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記者 畢嬰

宋金俤
在南京高淳農郊,有位名氣不小的“菇奶奶”。這稱呼聽起來自帶幾分威嚴,其實熟悉她的菇農都知道,“菇奶奶”宋金俤只在談到專業領域時才會顯出嚴格。從江蘇省農科院退休后,與菌菇打了近四十年交道的宋金俤依舊沉浸于菌菇世界,在高淳創辦了一家公司專門生產菌種,將畢生所學用在帶動菇農致富上,也因此漸漸被大家親昵地叫作“菇奶奶”。
宋金俤出生于福建省建甌縣農村,對土地與農作物有著天然的親近。1980 年從福建建陽農校農學專業畢業后,宋金俤被分配到建甌縣小松鄉的農技推廣站。在那里,她一邊工作,一邊思索科研方向。得益于當地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許多村民種植食用菌經驗豐富。因為推廣站特殊的工作性質,宋金俤經常深入山林田野,很快看到在當地發展食用菌的優勢。抱著“擇一事,終一生”的態度,宋金俤認準了食用菌這一研究領域。
平日里工作繁忙,宋金俤便抓緊業余時間,一有空就抱著專業書啃。知道書里的知識光進腦子不夠,只要有機會她就四處考察。從福建古田、三明,到浙江慶元,大大小小的食用菌研究所都留下了她探訪的身影,各地菇農也都樂意和她分享種植中的難題和經驗。理論聯系實際,宋金俤逐步摸索出一套利用枝條木屑等生產袋栽香菇的技術,取代過去段木栽培的方式后對節約森林資源大有裨益。宋金俤也因此被評為縣食用菌先進工作者和青年實用技術培訓先進個人。就這樣穩扎穩打,宋金俤在自己選定的領域里逐漸扎下根來。
上世紀80年代,宋金俤作為交流人才被引進到江蘇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在這一時期江蘇的農業產業體系中,蔬菜尚屬于小產業,食用菌更是其中的偏門。面對這樣的境況,宋金俤沒有退意,骨子里那股韌勁兒被激發出來,堅持踏踏實實搞研究。不久后,宋金俤先后研制出食用菌專用殺蟲殺螨劑“菇凈”和殺菌劑“菇豐”,并雙雙獲國家農藥登記證書,填補了我國食用菌殺蟲殺螨劑的空白。2005年,食用菌項目專項課題組在農科院成立,宋金俤擔任課題組組長,麾下六名成員中三名是博士研究生。宋金俤的研究推進得愈發高效,從2006 年起連續擔任“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病蟲害防控崗位科學家,累計發表論文40 篇,主編《食用菌病蟲害圖譜與防治》《食用菌生產新技術》,參編《中國食藥用菌生產大全》等。針對雙孢蘑菇蟲害防治研究出的“兩網一燈一板一緩沖”綠色防控模式在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得到全面推廣,造福千萬菇農。
宋金俤從來不是那種悶頭扎在實驗室里的學院派,相反,因為工作以來和菇農打交道多,她深知技術要用于助推產業才能發揮更大效用。
“菇農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這是宋金俤始終恪守的原則。技術研發上,宋金俤充分結合本省資源優勢,開展了以雙孢蘑菇為主的草腐菌類培養料的工業化發酵技術研究,設計出了更為經濟實用的發酵隧道,有效提升省內蘑菇產業的生產效率。她帶領團隊扎根田間鄉野,和菇農保持緊密的聯系,圍繞生產中的實際需求進行研產,真正做到產學研對接。團隊培育出的毛木耳新品種——猴雜19 號和蘇毛3 號,在江蘇豐縣、安徽、福建等毛木耳主產區得到大范圍推廣,為當地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收益。而在針對企業的科技服務上,宋金俤團隊與省內一批生產食用菌的工廠和企業長期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在篩選菌株、設備選擇、環境控制等各個環節提供針對性咨詢服務……
宋金俤常說自己是農民的女兒,因此在科技助農脫貧致富上始終不遺余力。“十一五”期間,她的團隊承擔了農科院科技扶貧整村推進項目,在宿遷、沭陽等地的貧困村開展工作,堅持扶貧先扶智,通過食用菌栽培技術的科普和推廣幫助當地農民找到脫貧新路。同時,團隊向全省各地供應各類食用菌母種、原種和栽培種,累計培訓菇農超3 萬人次,讓越來越多的菇農既享有財富也擁有技術。
這位接地氣的專家逐漸收獲大家的喜愛和信賴,于是,有求必應、有問必答的宋金俤開始被菇農們親切地稱作“菇奶奶”。
選擇了研究食用菌這條路,宋金俤便沒想過停下腳步,研究多年,她深知當前食用菌產業發展遇到瓶頸是種業的發展與栽培嚴重不平衡,缺乏優質種源供應,劣種、錯種充斥市場,菇農因此無辜蒙受損失;專業生產食用菌的中小型企業也面臨相似的窘境。退休后,宋金俤幾經思量,決定干脆自己開公司,專供優質種源——江蘇蕈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由此成立。
從科研學者轉換為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宋金俤經歷了不少波折。種業是一項長線投資,不僅回報慢,前期對資金的需求還十分龐大,對技術的嚴格要求也使生產過程中承擔的風險高于同類行業。創業初期,“幾座大山”一同壓在宋金俤身上。“單打獨斗”她有經驗,但這一次,宋金俤不得不抹開面子,向親朋好友籌集了1500 萬元——這筆錢幾乎都被她投資在了設備上。很快,公司建起了4 萬平方米菌種培養層架用于自動化流水線生產;采用自動抽真空高壓滅菌柜滅菌,應用百級空氣凈化室接種、萬級空氣凈化庫發菌和自動化新風設備調控庫房環境,從而確保快速、安全、無污染的發菌效果。
“以前都是從科研角度看問題,現在轉過身來做企業,對產業就會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宋金俤以近乎嚴厲的標準要求種子的品質,“發出去的菌種都非常嚴格,要打上檢驗員檢驗號,甚至有幾個檢驗員因此不敢來了。他認為我要求很高,我說不是我要求高,我們是要按標準來的。”
公司走上正軌后,宋金俤沒有忘記創業的初衷。“我們的種子滿足各種種菇人的需要,他們需要什么,只要我們能做到的,就都給他生產。”她不僅給菇農按需定制,還盡量壓低價格,讓利給菇農。宋金俤的公司常年吸納二十多名當地婦女就業,高峰時能達到五十多名。許多留守婦女文化程度比較低,宋金俤便要求公司一邊組織試驗生產,一邊加強技術培訓,提升員工素質,幫助她們勝任崗位,也讓她們發掘自身價值。
在專業領域忙忙碌碌四十年,宋金俤不覺得苦和累:“從工作開始就一直都在忙碌著,沒有停下來,總覺得好像人生的價值就在于社會需要你,行業需要你。”為這樣一種被需要的價值感,“菇奶奶”會繼續奔走于菇農中間,在鄉間田野書寫著技術助農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