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利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十二集團軍醫院 皮膚病科,河北 保定 071000)
使用皮膚針等針具,將人體的某一穴位或部位刺破或劃破,結合辯證情況適當放血,進而起到疾病防治的作用即為刺絡放血療法,也被命名為 “放血療法”[1]。按照中醫理論,采用刺絡放血驅除邪氣能起到陰陽調和、疏通氣血的作用,是針灸療法中一種必不可少的療法。
早在遠古石器時代便誕生了放血療法,從《黃帝內經》等古籍的記述中便不難看出古代醫家對于放血療法的高度重視。臨床實踐表明,認可放血療法療效的群體在不斷增多,這種治療方法已被普及應用于不同科室的急慢性疾病中。當前,這種治療方法與多個病種相關,并對痤瘡等常見疾病具有良好療效,這是西醫療法所無可企及的。
臨床實踐中,更傾向于采用采血針來放血,按照患者的病情選擇委中等穴位。選用皮膚針來診治斑禿等皮膚病;使用毫火針來點刺如痤瘡等皮損局部。接下來,筆者將對這種療法的臨床實踐進行介紹。
帶狀皰疹因病毒感染所致,在皮膚受損處有潮紅斑出現,進而呈簇狀、互為獨立的丘疹,大小不等,之后快速變成水皰。大多數情況下,分布于人體神經部位,多見于腰部等部位??焖侔l病,病程往往持續2-5周,臨床上一些病人的丘疹消失以后,部分區域依然會遺留神經痛。這一疾病主要是因長期抑郁導致肝臟受損或飲食失衡、氣血不暢所致,后期則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針刺能夠起到調氣活血的作用,出血則能使體內毒氣快速排除,氣血暢通以后便不會感到疼痛,并能為新血再生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使臟腑經絡受到滋養。
臨床上,大都在皰疹局部進行圍刺,在水皰群周邊進行針刺,并配合針刺相應的穴位,將人體內的淤血排出體外,改善循環。具有顯著療效,傷口愈合的患者不在少數,并且部分區域不會產生神經痛。
作為一種毛囊皮脂腺的炎癥,痤瘡大都發生于患者的青春期,多見于面部與胸背皮脂腺豐富部位。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面部出現丘疹等,并且易于多次發作。中醫指出素體陰陽失衡、體內陰虛感到失熱、相火過于旺盛,因體內陰虛而產生粉刺是痤瘡的主要致病因素,或因后天飲食不均,偏好一些極其油膩、甜膩、味道厚重的食物而導致大腸積熱,進而形成淤血,并導致氣血不暢[2]。
在對痤瘡這種毛囊皮脂腺的炎癥進行治療時,臨床中往往會選擇尺澤等穴位,并采用刺絡放血療法對部分皮膚受損處進行辨證論治,針對結節型、化膿型、混合型痤瘡分別應加肝俞與血海、肺俞和內庭、三陰交和支溝進行針刺,進而使皮膚處于暢通狀態,使之感到舒適、暢通,進而將皮膚應有的調節功能,即疏泄作用發揮出來,起到祛除淤血、疏通氣血、清熱解毒的作用。此外,對具備清熱瀉火等功能作用的大椎穴實施點刺放血,進而疏通氣血,恢復肝臟、肺腑的功能,便能有效治療痤瘡[3]。
作為一種水腫反應,蕁麻疹主要是因滲透性增加、皮膚以及黏膜擴張所致。這種疾病會引發皮膚瘙癢等臨床癥狀,出現形狀以及大小各不相同的風團,其顏色為白色或鮮紅色。大多數情況下,本病是因缺乏先天稟賦或飲食失衡等所致。此外,也會因肝臟肺腑的氣血不暢或氣滯濕阻、郁結而生火所致,致使造血功能虧損,再次被風邪感染而發作。
在治療之時,往往會選擇一些特殊部位或穴位采用刺絡放血療法進行診治。位于手陽明大腸經之上的曲池位具備調氣活血、止癢、協調陰陽等作用,曲池放血、三陰交、足三里分別能起到清除肌膚預熱的作用、調節氣血的作用、疏通經絡以及消除風寒濕邪的作用,多個穴位的共同作用能夠將體內的淤血排出,進而緩解經絡之氣阻滯不暢的癥狀,使機體保持平衡。對于氣血功能不完善、脾胃虛弱、痰濕且苔色黃而粘膩者,分別應針刺百會穴以及氣海穴、天樞和陰陵泉穴位、豐隆穴位。進行針刺治療以后,分別對大椎穴、委中穴進行點刺、刺絡放血,按照相應的療程對患者進行醫治以后,大部分患者的病癥均能有所好轉[4]。
