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英
(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齊山鎮大吳家衛生院,山東 招遠)
公立醫院已經必須到了要改革的階段,過于市場化的公立醫院改革表面上看起來讓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醫療資源,且提高醫療資源總的利用率,但是究其根本是沒有取得突破的。其中提高醫護人員的工資待遇已經迫在眉睫,這是進行體制改革必須首要完成的任務。我國的醫療體制相對落后,存在著以下幾個主要問題:過度診療,醫院與醫生過于注重錢財與名利,醫患關系不和諧。其中以醫患關系不和諧這個問題最為嚴重。本文將分析我國的醫患關系演變史,對目前醫患關系現狀產生的原因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我國的醫患關系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3個階段:①從改革開放至20世紀90年代初,這一時期主要注重醫院自身建設與從醫人員自身的綜合素質的提升,重視如何促進和諧的醫患關系。此時的從醫人員備受尊敬,有著良好的醫風醫德。②從20世紀 90 年代初至21世紀初,也就是距今約20-30年之間,這一階段仍然注重醫院建設,完善了患者自身維權的相關立法。③21世紀初至今,這一階段注重對整個醫療環境的反思,對醫患關系的理解上升到了醫患雙方與醫療體制,社會的層次[1]。
整體上看,還是和諧的醫患關系居多,不和諧的關系雖占少數,但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醫患沖突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醫療糾紛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醫患雙方互不信任。一方面,患者認為醫院是一個盈利機構,另一方面,醫生對從醫環境極為不滿。根據一項2016年發布的《醫患關系調研報告》顯示,近50%的醫生認為目前的醫患關系不和諧;近90%的醫生認為醫療體系是醫患關系緊張最大的責任方;近90%的醫生遭遇或目睹過醫鬧;近80%的醫生在工作中被患者罵過;近20%的醫生被患者或家屬毆打過。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醫療糾紛事件逐年上升,遠遠超過了醫療事故的上升比例。
醫患雙方各自有著不同的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文化習慣以及權威性。以上因素導致醫患雙方交流障礙而引起沖突的發生[2]。
醫生有著豐富的診療經驗,而患者卻缺乏決定與選擇的機會,患者很明顯處于劣勢地位[3]。
醫療制度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醫環境,根本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在這些問題中,患者候診時間長,患者懷疑醫務人員吃回扣等都是引起醫患沖突的導火索。
醫患之間往往由于對各自的角色認知有差異才會導致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面對有爭議的診斷結果,醫患雙方存在著歸因的認識性與動機的差異性。
政府要對醫療機構投入力度加大,醫療機構本是公益性機構,不可在市場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政府要強化監督職能,避免醫療機構重視追求利益與經濟,確保醫院的社會福利性質與公益性;醫療衛生資源的分配要平均,政府要加大整體上的衛生資源調控,使各個區域的衛生資源分布沒有較大差異[4]。繼續優化醫療保障制度,使得每個人都能看得起病。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禁止任何人威脅醫護人員人身安全,此法是中國衛生健康領域的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于2020年6月1日實施。該法的立法目的是發展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保障公民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提高公民健康水平,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要使診療模式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至“以病人為中心”,患者才是就醫的主題,疾病只是醫生的從業內容。對患者的服務要周到,從患者的自身需求、患者的欲望出發,滿足患者的需求,維護患者的利益,從而達到對患者就醫權利的基本尊重,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5]。要經常組織培訓,灌輸醫風醫德的相關內容,從整體上提高醫務人員的從業素質。對患者要真誠,增加患者對醫院、醫護人員的信任程度。同時,醫務人員在醫療業務水平上也要提升,醫療知識要得到實時的更新,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患者。醫院的采購部門要對藥品的采購過程進行監督,避免市場化的行為出現,最大程度的使藥品價格下降。對就醫環節簡化,實施簡單高效的就診模式,就診快,開藥快。醫院要對醫護人員有所獎懲,改善醫護人員的從業環境。另外要開展患者就醫滿意度調查,建立完善的服務評價體系,醫患雙方之間平等的交換意見,促進良好醫患關系的形成[6]。
政府要加強基礎醫學知識的普及率,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媒體、學校教育、社區教育等方式傳播醫學基礎知識。使得患者與醫護從業者的知識對稱。要讓患者知道,醫生和患者處于一種完全平等的地位,大家的目的都是使疾病得到康復,醫患雙方沖著同一個目標努力,就會使得雙方的沖突大幅度降低。患者自身要了解自己的權益,運用法律的武器進行合理的維權。政府和醫院也要加強相關法律的宣傳力度,使醫患雙方遇到問題時都有法可依[7]。
把握正確的媒體宣傳導向和社會輿論導向,要加強對醫務從業人員奉獻精神的報道,少一些描述醫療糾紛事件,減少對醫療糾紛事件的宣傳。媒體是社會的風向標,要改善社會對于醫務從業者的形象[8]。社會也要加強對醫院的監督,利用網絡的平臺對醫院進行評價與建議。
良好的醫患關系是進行疾病治療與診療的必備條件,近年來,醫患糾紛事件的不斷增多,已經對醫療工作的正常運行產生影響。社會對于醫務從業人員的印象已經大幅下滑,醫生不能以一個商人的身份去實施診療活動,患者不能以一個消費者的身份來看病。只有當救死扶傷深入至每一位醫護人員的心中,患者從心底去體諒醫務人員的時候,良好的醫患關系才會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