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俊 王君 胡菁菁 楊仕春 向啟明
摘? ?要? ?重慶市江津區臨峰社區已有數百年種姜歷史,因其一窩一洞的種植方式,臨峰生姜又被稱為“洞子姜”。臨峰生姜質感脆嫩,采收上市時間長,富含硒元素,深受市場歡迎。近年來,由于連作障礙、管理技術不規范等原因,導致臨峰生姜病害較重,種植規模受到限制。從整地消毒、姜種處理、栽種方式、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貯藏等方面介紹了臨峰生姜綠色高效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 ?臨峰生姜;綠色高效栽培;病蟲害防治;重慶市江津區
中圖分類號:S632.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2.014
生姜是姜科、姜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重要的特產蔬菜之一,具有2 000多年的栽種歷史。生姜具有特殊的芳香和辛辣氣味,通常作為調料類食物,除此之外,生姜也具有強大的保健作用,可作為中藥材來使用。生姜性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怕強光直射,耐寒和抗旱能力較弱,適宜在坡地和稍陰的地塊栽培。重慶市江津區位于重慶西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悠久的種姜歷史,德感、油溪、吳灘、龍華是江津生姜主產鎮街,其中以德感臨峰生姜最具代表性。
臨峰山屬縉云山脈南端,兩嶺夾一槽,綿延二十里,形似船型,山峰海拔400~600 m,擁有森林植被面積2 000余公頃,森林覆蓋率95%以上,晝夜溫差大,氣候終年溫暖濕潤,土層較厚,土質疏松肥沃且富含硒元素,十分適宜生姜生長,其種出的生姜芽口嫩白,質感脆嫩,品質上乘,深受消費者青睞。由于臨峰生姜獨特的種植方式,形成了臨峰生姜上市時間較晚,采收供市時間較長的特點(供市時間可長達7個月),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深受當地姜農的歡迎,2019年臨峰生姜種植面積為897.6 hm2,產量為25 443 t。
近年來,由于連作障礙、管理技術不規范等原因,導致臨峰生姜病害較重、土壤板結,導致產量受到影響,種植規模受到限制。臨峰生姜綠色高效栽培技術既能解決土壤板結問題,還能有效解決連作導致的姜瘟病易發的難題,值得大面積推廣。
1 整地消毒
生姜種植應選擇地勢較高,常年有灌溉條件和排灌方便的地塊。通常選擇向陽、排灌方便、土層深厚、土質疏松透氣的砂質壤土或壤土地塊。在選擇好地塊后,去除雜草,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 000 kg、復合(復混)緩釋肥80 kg、硫酸鉀25 kg,然后進行全園深翻,深翻厚度不低于50 cm,在深翻的同時,要除去前茬作物的殘渣及田間雜物等病害源頭,并把土塊打碎平整,保持土壤水分達55%(土用手輕握后松開,土立即裂開為宜)。
土地深翻平整后,需要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在平整的土地上,每50 cm間距注入3 mL氯化苦藥液,注入深度為20 cm,注入藥液后要及時堵塞施藥孔,注射人員需逆風操作,邊注入邊用腳將注藥穴踩實。注入藥劑后立即用厚度為0.02 mm以上的塑料薄膜覆蓋嚴實,使薄膜不漏氣。覆蓋天數視溫度而定,通常5~10 ℃覆蓋20~30 d,15~25 ℃覆蓋10~15 d,25~30 ℃覆蓋7~10 d。覆蓋足夠時間后,除去塑料薄膜,旋耕土壤進行排氣,排氣時間6 d以上,要把土壤中的殘留氣體排盡。
2 姜種處理
臨峰生姜選用的姜種為大白姜,其具有生長勢強、嫩芽粗壯、肉質脆嫩、香氣濃郁、品質極佳的特點。播種前20~30 d精選個體肥大、皮色鮮黃、飽滿粗壯、未受凍、無病蟲的健康姜塊作為種姜。清洗干凈種姜表面的泥土后,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農用鏈霉素15 000倍+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泡消毒,然后在干凈的地面或草苫上曬種,直至姜塊表面發亮(注意不要曝曬)。曬種完成后,即可對姜種進行催芽,催芽需進行20 d左右,做法通常是選用稻草覆蓋或是拌草木灰堆放,但注意溫度要控制在22~25 ℃,空氣濕度80%~85%,通風透氣為宜,催芽務必保證幼芽處于粗壯、飽滿的狀態。在姜種發芽達到粗0.5~1.0 cm,長0.5~2.0 cm即可播種[1]。
3 栽種方式
臨峰生姜采用的是高畦打窩栽培的方式,一般在驚蟄過后就可進行作畦打窩。畦面寬5 m,畦與畦間排水溝寬1 m,深1 m。畦面做好后,按每667 m2打姜窩6 000~7 000個(窩間距30 cm×30 cm),窩深40 cm,直徑15 cm,姜窩內泥土要清理干凈,窩穴不垮塌。規模種植大戶可采用專業姜洞鉆孔機打洞,以便節省勞力成本。
