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宇
(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江蘇南京 210000)
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教材中占的內容比重不多,卻是學習的重難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對實驗的好奇心和熱情,通過加強和完善生物學實驗教學,設計和運用一些探究實驗將知識點串聯起來,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氛圍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對重要概念的建構、理解和應用。
“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和“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氣”這兩個實驗尤為重要,教師在開展實驗活動中可以更加全面地探究,采用課上和課前相結合的方式,課前注重學生對實驗的自主設計和準備,課堂側重實驗檢驗、展示、分析和討論。
布置學生分組選擇探究主題,以教材中提供的實驗方案為基礎,以小組為單位,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除了最后的實驗檢驗環節,完成其他的前期實驗過程,并預測實驗結果。課前自主探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既可以參照教材上的參考方案探究,也可以自行設計方案。這既給予了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課堂的時間。為避免學生探究方案和思路出現偏差,教師在課前探究的指導跟進非常關鍵,確保學生少做無用功,也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相關合作小組代表上臺匯報,1~2 名學生介紹設計方案,同組的學生根據介紹,現場同步演示實驗過程,展示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結果,并根據實驗的結果得出該組的探究結論。學生在課前精心設計和準備,課堂交流探究方案和結果,小組內合理分工,有解說的,有演示的,最后根據實驗結果現場得出本組的探究結論,既鞏固了生物學探究的基本流程,也培養了學生的設計表達能力和團隊精神。
教師應充分挖掘各實驗之間的聯系,適當地融合兼并,最終通過一個實驗解決幾個探究主題,或者由一個探究實驗引出其他關聯的主題。比如,“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氣”“植物呼吸作用產生水”“所有活細胞都可以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光無光都進行”這5 組探究主題原本似乎都是獨立的,可以分別設計實驗研究,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學生在設計實驗中的一些“失誤”,或對已有的實驗方案進行細微的調整,或關注實驗過程中一個細節變化,可能一下子就解決了一連串的問題。
案例一:
在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的過程中,教師發現有的小組使用的是透明的白塑料袋(教師也可以在課前特意安排一組),并且沒有進行其他遮光處理,導致實驗結果不明顯——石灰水渾濁現象不顯著,學生討論并分析原因。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很快便能分析出原因:在沒有遮光處理的情況下,植物的葉片不僅能進行呼吸作用,可能還會進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消耗了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故而實驗結果不明顯。這樣,教師巧妙地運用學生設計方案的“失誤”,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這兩個重要知識點聯系起來。通過討論得出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重要區別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而呼吸作用有光無光都進行。利用同一個實驗過程中的所謂“失誤”,使該探究過程充分展開,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做了一個初步的對比,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學生在設計實驗過程中會更加注意每一個細節問題,體現實驗的嚴謹性。
案例二:
同樣是關于“植物呼吸作用是否產生二氧化碳”的探究,老師只要對實驗方案做調整就可以幫助解決“所有活細胞都可以進行呼吸作用”的問題。具體如下:實驗過程與剛才學生設計的實驗基本一致,只是將菠菜換成了剛剛萌發的種子,其他過程不變。預期實驗結果:同樣是實驗組變渾濁,對照組不變渾濁。得出結論:萌發的種子(不含葉綠體)也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所以,植物的呼吸作用不需要葉綠體參與。并進一步向學生介紹:所有的活細胞都可以進行呼吸作用。
該環節充分考慮到課堂時間,不需要讓學生設計和演示實驗過程,而是通過教師直接介紹、演示和引導(1~2分鐘實驗就可以演示介紹完畢),既給予學生直觀的認識,又提高課堂效率,為其他重要內容的展開,節約寶貴的時間。
案例三:
在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是否消耗氧氣”的過程中,仔細觀察會發現實驗組的瓶子壁上有很多小水珠,而對照組卻幾乎沒有,為什么?由此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水也有可能是植物呼吸作用產生的。利用實驗組的瓶壁上有很多小水珠這樣一個小的細節,非常流暢自然地得出“植物呼吸作用產生水”的重要結論。
兼顧課堂時間的有限性和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同樣是探究實驗,展現的方式也可多種多樣,以適應課堂的實際需要。
第一個探究實驗涉及檢驗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知識,通過學生現場的演示實驗,請學生上臺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氣,使石灰水變渾濁,介紹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現象,從而了解檢測二氧化碳的方法。初中生物的學習過程中涉及不少化學知識,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可以通過這樣簡單的現場演示方式,讓學生對“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特性”建立感性認識。
關于呼吸作用釋放能量這一知識點,教科書沒有安排驗證性實驗。如果在現場開設一個實驗,課堂容量過大,難以完成教學任務,而通過錄像的方式在課堂上交流,節約課堂時間,又多了一種演示渠道,調動課堂氣氛。學生觀看種子萌發放熱的實驗錄像(錄像1分鐘左右,實驗過程:實驗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2 組,實驗組用正在萌發的種子放在保溫瓶里,并插上溫度計,封好口,而對照組使用被煮熟的種子,其他和實驗組一樣,一段時間后看2個溫度計的數值變化)。實驗錄像顯示:實驗組的溫度會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由此可以很容易得出結論:種子在萌發過程中進行呼吸作用,并且釋放熱能。
這節課涉及多個探究實驗,且展示方式也多種多樣,為了避免課堂條理不清,所以主線一定要鮮明。本節課是以植物呼吸作用的化學反應式為主線展開的,通過與植物光合作用公式的對比,再結合上述探究,引導學生得出植物呼吸作用的公式,在黑板上板書植物呼吸作用的公式時,緊密聯系剛才的實驗,分步完成公式。既體現出教學過程的嚴謹性,也更加有助于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公式。
如果將實驗運用得恰到好處,整個課堂教學的流程很流暢,知識點之間的銜接過渡十分自然,將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不僅有知識能力的發展,也有技能及情感態度的發展,不僅提高了個人的才智,也注重集體協作學習的成功與獲得。從小組設計方案,準備實驗材料,實施實驗,到合作演示實驗過程,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無不體現新的課改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