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露
(沛縣人民醫院,江蘇 沛縣)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是當前醫學中一項較為成熟的創新技術,該技術能夠針對消化道扁平病灶進行完全切除,同時還能夠有效防止其復發,是一項能夠有效減少患者創傷的治療手段。在對大結直腸無蒂息肉患者進行治療時,有效的結合金屬夾對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提高對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止血效果[1]。本次研究針對大結直腸無蒂息肉患者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及金屬夾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大結直腸無蒂息肉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齡29~68歲,平均(47.37±3.58)歲。所有患者均采用電子結腸鏡以及病理組織進行確診,其中單發息肉42例、多發息肉38例,其中息肉直徑1.0~1.9 cm的24例、2.0~2.9 cm的26例、3.0~3.9 cm的18例、4.0~4.9 cm創面的7例、>5 cm的共5例。
納入標準:經過病理確診為大結直腸無蒂息肉患者。
排除標準:患有嚴重臟器疾病的患者;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無法正常交流的患者。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已知曉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治療,并將切除后的組織均送往病理科進行檢查,并且需要對創面較大以及出血的患者采用金屬夾夾閉,包括息肉直徑≥3 cm均需要采用金屬夾對患者進行夾閉。
術前腸道準備: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的前一天需要進行素食,并且需要避免食用帶顏色的蔬菜水果,因此,患者在進食時,可選擇食用豆腐、土豆、米飯以及面條等無顏色的素食食物。并且患者在20:00后需要禁食,并且在患者進行手術當日凌晨2:00開始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130 g,并且需要患者在2 h內飲用超過2000 mL清水,直到患者所排出的大便為清水為止。若部分患者出現便秘的情況,則需要對患者給予口腹瀉藥,直至患者排出軟便或稀便后再對患者進行清腸準備。
設備:采用奧林巴斯H260電子腸鏡、ERBE高頻電刀、圈套器、HX-610-135金屬夾以及NM-200U注射針。
手術治療方式:對患者給予常規的全結腸內鏡檢查,并將所見的息肉進行逐個切除。首先將內鏡鏡頭調整至患者息肉下方,并采用0.4%腚胭脂溶液經鉗道對患者病變區域進行噴灑,并觀察患者病變的范圍以及其形態,對患者病變區是否發生癌變進行判斷,同時將內鏡注射針從活檢孔插入并于患者病變區域前方進行生理鹽水的注入,從而使其病變區域隆起或與黏膜下層分離,隨后退出注射針,插入圈套器并將隆起粘膜壓緊,將病變的部分粘膜套入,并將圈套器收緊直至出現抵抗感,隨后將圈套器上舉,防止出現固有肌層夾入,最后接通高頻電發生器,對患者的息肉進行切除,并對患者的創面進行觀察,判斷是否有出血的癥狀發生,若患者出現少量滲血則不用理會,若滲血較多,則需要采用氬氣刀進行止血。若患者創面較大則需要對患者采用金屬夾對其進行止血。在對患者進行手術切除的過程中,若患者息肉較大時,無法進行一次性切除,則需要從容易切除的部位開始進行切除治療。若患者病灶息肉直徑>5 cm,為了減少患者的痛苦,則需要進行部分切除,并于1個月后對患者進行再次切除。患者完成手術切除治療后,需要對患者進行禁食24 h,并對患者進行補液以及抗炎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本次研究患者的手術效果以及創面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患者在經過治療后3個月內復查息肉組織殘留以及腸腔狹窄梗阻發生情況。
觀察本次研究患者切除組織的病理結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和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本次研究患者的手術效果以及創面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本次研究中的80例患者中,共有50例息肉直徑<3 cm的患者進行一次性切除,其余30例患者采用分片黏膜下切除術進行切除。其中5例患者無法進行一次切除需要隔1個月再次進行剩余病灶切除。本次研究中,共對43例患者由于創面較大采用金屬夾夾閉,并且所有患者均無出血以及穿孔的情況發生。
2.2 觀察患者經過治療后3個月內復查息肉組織殘留以及腸梗阻的情況發生率
本次研究患者經過治療后3個月內進行復查,所有患者均無息肉組織殘留,其中有4例患者出現腸梗阻的情況發生,發生率為5.00%。
2.3 觀察本次研究患者切除組織的病理結果
經過對本次所有患者的息肉切除組織進行病理檢驗,其中有68例患者的息肉經過檢驗為腺瘤性息肉,約占總數的85.00%,其余12例患者伴有腺上皮輕度不典型性增生,約占總數的15.00%。
在對結腸直腸無蒂息肉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得知,大多數患者的大腸息肉是一種從黏膜表面突出腸道腔內蒂隆起狀的病變組織,通過對其進行病理分析,分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錯構瘤性息肉。通常情況下,大腸息肉患者大多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只有在其發生癥狀時或者在進行結腸檢查時才會被發現,其主要表現為腸道刺激癥狀以及患者在腹瀉后排便次數明顯增多,同時可繼發感染并且出現膿血便的情況。在對該病的研究中得知,腺瘤是一種被公認的癌前病變,其癌變潛力與腺瘤的類型、變異程度以及大小有著直接關系。
通過對腺瘤病變的研究得知,腺瘤的體積與其發生癌變的幾率呈正比,當腺瘤體積越大,則癌變幾率越高,其體積為1~2 cm時,其癌變發生率為3.6%~9.5%,當患者腺瘤體積超過2 cm時,其癌變發生率為6.8%~45.0%。因此,患者大腸息肉進行早期切除,能夠極大地降低患者發生大腸癌的幾率,并且能夠極大地降低大腸癌的病死率[2]。大多數患者在進行手術切除后的2~6個月,其都有較大的復發率,因此需要加強對患者的術后隨訪,以便能夠盡早的對患者可能出現的腺瘤復發進行盡早的發現并進行治療[3]。
通過本次對80例患者的治療得出以下結果,0例息肉直徑<3 cm的患者進行一次性切除,其余30例患者采用分片黏膜下切除術進行切除。其中5例患者無法進行一次切除需要隔1個月再次進行剩余病灶切除。共對43例患者由于創面較大采用金屬夾夾閉,并且所有患者均無出血以及穿孔的情況發生;經過治療后3個月內進行復查其中有4例患者出現腸梗阻的情況發生,發生率為5.00%;對本次所有患者的息肉切除組織進行病理檢驗腺瘤性息肉患者約占總數的15.00%。因此我們認為,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及金屬夾治療大結直腸無蒂息肉具有更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對大結直腸無蒂息肉患者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及金屬夾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術中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廣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