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旭超,歐昌良,劉安銘,吳健,鄒永根△,湯敏,黎紅霞
(1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骨傷科,四川 瀘州; 2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腫瘤科,四川 瀘州)
隨著工業(yè)創(chuàng)傷和交通事故的日漸增加,拇指缺失患者不斷增加,同時接受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的患者也越來越多[1-7]。在顯微技術不斷提升及技術不斷普及的背景下,使得該手術成為了比較理想的再造拇指的方法。由于足趾細短,遠節(jié)頸部下垂呈駝頸畸形,趾尖呈壺腹樣膨大[1],使患者對再造手指外觀很不滿意。本科在成功完成足二趾移植再造拇指的前提下,利用踇趾和拇指外形相似的特點,利用踇趾甲皮瓣、足二趾骨腱性系統分別對拇指的外形和動力支架系統進行構建再造,完成手術的設計。這樣能夠將以往手術中存在的再造手指形態(tài)狹細、駝頸畸形、指甲偏小等情況消除,使再造拇指外形更正常,之后將其移植到患者手部相應位置,完成拇指移植再造。而足部供區(qū)第1、2足趾的功能和形態(tài)的修復工作利用游離皮瓣、骨皮瓣來完成。本研究10例接受拇指再造的患者均獲得理想療效。
本組10例取踇趾甲皮瓣組合第2趾骨骼肌腱系統組合,再造拇指(10指)。男7例(7指),女3例(3指);年齡15-38歲,平均28歲。足背動脈或趾底總動脈的血管,設計踇趾甲復合皮瓣,將第2足趾骨肌腱腱性系統鑲嵌其中;利用踇趾外形組合第2趾骨骼肌腱系統組合,再進行拇指再造。急診手術4例,擇期手術6例,拇指缺損:III°3例,IV°4例,V°2例,VII°1例攜帶跖趾關節(jié)及部分跖骨。
1.2.1 受區(qū)準備
對創(chuàng)傷部位徹底清創(chuàng),對指骨殘端進行修整,將指固有神經、屈伸肌腱均做好標記,顯露患者的鼻咽窩部或是手腕、手掌部位的橈靜脈、頭靜脈或是手背靜脈、指總動脈。
1.2.2 踇趾甲復合皮瓣的切取
踇趾甲復合皮瓣的設計:測量拇指缺損大小設計略小10%的踇趾甲皮瓣。為保證拇指功能,將手術瘢痕放置在拇指橈側,故選擇對側踇趾甲皮瓣作為供區(qū)。按照常規(guī)踇趾腓側皮瓣的切取步驟將患者的足背動脈和第1、2跖背動脈游離出來,從趾蹼深筋膜下進行分離操作,將第1跖背動脈向第1、2足趾走向的分支找出來,找到跖底動脈主干,顯露踇趾趾蹼4Y結構。保留踇趾脛側舌型皮瓣。脛側切開踇趾皮膚皮下,攜帶完整的趾甲甲皺襞、趾甲,甲床自骨膜上用骨膜剝離器小心完整剝離。切取踇趾甲復合皮瓣以及跖側負重區(qū)。供區(qū)創(chuàng)面以前通常是使用游離植皮方法進行覆蓋,術后常發(fā)生跖底植皮壞死、創(chuàng)面反復破潰等狀況,給患者造成極大痛苦。另外供趾的長度變短,導致跖底負重功能降低,影響身體平衡,對日常行動造成不良影響[2,3]。而相比于將足趾作為供體再造拇指,該手術方法的并發(fā)癥最多,并且會造成較大的功能障礙[3]。但是,甲皮瓣再造拇指具有比較完美的外形,因此有較廣泛的使用。而為了優(yōu)化手術效果,專家們對修復供足創(chuàng)面的有效手術方法做了較多研究改進,以更有效地控制術后并發(fā)癥[4-8]。有研究對游離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手術進行了相應的改良,將原位于供趾脛側的保留皮條設計于跖底負重區(qū)[9]。結果顯示改良后的手術可以對供足功能更好地進行保護。但是由于研究病例數量較少,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9]。
