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送,毛亞靜
(1. 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醫院 化驗室,北京 102200;2. 北京市昌平區中醫醫院 疾控科,北京 102200)
抗生素具有較強的消炎殺菌效果,因此在臨床上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抗生素的濫用也使得真菌感染、菌群失調引起的腸道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在人體正常生理情況下,腸道內有正常微生物群,各類菌種之間相互抗衡,使機體達到平衡的狀態,而抗生素的濫用使得菌群數量失衡,進而引發慢性腹瀉甚至是脫水、炎癥性腸病。有文獻報道[1],腸道菌群失調與結腸癌發生有著一定的關系。為了有效預防慢性腹瀉、脫水等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疾病,對于有癥狀的患者盡早確診與干預是極為重要的。據此我院對120例慢性腹瀉患者進行了糞便涂片檢查,以探討其用于診斷腹瀉患者腸道菌群失調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腹瀉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所有患者均在2018年12月至2020年7月入院,其中男性59例,女性47例;年齡為8-76歲,平均(48.62±1.51)歲;腹瀉病程20-50日,平均(22.60±1.61)日,共有82例患者就診時使用過抗生素。120例患者糞便性狀呈糊狀22例,黃綠色稀水便76例,膿血粘液便8例。本研究已經倫理會批準,納入標準:①腹瀉時間超過3周或間歇期在2-4周內復發性腹瀉;②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糞質稀??;③依從性良好;④臨床資料完整。剔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②合并其他慢性疾病;③全身感染性疾??;④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大便常規與革蘭染色涂片檢查。給予患者無菌容器留取適量的新鮮糞便,留取后待檢。利用棉簽取少量糞便涂在載玻片上,自然干燥固定后染色處理,之后將涂片放于高倍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同時利用棉簽取少量新鮮糞便進行細菌培養,在載玻片上 滴2-3滴氯化鈉溶液加蓋玻片鏡檢,使用油鏡計數,觀察樣本中真菌或細菌。
1.3 診斷方法。以《腸道菌群糞便涂片檢查圖譜》中各年齡段及各種菌群失調的菌群圖像為基礎,對本次研究中的糞便涂片進行觀察與診斷,如果患者連續檢測兩次以上為陽性,則診斷為腸道菌群失調。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EXCEL整理120例慢性腹瀉患者糞便涂片檢查結果,計數數據以例數、百分比表示。
120例慢性腹瀉患者中共有106例診斷為腸道菌群失調,51.89%患者為Ⅰ度腸道菌群失調,39.62%患者診斷為Ⅱ度腸道菌群失調,其余患者為Ⅲ度腸道菌群失調。在106例腸道菌群失調患者的糞便涂片中發現革蘭陽性菌增多35例,革蘭陰性菌增多68例,全菌減少的3例。
慢性腹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癥狀,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若患者未能及時接受治療,可以引發脫水等嚴重后果。慢性腹瀉,病因復雜,可能與免疫系統異常、腸道微生態紊亂、感染等因素有關,腸黏膜分泌大量的水與電解質影響其吸收,或者腸道蠕動加快腸腔內容物停留時間過短引發腹瀉。腸道微生態與腸道屏障受損后細菌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有數據顯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腸道細菌的細胞數量超過1000個,約占寄居于人體全部微生物總量的78%。腸道細菌包括原籍菌群,即在腸道正常存在的細菌、真菌、螺旋體等,同時還包括外籍菌群。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腸道菌群維持著相對平衡的狀態,共同發揮著重要的生理作用。而當外界因素發生變化時,腸道內的菌群平衡被打破,從而引發胃腸道疾病[2]。腹瀉是臨床最為常見的胃腸道疾病,隨著人們生活節奏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國內約有5%的人群發生慢性腹泄。