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慧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醫院 心內科,內蒙古 巴彥淖爾)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心內科疾病,因心血管疾病的發展,心肌收縮能力減弱,從而使心臟排血量減少及機體組織細胞代謝紊亂[1],并且對靜脈血回流造成阻礙,導致靜脈系統供血不足和發生淤血情況,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本院將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應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效果顯著,現將具體情況進行如下匯報。
將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選為研究對象,均在本院接受治療,時間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按照隨機方式對所選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中,有25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小53歲,最大80歲,平均(76.5±7.1)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7年,平均(4.6±1.5)年;觀察組中,有23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齡最小55歲,最大81歲,平均(75.8±6.9)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6年,平均(4.2±1.3)年。17例心功能Ⅱ級,28例心功能Ⅲ級,41例心功能Ⅳ級。對比研究前,患者均進行了相關檢查,符合慢性心力衰竭標準。在上述資料上,經比較,組間差異較小,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能夠進行對比研究。
給予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具體方法如下:
(1)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后根據其檢查結果和基本健康信息資料,建立患者個人的電子檔案,其中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療期間的保健與臨床記錄、患者的用藥情況和醫生對患者的健康指導、住院期間所有的檢查結果等內容[3]。建立完成后,醫生在評估患者的病情發展和危險因素時,要對患者的個人電子檔案進行連續性和動態性的管理,充分發揮電子檔案的作用。
(2)在患者住院期間要給予患者心理輔導以及飲食用藥等方面的指導,在飲食指導中囑咐患者以少食多餐為主,清淡飲食,每天進食4-6次,并且合理調整鈉鹽的攝入量,飲水和食用水果等保持少量[4,5]。同時護理人員在交接換班時,要將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用藥、飲食以及病情變化情況詳細的交接,以保證后續護理工作能夠更好的開展。
(3)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要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出院后應該注意的問題,同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生活干預計劃,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6]。同時進行定期隨訪和電話督促,患者出院1個月后要隨訪1次,6個月內隨訪2次,出院6個月后每3個月隨訪2次,隨訪時間半個小時左右,電話督促需要每周1次,3個月后可調整為每2周1次,6個月后可調整為每月1次,每次電話督促時間保持在15min左右。
(4)醫院在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時可成立一個由護士、護士長和主治醫師組成的小組,同時要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對護理人員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鍛煉和培養,并且要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責任心,加強無縫隙護理責任意識,為患者提供更細致全面的護理管理[7,8]。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量表,其中包括患者的軀體功能、社會能力、情緒功能以及總體健康。每項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數據分析軟件選擇SPSS20.0,對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的表示采用(s)的形式,t檢驗分析,將P<0.05作為判斷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經過護理后,軀體功能:對照組(65.25±2.26)分,觀察組(90.99±2.55)分,比較結果為t=49.536,P=0.000;社會能力:對照組(57.61±3.13)分,觀察組(76.98±2.34)分,比較結果為t=32.502,P=0.000;情緒功能:對照組(55.01±3.18)分,觀察組(77.67±3.43)分,比較結果為t=31.769,P=0.000;總體健康:對照組(58.01±3.21)分,觀察組(79.87±3.48)分,比較結果為t=30.278,P=0.000。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功能、社會能力、情緒功能以及總體健康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慢性心力衰竭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較多發,在人口老齡化進程日益加快的情況下,心力衰竭的發生率也不斷提高,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較大威脅[9]。此疾病和心肌疾病相關,臨床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腹脹、嘔吐、肝區疼痛、食欲下降等[10],因心肌受到損害,患者的心肌功能會嚴重衰退,心肌結構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從而表現出呼吸困難、液體潴留等癥狀[11]。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用科學的管理方式對臨床護理管理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讓護理工作能夠實現連續性和完整性,能夠在患者出院后得到臨床護理服務。通過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的應用,可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責任心,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患者治療效果的改善和病情恢復,同時在對患者以及家屬健康指導時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預防后續不良反應的發生。在本次研究中,將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應用在觀察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結果顯示,在軀體功能、社會能力、情緒功能以及總體健康評分上觀察組均明顯高于僅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模式的對照組(P<0.05)。表明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采用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能有效增強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還能提升護理服務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