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麗,覃宿暖,韋玉映,覃肖菲,陳冬蕓
(河池市人民醫院 婦科,廣西 河池 547000)
風險管理主要是指經濟損失的風險的發現及評價,從而在這一基礎上得到應對政策的管理科學,在管理的基礎上降低經濟損失。 護理工作屬于醫院工作的主要部分,在護理管理實施的時候,需要加強風險管理措施的實施,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責任感有效提升,對護理風險的發生率有效降低,更大程度上實現安全護理的具體目標。護理風險貫穿于護理操作和搶救等各個環節中,即使是一些比較微小的臨床活動也存在著一定風險,需要對護理風險有效回避[1]。因此,防止護理風險的發生就需要減少護理糾紛事件,為患者提供比較安全有效的護理服務,實施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
1.1 護理風險識別。識別護理風險是風險管理的重要基礎,也是護理人員可以使風險管理工作得以正確實踐的重要步驟。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工作中所包含著的風險事件系統動態識別與分類的重要內容,其中包含著風險感知和風險分析等相關內容,風險管理者的風險意識及實施內容掌握具有重要作用。風險感知是當前于護理工作開展的時候所發現風險所需要具有的應對態度及相關判斷能力,其核心是使得各類護理風險因素更加明確,主要維度主要有系統流程風險和護理人員風險及患者看護風險等。王瑞靜[2]等研究提出護理風險管理需要首先加強風險識別,在這一基礎上加強風險程序化管理的實施,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提升患者滿意度顯著。周曉麗[3]研究提出對血液科患者實施風險管理,可以有效避免護理差錯及缺陷的發生,及時控制護理過程中的風險問題,能夠在臨床護理的時候獲取更滿意的效果。
1.2 護理風險評估。護理風險評估屬于在對風險信息識別的基礎上明確風險的發生可能性及危害程度等,對這些風險加以具體評估,從而為風險措施的選擇提供必要依據和具體支撐,其中主要有風險評估及評價等內容。吳瓊[4]研究提出,在實施風險管理的基礎上,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及應急能力等方面能夠得以顯著提升,在對風險應對的時候,護理風險評估具有重要作用。楊玉英[5]研究認為護理風險評估屬于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具體風險嚴重性評估的重要內容,在這一基礎上可以有效劃分風險等級,從而確定出更加有效的防范方式,對護理人員風險認識程度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在這一基礎上持續跟蹤整改情況。
1.3 護理風險處理。護理風險在處理的時候,需要能夠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充分實施護理質量監控,在這一基礎上使得護理人員負責及時收集本科室現存的護理風險信息,之后羅列所得出的護理工作中也存在的安全隱患,且要及時上報,隨后采取相應對策。李楠[6]對其護理風險進行回顧性分析,在風險處理方面提出護理人員需要關注和重視和家屬的溝通工作,在能夠獲取家屬支持和配合的基礎上促使家屬能夠配合護理人員進行相關風險加強預防和處理,從而提升護理。譚怡[7]研究提出在神經外科高齡患者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比較關注和重視各類風險因素的針對性的處理措施實施,促使患者得到針對性護理,有效對患者護理滿意度提高,而這也就可以有效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
1.4 護理風險管理效果評價。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評價主要是在分析和檢查及修正、評估風險的重要方式,在促使風險手段和預期目標融合程度提升的過程中改善護理工作,明確風險分析的具體處理熊愛國,降低風險損失程度。評價風險管理效益的良性程度主要是將最小的成本實現的安全保障程度加以評論的。張翠鳳[8]研究提出對患者進行風險管理評價的時候,注重對差錯事故發生率的對比分析。 周英[9]研究認為護理人員產科風險防范考試評分和產婦不良反應及護理投訴率等都能夠成為護理風險管理情況的評價標準。 黃桂先[10]研究提出對于護理各項評價評分包含著護理書寫規范和操作保準及護理服務態度友好評分等相關的護理各項評價評分,從而明確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管理工程中的情況。葛紅艷[11]研究提出護士護理安全考核評分和患者家屬護理安全知識掌握評分及護理服務評分、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等方面的觀察能夠促使不安全因素造成的隱患降低。嚴穎[12]等研究認為護士風險知識和護理文書記錄分數及技能培訓分數等都可以作為護理風險管理工作開展情況的相關評價標準。
2.1 風險管理制度。國的風險管理制度比較多樣,但是還并不完善,沒有能夠形成完善的體系,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能夠對風險加以防范,管理人員也要和自身情況結合在一起,對國內外護理風險管理體系加以借鑒,對自身風險管理制度及操作的具體過程加以完善,當前護理人員自身具備的查對制度等相關制度的具體實施效果并不突出,管理人員要對護理安全管理制度的具體落實情況加以監督。
2.2 風險管理組織。構建專業化的護理風險管理組織研究及其本身具有的護理風險,更加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可以充分降低護理風險,風險管理的完善也就成為護理工作優先解決的問題,護理風險管理組織要認識到全方位及多視角護理的重要作用,在主管護理工作的副院長和護理質量控制小組等方面的支撐下,更好的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使護理不安全事件的事后處理有效轉化為事前的積極預防工作。醫院相關管理人員需要能夠全面加強組織實施,促使全面的規章制度得以實施,防止風險事故的發生。護理部門也要能夠對科室掌握診療護理常規和技術操作的情況加以掌握,提升護理安全程度。護理質控小組在明確各類風險管理方案所相關的質量控制及護理安全管理等制度的時候也可以具體實施,定期增強質量檢查工作的開展,明確護理安全隱患問題,病區護理人員需要對當前護理風險信息內容加以收集,及時上報風險問題,且采取加以針對性特點的措施[13-14]。
2.3 風險教育。護理風險教育對護理人員自身的風險意識及風險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都具有重要影響,這也是風險管理的關鍵。風險教育的內容不僅包含有安全風險評估問題,也存在著安全風險預防相關問題,護理風險的控制核心內容也涉及到溝通和護理質量等內容。多數發達國家都更加關注和注重護理風險教育,明確得出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所需要掌握的相關風險知識內容,且將具體的課程作為繼續教育內容投放入網絡中。當前我國仍然具有培訓內容不統一和培訓機構層次不一等問題,這就需要有效完善人才培訓的體系,積極主動開展規范化和針對性等特點突出的培訓方式,使得護理管理人才的質量得以提高,增加高素質人才的數量。醫療機構也要明確自身的情況和護理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安排醫務人員定期參與到各繼續教育活動中,其中有專業培訓和法律知識教育等。同時各科室也要根據科室的教育項目逐漸認識到和更加明確本崗位的職責及潛在的風險,在臨床工作中積極應用更加有效的規避風險的行為[15-17]。
護理風險管理在我國屬于新發展的內容,其本身缺少管理層面上的風險管理,對風險管理工作相關內容深入研究,在對國外醫院風險管理的經驗借鑒的過程中充分明確得出當前我國風險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建構符合我國國情的風險管理體系與制度,從而明確得到相應的評價體系,這也就能夠更好地保障患者自身的安全,有效提升護理質量[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