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巖,靳宏光,牟宗毅,黃永生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心律失常是常見的心血管病癥,不僅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1],也是猝死最常見的原因。然而功能性心律失常又多與情緒激動、精神緊張、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臟神經官能癥等有關[2]。雖然藥物和醫療器械的不斷研發帶來臨床獲益,但心律失常仍是棘手的問題之一[3]。探索中醫藥治療室性期前收縮,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黃永生教授,首屆全國名中醫,全國第三、四、五批師帶徒名老中醫,長春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醫5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治見解獨到,療效顯著。筆者有幸隨師左右,耳濡目染,現將黃師對室性早搏的中醫診治經驗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心悸的發生主要是由體質虛弱、飲食勞倦、七情內傷、感受外邪、藥食不當等原因引起,起始為心中氣血陰陽不足、心神失養、心主不安,繼則痰濁、瘀血、水飲等有形之邪乘之,致使心脈阻滯,上擾心神而發心中悸動。病位在心,與肝、脾、腎、肺皆有關系。黃師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認為心悸的發生多為本虛標實,臟腑陰陽虛損為其本,氣滯、血瘀、痰濁為其標,二者互為因果,終致心主血脈運行的功能失常而發病[4]。
此外,黃師還非常重視情志因素對心系疾病的影響,他認為情志因素影響著心系疾病的發病、轉歸及預后[5],所以臨證之時,不能只關注疾病本身的治療,而忽略情志因素對心系疾病的影響。《靈樞·邪客》曰:“心藏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五臟雖然生憂思悲驚恐等七情,但皆歸心所主,故情志受到不良刺激,首先影響到心,心神被擾,誘發心悸。
黃師經過多年的臨床摸索,應用中藥治療心律失常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其治療以陰陽為辨證總綱,著眼于整體辨證,在陰虛氣滯、陽虛氣滯、寒熱錯雜的證候平臺上,陰虛者加百合、合歡、紫石英、節菖蒲、磁石;陽虛者加白附子、蟬蛻、僵蠶;氣滯者加枳殼、青皮;血瘀者加丹蛭飲;痰阻者加茵陳、澤瀉、菊花、生楂片[5]。
黃師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房勞過度或者過用咸食,會損傷腎陰,加之現代社會壓力較大,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母病及子,則心脈瘀阻而發生心悸。故治療上養陰疏肝,理氣止悸,正所謂“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使陰陽得平,氣血沖和,心神得養,達到止悸之目的。李宏光[6]通過對72例室性期前收縮(陰虛氣滯候)患者采用養陰疏肝、理氣止悸方法治療后,得出試驗組的總有效率是88.9%,未發現毒副作用。
黃師在臨床實踐過程發現,一部分心律失常患者具有特征性病情演變規律[7-10],且整個過程存在頑固的足涼或手足涼,即先天伏寒證。在臨床上針對“先天伏寒證”氣(陽)虛氣滯,寒熱錯雜的證候特點,黃師提出治療上立法補陽益氣,辛開苦降,疏肝理氣,調整陰陽,治以伏寒方。全方在補氣補陽的基礎上,辛開苦降,調整陰陽,平調寒熱,使陰陽調和而其悸自止。楊舒媛[11]通過對36例室性期前收縮采用溫陽止悸、益氣疏肝法治療后進行療效觀察,結果顯示其總有效率為80.56%,中醫證候積分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且治療期間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
孟某,女,63歲,醫案號:18702,就診日期:2018年6月19日。主訴:心悸胸悶1年余。現心悸,胸悶痛,氣短,乏力,口干,太息,心煩易怒,手足心熱,盜汗,怕熱,偶反酸,納眠可,二便可,舌紅,中有裂紋,體淡,苔薄,脈沉弦結代。BP:104/76mmhg,24小時動態心電圖示室早28957次。初步診斷: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處方:百合30g,合歡15g,紫石英(先煎)30g,磁石(先煎)30g,節菖蒲10g,青皮10g,丹參30g,砂仁10g,檀香6g,枳殼10g。服用6付患者心悸明顯減輕,其他癥狀好轉,上方基礎上加川芎10g,石韋15g,升散通降,使氣血通暢而心悸止,繼服10服,患者心悸基本消失,并無明顯癥狀,故給予散劑以鞏固療效。半年后隨訪,未再復發。
按語:本病發生因咸食傷及腎陰,心腎不交,虛火擾心,心失濡養為總病機,肝氣不疏貫穿疾病始終,總屬虛實夾雜證。其病位雖在心,但與肝、腎密切相關,故治療上病癥結合,審證求因,以養陰治本,疏肝理氣治標,標本兼治,立養陰疏肝止悸之法,達到止悸之目的[12]。方中百合養陰清心,寧心安神,合歡善解肝郁,節菖蒲安神止悸,磁石、紫石英質重沉降,入心經,有顧護真陰,鎮攝浮陽,安定神志,鎮驚安神之功,枳殼、青皮疏肝理氣,諸藥合用,養心陰,降心火疏肝理氣,鎮心寧神,安神止悸,諸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