慢性腹病因較為復雜,可能與藥物使用不當、感染、腸道菌群失調等因素有關,大量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是慢性腹瀉最常見的致病因素。動物實驗證實,對不同程度腸道菌群失調,大鼠模型使用廣譜抗生素以后,大鼠腸道內糞便球桿比值發生變化引發腸道菌群失調。國內一項關于抗生素相關性腸道菌群失調的調查顯示,頭孢他啶、哌拉西林、青霉素等廣譜抗生素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其中頭孢三代抗生素最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從年齡分布情況來看,60歲以下各年齡段腸道菌群失調發生率無明顯的差異,而60歲以上人群腸道菌群失調發生率明顯上升,說明腸道菌群失調的發生與年齡因素也有著一定的關系。在本研究中,120例慢性腹瀉患者中,在就診時有82例使用過抗生素,其中使用過頭孢他啶46例,頭孢噻肟鈉28例,8例患者使用過兩種及以上抗生素,這也證實了抗生素是腸道菌群失調的重要誘因。
早期檢測腸道菌群失調已經成為治療慢性腹瀉的重點,而糞便涂片檢查是觀察腸道菌群失調較快捷與簡便的一種檢查方法[3-4]。在糞便涂片檢查中所選取的糞便樣本應為新鮮糞便樣本,在使用在玻片前,需使用0.9%的氯化鈉溶液進行消毒處理,取不同部位的糞便進行直接涂片制作成檢測標本。選擇載玻片時盡量避免使用小玻片,涂片后進行染色固定處理,之后使用電子顯微鏡選取3-5個視野進行觀察[5]。使用新鮮糞便進行糞便涂片檢查經過染色處理后,可以及時對標本中的菌落數量種類進行精確的測定,有文獻報道對急性腹瀉患兒進行糞便涂片檢查,可見厭氧菌等革蘭陽性菌數量明顯下降[6]。腸道菌群失衡后,厭氧菌數量減少會加重菌群失調癥狀以及延長腹瀉的持續時間。同時長期使用抗生素等藥物也容易使腸道內菌群異位,當厭氧菌等細菌異位至小腸時,小腸內會產生大量游離的膽汁酸進而影響脂類物質吸收加重腹瀉。國內有學者指出,輕度菌群失調患者停用抗生素以后癥狀可明顯改善,可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重度菌群失調患者停用抗生素后,還需要給予微生態制劑治療以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使腸道內菌群數量處于平衡狀態。在本研究中,120例慢性腹瀉患者中有106例被診斷為腸道菌群失調,其中51.89%患者為Ⅰ度腸道菌群失調,39.62%患者診斷為Ⅱ度腸道菌群失調,其余患者為Ⅲ度腸道菌群失調。Ⅰ度腸道菌群失調患者每日稀便次數為3-4次,Ⅱ、Ⅲ度腸道菌群失調患者多為水樣瀉或帶粘液糞便,每日稀便次數較多且持續時間長于Ⅰ度腸道菌群失調患者。另有14例慢性腹瀉患者糞便圖樣檢測未見腸道菌群失調情況,其原因主要有合理用藥以及密切的臨床監測有關,但同時也應考慮其慢性腹瀉可能與感染、腸道免疫系統紊亂等因素有關。
臨床常使用高倍顯微鏡進行糞便涂片檢測,可以較好地對糞便藍色涂片中的細菌數量、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比例、病原菌種類進行觀察。在人后腸內,厚壁菌門是主要的低G+C含量的革蘭氏陽性菌,變形菌門和擬桿菌門是腸道微生物區系中主要的革蘭氏陰性菌,其對于宿主的營養與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國內一項對腹瀉兒童糞便涂片檢查腸道菌群失調的研究顯示,100例腹瀉患兒,中革蘭陽性球菌超過50%的為38例,格蘭陽性菌超過68%的為6例,革蘭陰性菌超過50%的14例,菌群分布呈革蘭氏陽性球菌明顯上升,革蘭氏陽性桿菌明顯下降的特點。在王富海、余健全等人的研究中[7],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兒腸道內細菌總數減少,革蘭陽性桿菌、雙歧桿菌等益生菌數量比正常值減少,格蘭陰性菌數量明顯增多,有不同程度的腸道菌群失調情況,結果與上述研究一致。在本研究中,106例腸道菌群失調患者的糞便涂片中革蘭陽性菌增多35例,革蘭陰性菌增多68例,全菌減少的3例,該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在對慢性腹瀉患者診治時需要重視糞便涂片檢查結果,并根據患者的病史、飲食習慣等進一步分析,開展及時有效的治療與護理,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腸道菌群失調是慢性腹瀉的重要誘因之一,多以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均比例失調、桿菌/球菌比例失調為主,而抗生素不合理的應用是腸道菌群失調的常見原因。腸道菌群失調與慢性腹瀉相互影響,腸道菌群失調可誘發慢性腹瀉,同時慢性腹瀉也可加重腸道菌群失調現象,對慢性腹瀉患者實施糞便涂片檢查可以較好地診斷出患者腸道菌群失調情況,為后續診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