1.2.3 術后治療
術后抗炎、抗凝血、抗血管痙攣、抗炎癥反應,四抗治療。
1.2.4 術后護理和并發(fā)癥
入選10例患者的手術均成功,同時還注重做好術后護理,以有效防治并發(fā)癥。(1)在術后1-3d是發(fā)生血管危象的重要時期,術中創(chuàng)傷、疼痛刺激、溫度低等,會造成患者血管痙攣。觀察血管危象主要指標有再造指皮膚色澤、指端皮溫、指腹張力、毛細血管充盈反應時間等。本研究10例中發(fā)生血管危象的有1例,發(fā)生于術后1d,通過抗痙攣治療得以恢復。(2)術后加強保暖,飲食清淡,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通過指導患者聽音樂、想一些輕松愉快的事、進行心理暗示、使用止痛劑等,使其術后疼痛緩解[6]。(3)術后根據實際情況指導患者開展康復鍛煉,促進恢復。(4)圍術期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這對于保障手術成功十分有利。本研究發(fā)生再造指端感染1例,接受抗感染治療后恢復。
本組復合足趾移植再造手指10例(10指),全部順利成活,本組發(fā)生第2足趾血運障礙1例。行足二趾切除后治愈。術后有9例患者接受1-2年的隨訪,再造拇指周徑、外形接近正常,主動屈曲范圍為80°,嵌入皮瓣恢復正常的痛溫覺,兩點辨別覺為6-10 mm,對掌功能良好,無錯位。患者對于再造手指的外形都十分滿意。足部踇趾經皮瓣修復術后恢復行走,足二趾髂骨均骨性愈合或形成假關節(jié)。
踇趾甲皮瓣的動脈為足背動脈或趾底側趾底固有動脈,足背動脈長度可設計足夠長。在趾間關節(jié)平面外徑為0.8±0.2mm,皮瓣的神經為趾腓側趾底固有神經,皮瓣的靜脈為趾腹脛、腓側淺靜脈匯聚到大隱靜脈,趾間關節(jié)平面神經橫徑為0.9±0.3mm,靜脈外徑為0.7±0.3mm。
第2趾動脈包括趾足底動脈、趾背動脈,后者又包括趾脛側動脈、腓側動脈。趾背動脈比較細小,而相比于腓側動脈,脛側動脈稍微粗一點,外徑的平均值在0.6mm,[2]。趾足底動脈也有脛側、腓側動脈之分。第2趾趾足底動脈中,同樣是脛側比腓側粗,外徑中位值為1.0 mm[2]。兩側趾背、趾足對應的動脈吻合,趾足底動脈在趾腹部形成血管網[10]。
楊東岳教授于1966年首創(chuàng)游離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術。于仲嘉等[3]設計足趾移植于拇甲瓣聯合移植再造手,該術式能夠從一個切取三個足趾,同時對足部重要功能又能有效保護。臨床有很多缺損手指再造方法,其中第2趾游離移植方法使用較多。康慶林等[4]提出,在再造手指末節(jié)趾腹兩側前緣沿縱向分別切取長8 mm、寬3 mm的梭形皮膚及皮下復合組織塊,修薄指腹拉攏好,然后進行縫合。該方法可以使足趾末端壺腹樣膨大情況得到減輕,但不能解除趾跖側峽細情況。李忠等[5]設計不同的局部轉移皮瓣嵌入第2足趾跖側的手指再造手術方案,使再造手指末端壺腹樣膨大畸形情況得到明顯好轉,但手指周徑比較細,沒有改善。
本院利用足背動脈或趾底總動脈的血管,設計踇趾甲復合皮瓣,將第2足趾骨肌腱腱性系統鑲嵌其中;利用踇趾外形組合第2趾骨骼肌腱系統組合,使再造手指的狹細、駝頸、指甲偏小等異常情況得以消除;將整形好的復合足趾移植到手部,實現拇指再造。而使用游離皮瓣、骨皮瓣進行足部供區(qū)的修復,能夠使1、2趾的功能和形態(tài)得到較好的恢復。術后,再造手指周徑、外形與正常手指十分接近。踇趾甲皮瓣是以趾固有血管、神經為蒂,皮瓣感覺良好[6]。
綜上所述,以游離踇趾甲皮瓣組合第2足趾骨肌腱腱性系統移植再造拇指,是改善再造手指外形、功能的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