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以中西方繪畫作為比較研究,包括這兩幅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歷史文獻價值,以及圖中的情節畫面藝術進行賞析。通過對二者各方面的分析,探討了中西方繪畫藝術的差異,并分析展望中西繪畫的發展趨勢。尋找異同的規律性,這樣有助于認識中西方繪畫藝術的特點,建立我們自己的審美標準,堅持“和而不同”的正確觀點,并努力使其理論落實到藝術實踐中。
【關鍵詞】?繪畫;清明上河圖;國寶;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纖夫;農奴制;審美;和而不同
1《清明上河圖》的介紹及賞析材料
1.1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此畫畫卷以全景式構圖、嚴謹而精細的筆法,展現出汴梁汴河沿岸及東南角門里市區清明時節的社會生活風貌。畫面的內容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個段落:畫卷右端起,始為城郊的農村風光,寂靜的原野,略顯寒意,漸而有村落田疇,嫩柳初綠;有上墳回城的轎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樹石、潺潺的溪流之間,點出了清明時節的景象。漸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漸稠密,河道也漸顯寬廣,畫面的氣氛隨之熱烈。中段以“虹橋”為中心,形成了全畫最為緊湊、最為熱鬧的場面。虹橋橫跨在汴河之上,橋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無柱,結構精巧,規模宏敞,形制優美,宛如長虹。橋兩端連接街市,來往行人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與橋下緊張的水運相為呼應。橋下河面狹窄,水深流急。槽船上,船工們正在與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撐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桿,有的擲纜繩,有的呼喊指揮,十分紛繁緊張。過橋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觀看,情不自禁地指點提醒、呼號助力,一時間,多少人手忙腳亂,鼎沸一片。后段為城門內外的景象,城樓高聳巍峨,街道縱橫交錯,店鋪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寺觀、公廨等應有盡有。街市中有專營沉檀楝香、羅錦匹帛、香火紙馬的,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的,還有沿街叫賣零食及小百貨的。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男女老幼、士農工商,無所不備。全卷總計繪制人物達587個、動物l3種、植物9種、牲畜5O余頭,船只、車轎各2O余個。
1.2對圖中的社會生活即歷史價值的賞析。《清明上河圖》描寫的內容是京都汴梁城的城市生活景觀。北宋時共有四京:即東京開封府(汴梁),西京河南府(洛陽),南京應天府(歸德),北京大名府(魏州)。東京是北宋都城,是當時的經濟中心,工商業十分發達。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東京商稅在40萬貫以上,以后又增至55萬貫,居全國第一。在北宋由興至亡的168年中,東京的繁盛一直冠于全國,并且達到最高峰。那時,東京定居人El已逾百萬,身懷技藝之士,紛至京師覓生,更有晉京舉子、域外使節、商賈、軍士、云集京師,使東京人口各行具備,各類俱全。在《東京夢華錄》卷5中記載:“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凈盤盒器皿,車擔動使,奇巧可愛。食昧和羹,不敢草略。其賣藥賣卜,皆具冠帶。至于乞丐者,亦有規格,稍以懈怠,眾所不容。其士農工商,諸行百戶,衣裝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謂如香鋪裹香人,即頂披背,質庫掌事,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街市行人,便認得是何色目。”這些對器具、手藝、衣著、行戶等等的講究,在《清明上河圖》中清晰可見。《東京夢華錄》卷5還記載:“加之人情高誼,若見方外之人為都人凌欺,眾必救護之。或見軍鋪收領,到斗爭公事,橫身勸救,有陪酒食但官方救之者,亦無憚也。或有從外新來,鄰左居住,則相借稽動使,獻遺湯茶,指引買賣之類。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鄰里,互相支茶,相問動靜。凡百吉兇之家,人皆盈門。”這種市井百姓在日常生活勞作中彼此愛護、相互關照的淳厚民風,在《清明上河圖》中亦有表現。圖中段,大漕船過虹橋時,橋上岸邊的路人對船過橋洞的關切之情,刻畫得十分生動,情節的真實使人如臨其境。《清明上河圖》細致地描繪了中國北宋時代東京的都市風光,真實地描繪了中國北宋時代東京的都市生活。由于描寫真實有據,刻畫細致入微,《清明上河圖》成為美術史上現實主義的杰作,并由此具有了可靠的“文獻價值”,成為研究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尤其是宋史的形象資料。

1.3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此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畫,即所謂“別成家數”。構圖采用鳥瞰式全景法,真實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繪了當時汴京東南城角這一典型的區域。作者用傳統的手卷形式,采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畫中所攝取的景物,大至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上的陳設貨物,市招上的文字,絲毫不失。在多達500余人物的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有條不紊,同時又具有情趣。內容豐富,描繪東西繁多。《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的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牛、駱駝等牲畜。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圖》中畫有1695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僅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沖突,令觀者看罷,饒有無窮回味。
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從內容看,此畫屬于風俗畫,也具有風俗畫的特點。
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于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征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梁等建筑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茍。車馬船只面面俱到,謹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
2《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介紹以及鑒賞資料
