg,減少26.5%;變形減少0.347 4 mm,減少26.9%;且應力集中減弱,符合風力發電機輕量化設計要求。
針對大容量永磁風力發電機組外轉子結構重量較大、增加機組負荷、影響機組安全性的問題,筆者進行了轉子輕量化設計,得到結論如下:
(1)永磁體嵌入轉子內壁凹槽內,永磁體對轉子起到支撐作用,不但可使轉子壁變薄,而且變形量減少,其重量減輕了2 065 kg;
(2)轉子前端蓋變薄,轉子內側增加了加強筋,保證了轉子結構剛度,該項措施使重量減少了2 734 kg。加強筋可起到風扇的作用,有助于端部繞組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