待氣溫穩定在15 ℃以后,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進行播種。播種前要掰種分塊,每個姜塊上保留1~2個壯芽。在播種前,先向姜窩施一瓢清糞水,待糞水浸入土壤后,將姜塊小心放入窩內,注意不要損傷芽頭,并保證芽頭朝上,然后覆蓋1 cm厚的土層,再覆蓋薄膜[2]。
4 田間管理
生姜種植好后,要及時檢查發芽情況,若有缺苗情況出現,及時補充預留姜苗。待生姜發芽后,要注重田間管理,包括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培土及遮陰,這幾項作業可結合起來操作。通常當生姜發芽頂到薄膜后,即可揭開薄膜進行第一次培土。此時生姜通常為一根芽,生姜根莖由于持續生長會逐漸露出地面,培土顯得尤為重要。第一次培土高度為姜窩高度的1/3,在培土的同時,按每667 m2施5~10 kg尿素作為追肥,并做好中耕除草及澆水,讓土壤濕度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5%為宜。待生姜發出兩根芽后,可進行第二次培土工作,培土高度為姜窩高度的1/3,此時按每667 m2追施餅肥50 kg(或腐熟農家肥1 500 kg),并配合每667 m2施用10~15 kg復合肥[3],同時做好除草、澆水。待生姜發出3~4根芽后,可進行最后一次培土,培土高度與畦持平,并追加最后一次肥料。通常每667 m2追施30 kg油餅,促進根莖膨大,澆水讓土壤濕度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注意施肥切勿直接淋在姜頭,避免出現傷根爛葉的情況。
中耕除草視土層情況而定,若土層疏松,可免耕,生姜的根系分布較淺,中耕時要注意不要傷到根系。生姜不耐旱,也不耐澇,對水分要求較嚴格。下種前要澆足底水,確保出苗前不受旱。苗期需水量不大,以少量勤澆為主,使地面保持濕潤即可。夏季高溫天氣,要早晚澆水,澆深澆透但不積水,既能補充地表水,又能降低地溫。雨季注意做好清溝排水工作,確保不積水。生姜耐陰,忌強光照射[4],夏季需做好遮陰工作。可用遮陽網進行覆蓋遮陰,用木棍或竹竿搭支架,架高1.5~1.7 m,覆蓋遮陽網遮光70%左右為宜。光照變弱時,要除去遮陰物。
5 病蟲害防治
生姜病蟲害防治原則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5],常見的病害有姜瘟病、斑點病等,蟲害有姜螟、小地老虎等。1)農業防治。如實行水旱輪作,清除田間前茬殘留物,拔除田間病株等。2)物理防治。使用殺蟲燈、糖醋水誘殺等。3)化學防治。①姜瘟病。在發病初期使用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4 000倍液噴淋莖基部或灌根,7~10 d進行1次。②斑點病。在發病的初期,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和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等量混合600倍液,對發病中心進行重點噴施,每667 m2用液50~60 kg,約1周噴施1次,連續防治3~4次即可。③姜螟。需在螟蟲未進入莖干之前用藥劑噴灑植株,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或2.5%吡蟲啉1 000倍液等進行葉面噴施。④小地老虎。在1~3齡幼蟲期,使用90%晶體敵百蟲500~800倍液,配成孢子含量為2億~5億/mL的菌液進行噴霧或土壤澆灌。
6 采收貯藏
臨峰生姜采收可分嫩姜和老姜采收,嫩姜通常在8—9月采收,作為鮮菜提早供應市場,但產量會略低,通常每667 m2可采收800 kg。老姜在10—12月采收,此時姜辣味重,產量高,每667 m2可采收2 000 kg以上。
生姜采摘較為方便,只需將姜株整株拔出或刨出即可。出土的生姜需抖掉泥土,然后削去莖干,將根須去除后即可入庫貯藏或者出售。
參考文獻:
[1] 鐘文艷.生姜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7):80.
[2] 付向利.重慶市江津區窩姜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17(23):16-17.
[3] 余文地.生姜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6(12):52,74.
[4] 賈汝金.生姜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7(1):47,50.
[5] 唐英順.重慶地區生姜連作高效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2017(20):18-20.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