2.1對《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介紹。此畫是列賓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這幅畫的構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使十一個纖夫猶如一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這幅畫具有宏偉深遠的張力,畫中的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蒙,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獨、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在畫面上畫家又對伏爾加河的景色進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狹長的橫幅展現這群纖夫的行列。伏爾加河畔陽光酷烈,沙灘荒蕪、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幾只破筐作點綴。景色十分凄寂。一隊穿著破爛的纖夫在拉著貨船,步于是那樣地沉重,似乎可以聽到壓抑低沉的“伏爾加船夫曲”的回聲。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黃的河岸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纖夫拖著沉重的腳步拉著貨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掙扎。他們中有老有少,個個都衣著破爛、面容憔悴。領頭的是一位胡須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堅毅的面孔透出飽經風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顯示了他對于艱苦生活的無奈。走在最后的纖夫低著頭垂著手,麻木地隨著隊伍向前挪動,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隊伍中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形象,是處在隊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開始這樣的工作不久,皺著眉頭還不太習慣,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頭緊勒的纖繩,畢竟年輕,還不甘心忍受這樣的苦楚。其余的纖夫都彎著腰低著頭,似乎已沒有多余的力氣再來表現點什么,在他們身上剩下的,惟有貧苦、艱難與無奈。在這幅反映纖夫苦難生活的畫里,與其說是人與自然在搏斗,不如說是人在與殘酷無情的黑暗命運和社會搏斗。畫中的纖夫共有11個人,約略分成三組。每一個形象都被列賓仔細推敲過,畫過人物寫生。他們的年齡、經歷、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不相同。

2.2作品的價值體現。當我第一次面對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首先感知的是藍藍的天、遼闊的伏爾加河,十幾個姿態各異的纖夫和他們艱難地拉著的船舶。但仔細體驗畫面中所產生的勞動者的力量卻在視覺上似乎受到一種猛烈的撞擊,產生一種說不清的瞬間直覺的審美愉悅。一般而言,感覺都是帶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微妙性,感覺的最好的接受方法是體驗,語言則往往難以傳達某種感覺。因此,人們即使產生了某種感覺,也往往難以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對智力成熟、語言豐富的成年人來說即為如此。但是,感覺不管再微妙,總還存在大的趨向性,那么具體聯系到《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它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壓抑、悲愴和深沉。
畫家列賓的這幅著名油畫,是他經過十多年的構思、繪制和修改才完成的。這幅油畫在反映列賓的思想感情方面很有代表性。通過仔細觀察畫面,我看出畫家的思想感情滲透在每一筆、每個人物身上,也滲透在畫面的色彩和景物的布局上。所以,只要我們細致觀察,從畫的整體上認真地體會,就會體會出畫家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即對沙俄反動統治的不滿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畫的是人物群像,從畫中人物的不同衣著、外貌、動作以及神態,我們可以深刻領會人物的內心情感。這幅油畫是列賓到伏爾加河旅行時,仔細觀察了纖夫的生活,經過反復的思索和修改才完成的。作者在描述這幅油畫時,他的觀察是從前到后依次進行的,描述時抓住了人物的衣著、外貌、神態的特點,并展開了適當的想象,把人物的外貌特點和他們的身份、地位、個性結合起來,使每個人物都有了鮮明的個性。11名纖夫,作者著重描寫了4個,從年齡上說,有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從職業上說,有破產的農民,有從事拉纖的工人,有退伍的士兵,他們代表著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承受著沙俄時代反動統治者的統治和壓迫,都過著悲慘痛苦的生活。作者這樣描述,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2.3從這幅畫的構圖以及景色的布局進行賞析。在構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使十一個纖夫猶如一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在畫面上又對伏爾加河的景色進行了巧妙的布局,是這幅畫具有宏偉深遠的張力,畫中的背景應用的顏色昏暗迷蒙,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孤獨、惆悵、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這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這幅畫反映了纖夫苦難生活的畫面,與其說是人與自然在搏斗,不如說是人在與殘酷無情的黑暗命運和社會搏斗。
3個人總結
中西方繪畫藝術的差異性是多種因素構成的。首先從美學理論上,禪宗、儒道思想使中國畫注重“天人合一”、“心物統一”的境界,追求神形兼備的和諧,是一種哲學藝術;而西畫得益于透視學、人體解剖、色彩學等科學研究,使繪畫藝術與科學精神、人文思想相融合,更多的是一種科學藝術。在西方人眼里,主要是物質性的,而咱們中國畫偏重于精神性。
當然我們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所描繪的焦黃的河岸、空蒙的天空、只顯露一點藍色的河水,以及那幾個邁著沉重腳步、掙扎在生存邊緣的纖夫,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美術想象。然而中國的《清明上河圖》由于它所具有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豐富的社會意義、深切的愛國主義思想,使得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因此同樣中國繪畫影響著整個世界。
眾所周知,美術的鑒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而獲得審美享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本學期,我選擇了“美術鑒賞”這門藝術學科進行了選修。原因其實很簡單,我自小非常喜歡美術方面的東西,對這些看似神秘的藝術形態十分好奇,很想從這課程當中得到一些藝術的知識與熏陶。通過選修這門課程,我逐步了解了許多關于繪畫的知識。“高分低能?”是一種表現。學生有較多的知識和專業文化,并不一定代表他具有其他方面的素質和修養。所以要呼吁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而藝術教育恰恰則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手段和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藝術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家,不是單純地訓練吹笛子、彈鋼琴、畫畫、書法和跳舞的技術,它是要通過這種技能、知識和修養,提高審美境界,從而促進德、智、體、美、勞、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心中具有崇高理想和大目標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王冶.淺析中西方文化對中西方繪畫的影響[J].神州,2013年29期.
[2]黃彥.比較中西繪畫美學及差異[J].大眾文藝,2013年15期.
[3]房正.漫談中西方繪畫色彩運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年12期.
[4]張晨輝.淺談中西方繪畫差異[J].藝術品鑒,2016年09期.
[5]鄒東升.少數民族原始主義繪畫創作的民族性根源研究——以藏族原始主義繪畫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4年11期.
[6]王云鵬.中西方繪畫技法的文化差異[J].藝術科技,2014年07期.
[7]沈迪修.淺析中西方繪畫差異之源[J].青年文學家,2013年32期.
作者簡介
扈恩齡?男,河北遵化市人,1958年出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院會員,中國和諧東方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院長,老甲藝術館高級創作室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