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輝
(青海省貴南縣藏醫院,青海 貴南)
胸部結節病屬于多發系統疾病,主要臨床特征為非干酪性肉芽腫炎癥。對于該疾病的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確,還需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該疾病可以累及全身,其中呼吸系統受影響最為顯著,主要受累器官為肺、胸部淋巴結[1,2]。近年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每年診斷為胸部結節病的患者越來越多,由于該疾病缺乏典型特征和明顯的臨床表現,使得CT等影像學診斷方法成為了診斷該疾病的重要依據。研究表明,CT診斷肺部結節病有較高的準確率,結果可靠性較好[3,4]。本研究以本院診治的胸部結節病患者為例,對此類患者的CT影像特征以及CT診斷應用價值進行了分析。
入選本次研究的病例來源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診斷為胸部結節病的20例患者,疾病類型均經臨床病理診斷得到證實。入選患者的性別之比為11(男):9(女),年齡中位值為(48.9±8.7)歲。低熱、咳嗽、胸悶、氣短等為入選研究對象的主要臨床表現。本次研究入選患者均享有知情權,簽署了關于研究的知情同意書,且醫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予以批準。將有精神障礙、意識障礙的患者排除。
所有入選患者均接受CT診斷,設置儀器參數為層厚10mm、間隔10mm,從肺間到隔頂進行常規平掃。對肺門和縱膈淋巴進行薄層掃描,甚至參數為層厚5mm,層距5mm。本研究20例患者中接受增強掃描的患者有18例(90.0%),先給患者靜注非離子型造影劑,速率為2.5ml/s,分別在30s、1min、3min快速連續掃描肺門和縱隔淋巴結。
分析胸部結節病患者的CT影像資料,20例患者中,表現為肺門和縱隔淋巴結增大共有18例,占總人數的90.0%,而在患者胸部淋巴結短徑均>10mm時,可以診斷為淋巴結腫大。另外3例(15.0%)患者僅存在縱隔淋巴結增大表現,均為中縱隔淋巴結增大,這也是縱膈淋巴結增大中最常見的情況。肺門淋巴結增大的CT影像顯示雙側肺門對稱性增大,并且增大的淋巴結內部密度均勻、邊緣清楚、以分葉狀表現為主,并且有廣泛的分布,且淋巴結之間不融合,無浸潤改變。
肺實質以及胸膜改變實質,多發結節狀改變比較常見,本研究中45%(9/20)的患者有此表現,結節直徑通常在2-10mm之間。有較大結節影表現的患者人數為3例,占比為15.0%,結節多邊緣清楚,形態不規則。有4例(20.0%)患者的CT影像顯示肺內斑片狀磨玻璃樣密度增高影,有1例(5.0%)顯示肺間質纖維化,該例患者主要表現為雙肺有網格狀改變,另有1例(5.0%)患者存在胸膜增厚現象。
結節病是一種非干酪樣壞死性上皮細胞肉芽腫炎癥性疾病,發生原因不明,且該病會導致全身多器官受累。研究顯示,肺部和胸內淋巴結受累及的情況最多,患者中有>90%的患者胸部會發生相應的變化[5]。
對于胸部結節病患者,由于臨床癥狀缺乏典型性,使得影像學檢查為診斷該疾病的重要方法。CT影像顯示多數患者有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腫大表現。分析胸部結節病的淋巴結腫大分布情況,主要表現為雙肺門淋巴結腫大,且有土豆樣改變,其中以縱隔淋巴結增大最為常見,該情況可以發生于主動脈弓旁、上腔靜脈后和支氣管分差的上下間隙中。本研究結果顯示,肺門淋巴結腫大患者中常會伴隨縱隔淋巴結腫大(本研究中有3例此類患者),因此,縱膈淋巴腫大對于診斷胸部結節病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利用CT分析患者淋巴結內密度情況,發現無壞死,且淋巴結之間不融合、無浸潤性改變,這是胸部結節病的重要影像學特征。而縱隔肺門淋巴結腫大情況,可導致壓迫肺門周圍支氣管,并可導致其移位。
胸部結節病的CT影像表現多樣,患者肺部常可見肉芽結節,且結節常在淋巴管周圍分布,會沿著支氣管血管束、小葉間隔以及葉間裂存在膜下的淋巴管周圍,導致患者支氣管血管束增粗,另外患者小葉間隔、胸膜以及葉間裂存在不規則的串珠樣病變[6]。結節散在分布于患者的雙肺,直徑通常為5-10mm,其中5-6mm直徑的結節最常見。另外也有融合為10mm以上直徑的大結節的可能,這種情況不多見。
分析胸部結節病的病理基礎,為上皮樣細胞和朗格漢斯巨細胞同時存在有淋巴結浸潤的肉芽腫,干酪性壞死通常不存在,但是網織結節周圍存在纖維。本研究中,肺內多發結節改變的患者人數共為9例(45.0%),通常有微小結節存在,并且結節周邊有顆粒狀不規則表現,有3例(15.0%)患者有大結節,邊緣清楚,周圍有密集可見的小結節、微小結節融合成大結節。
患者存在的肺內斑片狀的磨玻璃樣密度增高影可以使一個或多個小葉受累,導致發生局灶肺泡炎,在發生結節之前常會出現以上情況。本研究對這類患者進行激素治療,使得磨玻璃影很快消失,但是肺間質纖維化改變不明顯[7]。另外,胸部結節病患者的CT影像提示有肺實質病變,且有小葉間增厚、長且不規則瘢痕、肺大泡和胸膜增厚等表現[8]。
綜上,CT診斷胸部結節病具有良好的效果,操作簡便,診斷效率高,能夠準確地進行病情特點判斷,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