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珍
(山西省長治市第二人民醫院,山西 長治 046000)
霉菌性食管炎是霉菌感染食管致食管粘膜出現充血、潮紅等炎癥改變,其表面多有白色偽膜附著。臨床上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多見,也可稱為念珠菌性食管炎。白色念珠菌廣泛存在自然界中,常以正常菌群的形式存在于健康人的口腔、皮膚、陰道及消化道等地方,其中在消化道中占比最高,約50%[1-2],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致病。近年來隨著胃鏡檢查的推廣,內鏡檢查發現食管霉菌感染的病例也越來越多,現對已經明確診斷霉菌性食管炎的78例患者,結合其臨床資料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總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組患者78例,為我院內鏡室在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行胃鏡檢查并通過內鏡下刷取白色偽膜進行鏡檢,找到孢子或菌絲后診斷為霉菌性食管炎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齡23-86歲,平均(51.4±9.5)歲。有吞咽不適或疼痛者23例,胸骨后不適12例,上腹不適、燒心29例,黑便5例,惡心及打嗝3例,無明顯癥狀者6例。患者中有基礎疾病者共45例,占比57.69%,其中有糖尿病史13例,惡性腫瘤及放化療病史11例,風濕免疫性疾病4例,間斷服用廣譜抗生素者13例,潰瘍性結腸炎2例,肝硬化病史2例,經常熬夜、生活極不規律者2例,1位年齡23歲,1位41歲。
1.2 分級標準及內鏡表現。食管霉菌感染見食管各段,內鏡下多表現為點狀、斑片狀白色偽膜,或較厚的黃白色似豆腐渣樣物附著在粘膜表面,沖洗后粘膜可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潮紅或糜爛等改變。按Kodsi提出的分級標準[3]分為四級,I級:少量點狀的白色物,直徑<2 mm,伴充血,無水腫或潰瘍;II級:較多隆起白斑,直徑>2 mm,伴充血,無水腫或潰瘍;III級:融合呈線狀或結節狀隆起斑塊,伴充血和潰瘍;IV級:III級表現的基礎上粘膜較脆,可伴管腔狹窄。
1.3 方法。內鏡下發現疑似霉菌性食管炎的表現,用一次性細胞刷通過內鏡鉗道多次刷取白色物,涂片快速處理,全部病例在光鏡下找到孢子或菌絲后確診,查肝功能及血細胞學檢查,結果正常開始抗真菌藥物治療。①氟康唑,首次口服200 mg,1次/日,以后口服100 mg,1次/日,共服用2周;②根據病史去除誘因(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停止服用抗生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基礎疾病及伴發疾病(控制血糖、抗反流、潰瘍等用藥);③糾正不良習慣,加強營養,增強免疫力等。2周對病人進行了隨訪,2個月后復查胃鏡,觀察氟康唑對霉菌性食管炎的治療效果。
2.1 本組病例中按Kodsi分級。I級18例(23.08%),II級41例(52.56%),III級17例(21.79%),IV級2例(2.57%)。同時伴發有食管癌7例、返流性食管炎12例,胃癌5例、胃潰瘍12,糜爛性胃炎25例。
2.2 治療及隨訪。2周后隨訪,吞咽不適或疼痛癥狀明顯好轉或緩解22例,胸骨后不適緩解10例,上腹部不適癥29例好轉,惡心及打嗝3例緩解,癥狀改善不明顯者5例,2例服藥1周因惡心、上腹不適癥狀,考慮為胃癌所致或肝臟副作用先停用氟康唑,復查肝功能,6例失訪。2個月后67例(85.9%)患者做了胃鏡的復查,64例食管乳白色偽膜消失,粘膜恢復正常色澤;2例食管癌患者和1例糖尿病腎病患者,鏡下見偽膜較前減少,食管粘膜仍有充血,輕度糜爛,食管癌患者同時伴反流性食管炎。
念珠菌是人體消化道常寄菌,也是常見的條件致病菌,當機體的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調時大量繁殖就會導致其成為致病菌,在消化系統中最常見的是霉菌性食管炎。近年來,霉菌性食管炎的診斷率呈上升趨勢,一方面人們的體檢意識增強,對胃鏡檢查的認可度越來越高,胃鏡下觀察食管粘膜比較直觀。霉菌性食管炎內鏡下多表現為食管粘膜表面有點狀、斑片狀乳白色偽膜,縱形、簇狀、節段分布或融合成片,偽膜下方的食管粘膜會有發紅、糜爛等改變,嚴重者會全食管覆蓋較厚偽膜,管腔狹窄,病人會出現吞咽困難,類似食管癌的癥狀,結合刷片細胞學檢查可確診;另一方面,因人體的各種疾病及各種藥物的應用導致人體免疫功能下降,特別是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最易誘發真菌成為致病菌,如糖皮質激素、抗風濕免疫抑制劑治療、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惡性腫瘤的放化療等均可增加機體對真菌的易感性,導致真菌過度生長并侵犯食管等器官引起感染[4-6]。本組研究中患者年齡23-86歲,平均年齡(51.4±9.5)歲,可以看出,年齡較大者發病率相對高,老年人較多會伴有各種基礎疾病,本研究中有基礎疾病者45例(占57.69%),年老較大者、因有基礎疾病長期服用各種藥物,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營養不良、應用抗生素致二重感染等等都會成為霉菌性食管炎發病的主要原因。霉菌性食管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中老年者居多,且有年輕化趨勢[7],本研究的病例中有一小部分為年青患者,考慮與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長期或反復使用抗生素有關,也與年青人生活壓力大、抽咽或長期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情緒有一定關系。不良生活習慣倒致機體抵抗力下降,霉菌就可以成虛而入侵犯食管發病。所以在霉菌性食管炎的預防上可以從以上一些相關因素著手,從而減少真霉菌性食管炎的發病。
本組病例中有吞咽不適、胸骨后不適癥者33例(42.31%),其它癥狀或無癥狀者45例(57.69%),可見霉菌性食管炎部分病例出現吞咽不適或疼痛癥狀,其中3例伴發食管癌,1例賁門癌,一半多的病例表現為上腹不適、惡心、反酸等癥,其中部分為體檢病例發現霉菌性食管炎,所以說霉菌性食管炎臨床癥狀無特異性,且無食管癥狀的患者較多,尤其是鏡下表現為I級者。部分患者出現吞咽困難或胸骨后不適主要是食管癌或返流性食管炎所引起,或僅是伴發病的癥狀,如上腹不適、惡習、黑便等癥。
該病常規抗真菌治療有效,本研究中所有確診病例均在肝功能、血細胞學檢查正常后用氟康唑治療2周,隨訪72例,66例治療有效,2個月67例復查胃鏡,64例治愈,其中2例出現惡心,考慮出現肝損傷的不良反應,所以在抗霉菌治療過程中要重視藥物的副作用,監測肝功能和血常規。
綜上所述,胃鏡結合病原學檢查是診斷霉菌性食管炎的可靠方法,在對病人的診療過程中需要時常想到真菌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老年病人,要做到最大限度的防治相結合。氟康唑治療有效,該藥有肝臟副作用,因沒有大樣本及進行對照研究,藥物的選擇及治療方案還需要做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