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蔚紅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想法,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一百種傾聽、驚奇、愛的方式,一百種歌唱與了解的喜悅。
一百種世界,等著孩子們去發掘;一百種世界,等著孩子們去創造;一百種世界,等著孩子們去夢想。
請傾聽孩子的聲音,
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與自由,
讓他們去思考,去游戲,去驚奇,去喜悅……
我在家庭教育調研中,時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的各種問題:
“我這孩子不是學習的料。”
“我孩子就是貪玩,回家就玩手機、電腦游戲,管不了!”
“數學班、語文班、計算機班都報過,他就是不上道,什么也學不好。”
一位年輕的母親甚至向我抱怨,她4歲的孩子太任性,一去幼兒園就哭鬧;不按時吃飯,不按時睡覺,想怎樣就非得怎樣……我問她:“孩子是家里老人帶著?”
“老人幫著帶,基本上還是我們自己帶。”
“4 歲的孩子這么任性,是天生的,還是后天父母教育的?”
年輕的母親反思著,沉默不語了。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不少這樣的父母,他們把幼小孩子身上的一些問題,都歸咎于孩子,甚至因此責怪、打罵孩子。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學以后,把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成績不佳等,也推到孩子身上。記得我孩子上初三時,班里每次重要考試后都開家長會。一位父親看到孩子的成績后,當場就給了孩子一耳光。這孩子哭著說:“爸爸,不是每個人都能考第一?!?/p>
每個孩子都來自父母,他們的基因、成長環境,以及一些生活習慣、學習能力等,都是家庭、父母給予的。我們仔細看一個個孩子,他們的發色、五官、體型,甚至笑容、語言、動作,都像極了自己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是聰明、純真、可愛的,他們正處在成長中,只要我們耐心養育,給予他們良好的環境,他們就會一天天擁有生存的知識與技能;他們也許不能考第一,但在某一方面卻有著所長和優勢,在良好的養育下,也能展示出他們生命獨特的靈性與才能。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4 歲時,被醫生診斷為自閉癥。這位朋友是大學老師,時間相對自由,她就用心給予孩子引導和教育,她發現孩子很有計算能力,就讓孩子學習數學。在良好的家庭與學校教育下,這個被診斷為自閉癥的男孩考入了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現在在美國攻讀數學博士。
自然界的每一片樹葉都是不同的。每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性格特點各不相同;即使是兄弟姐妹,也都有著一些差異。但這些差異是他們的特點,而不是他們的差距。
所以,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天使,都有著他們生命的靈性,我們都應該無條件地愛他們,正確地養育他們。他們身上的優異之處,取得的成績或者出現的各種問題,都是由于環境與教育的原因,特別是家庭的環境與教育。
每個孩子都不是完美、全能的,有的孩子體質強壯一些,有的孩子纖弱一些;有的孩子個子高一些,有的孩子跑得快一些;有的孩子開朗一些,有的孩子內向一些。
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不同的特點,給予他們正確、耐心的養育,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孩子。
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讓他們接受一些不同的技能教育,以后從事不同的工作,讓他們的特點成為優勢:體質強壯、個子高的孩子可以打籃球,心靈手巧的孩子可以學習機械,喜歡天文地理的孩子可以學習物理學、地質學……科學研究發現,那些患有自閉癥的兒童,有一些在形象思維或者心算上有著獨特的才能。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幼年時,就有著好追根問底的特點。有一次老師教2+2=4,他卻偏要問老師2+2 為什么等于4。雖然老師給他做了解答,他還是不停地追問。氣得老師罵他低能兒,要求他退學。
但是愛迪生的母親,卻相信兒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正是他的特點,便一直在家里教他數學、物理和化學。愛迪生對學習這些內容充滿了興趣,尤其是對物理和化學,他把自己的零用錢攢起來買回一些物理、化學實驗用品,在家里的地窖里建了一個小實驗室,每天除了讀書就是在里面做實驗。后來,他發明了電燈、留聲機、電影機等,為人類的現代生活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我們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發現孩子的特點、優勢,才能不攀比,不要求孩子事事全能,正確地養育孩子。
記得我孩子剛上小學時,有一天班里選拔運動員,老師讓孩子們一起跑,從中挑選幾個跑得快的。我孩子很想當運動員參加運動會,他盡力向前跑,但跑不過前面的同學,沒有被老師選上。他很失落、難過。放學時,我到學校門口接他,他告訴了我這件事情。我鼓勵他在其他的運動項目上努力,我告訴他,運動員有好多種,跑得快能被老師挑選上,參加比賽很好。而如果你能跳得高,也可以成為跳高運動員;如果你投擲得遠,也可以成為鉛球、標槍等投擲運動員……兒子失落的心情一下子就改變了,我們回家以后,他就高興地練習起了跳高、跳繩。
那些優秀的雕塑家,總是能夠從一塊塊原始的石料中,看到一個個生動的雕像,一點點地把他們雕塑出來。父母們也要努力學習,成為優秀的“人類雕塑家”,能夠在自己孩子幼小時,就發現他們的一些特點,并且積極地教育、引導,讓他們平安、健康、美好地成長起來。
而我們更要重視的,是教育孩子具有善良、誠實、勤勞、樂觀、熱心這些品行。有了這些品行,孩子們就能在學習、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盡到自己的責任、努力;就能在遭遇困難、挫折、失敗時,不悲觀失意,不抱怨他人,也不自暴自棄;在看到他人不幸時,不冷眼旁觀,更不興災樂禍、落井下石。
我們也要教育孩子理解自己,也理解他人,相信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著相同和不同之處;相信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優勢和不完美,只要向著美好努力地成長,就能成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