作為一種局限性脫發,斑禿也被命名為 “油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產生異感。臨床實踐中,主要立足于肝腎功能不足、氣血不暢、氣血淤積三個層面進行診治,這種療法能起到調氣活血、排除體內淤血的作用,進而改善造血功能,滋養毛發。
早在古代,古人便已開始使用針灸療法醫治斑禿。臨床實踐中,會使用梅花針在局部脫發區進行適度叩刺,進而采用這種方法醫治斑禿,將患者的耐受力作為標準,直至皮膚潮紅或局部出血為止。梅花針能對局部氣血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并能緩解氣血不暢,為血液暢通運行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滋養毛孔,促進新發再生。此外,在曲池等穴位也可使用三棱針進行點刺,釋放4-6滴血液,每日進行3-5次。這一問題的治療周期較長,要求患者進行長期治療,也可使用艾灸等方法進行綜合診治。
作為一種常見疾病,白癜風的治療難度交大,主要是因皮膚功能異常所致。當前,對其致病因素并不完全了解。這種疾病常表現為乳白色素脫失斑、白斑邊界較為清晰。這種疾病多見于青少年階段,其他年齡段也會出現這種疾病。多發生于一些暴露部位,如頸部、面部、背部等,會對患者的外表形象帶來一定影響,并對患者施加一定的心理壓力。
對于白癜風,“多白則寒”理論將之歸為一種中醫寒證,寒凝則會導致氣血不暢,進而形成淤血,因此我們應將活血化瘀作為原則進行醫治,針對皮損部位選用毫火針進行快速針刺,進而幫助患者緩解痛感,并起到溫陽驅寒的作用,進行均勻點刺以后,采用拔罐放血療法對針刺部位進行醫治,進而將瘀滯的血液排出體外,使氣血保持暢通運行,進而使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改善[5]。
作為一種慢性皮膚病,酒渣鼻大都發生于面部中央,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膿皰、紅斑等。按照中醫的觀點,酒渣疹大都發生于鼻部或鼻翼兩側,為鮮紅色或紫紅色,往往是因血熱或肺熱而起,如長期未能得到醫治,皮膚受損部位則表現為紫紅色,經絡會產生淤血,并且會出現氣血不暢的癥狀;毒邪入侵會形成結節、膿皰,因此這種疾病的致病因素是毒邪內蘊、氣血瘀滯,與肝臟、肺腑等相關。
我們主要使用三棱針對商陽等穴位快速進行點刺,使之流出近10滴血,每周醫治3次,直到病癥恢復、消失。這種療法能起到疏通經絡、疏風清熱的作用,迎香、商陽、少商分別是陽明經的交會穴、大腸經的井穴、肺經的井穴,點刺放血能使部分血液循環得以改善,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并能快速排除體內邪毒瘀熱。
采用刺絡放血療法對各類疾病進行醫治在我國已是歷史久遠,具備臨床操作簡便,能快速見效,療效顯著,不會產生較大副作用等優點,為人類健康做出了極大貢獻。近期以來,其適用范圍也隨著長期實踐研究的進行而持續擴大不但在診治皮膚病上面取得了顯著治療效果,并且也被普及應用于多種急慢性疾病的診治中。研究結果表明,這種療法對血液系統具備良好的調節功能,可改善血管、人體微循環,能為人體進行新陳代謝起到一定推動作用;能有效緩解痛感,并能為人體防御功能、免疫力的提升起到一定激發、提升作用。但這種治療方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對其出血量進行嚴格把控,并且當前人們并未全面了解這種療法對于機體的影響作用,因此仍需進行深入學習,在后續應用中總結經驗,拓寬其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