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淑萍

游戲是幼兒學習各學科基礎理論知識、掌握日常生活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幼兒教育教學質量、改善幼兒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舉措。幼兒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合理有效的辦法體現出教學過程的趣味性,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知識。本文分析了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與融合方法,以期為廣大幼兒教育教學工作者提供有效參考。
幼兒的生理以及心理發展情況具有明顯的差異化特點,由于幼兒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水平不同,進而存在差異明顯的生理以及心理發展過程。在此前提下,幼兒的行為表現也不同,一些幼兒表現為身體協調性差,動作完成度低;一些幼兒表現為心理承受能力差,對教學環境的變化較為敏感,情緒較為善變。因此,幼兒教師在開展各類游戲教學活動時,應將幼兒的差異化特點與游戲的實際內容和形式有機結合在一起,確保游戲活動的安全性,讓不同的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均可有所收獲,提升游戲教學法的整體效能。
例如,在晨操游戲活動中,教師可設置利于幼兒生理活動的游戲內容,培養幼兒的身體素質。在選擇具體的游戲內容時,教師應分析幼兒的實際學習和生活狀態,針對性格內向、行動遲緩的幼兒,教師可引導此類幼兒參加如手指操、跳跳操等游戲活動,動作幅度不應過大,避免打擊此類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興趣;針對性格外向、動作敏捷的幼兒,教師可引導此類幼兒參加小兔快跑、貓捉老鼠等游戲活動,此類游戲活動的運動量較大,可有效發揮幼兒行動力的優勢。另外,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幼兒的游戲活動在適應幼兒的生理以及心理特點的同時,還應突出游戲活動的實質性作用,即改善幼兒在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狀態,促使幼兒向著更合理、更有利于幼兒后續學習和生活的方向發展。因此,針對性格內向、行動遲緩的幼兒,幼兒教師可在合適的時機引導其參加動作內容更多的游戲活動,進而改善此類幼兒的行動狀態;針對性格外向、行動高效敏捷的幼兒,幼兒教師應在游戲中講解安全性對成長發展的重要性,促使此類幼兒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安全運動。
幼兒教育從場地上可分為室內教學與室外教學。幼兒教師在選擇游戲教學活動的時機和場所時,可依據室內教學的特點和室外教學的需要,將游戲活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室內教學和室外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
在室內講解數字相關知識時,幼兒教師可借助相應的教學工具講解數字的具體形式和數字之間的大小關系,并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可借助身高、體重等生活中常見的數字,促使幼兒體會數字大小的內涵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幼兒教師還可引導幼兒參與課外教學游戲活動,借助課外教學場地的優勢,引導幼兒參與跳高、跳遠等比賽類游戲活動。在游戲過程中,幼兒教師可安排“數據記錄員”,記錄不同幼兒的跳高和跳遠數據,并在游戲結束后,與大家一起分享相應的游戲數據。在分享數據時,幼兒教師應主動引導幼兒思考不同數據之間的大小關系,將數字的大小關系與幼兒自身跳高的實際高度或者跳遠的實際距離聯系起來,進而使數據的大小具備一定的“形象化”特性,讓幼兒在游戲中能借助具象化的游戲內容明確不同數字之間的大小關系。幼兒教師利用游戲教學法將課堂授課內容與課外游戲內容深度結合在一起,可有效改善幼兒教育教學的效果,切實發揮游戲在提升幼兒教育教學質量方面的作用。總之,幼兒教師應合理選擇幼兒活動的時機和場所,合理分配室內教學與室外游戲活動的比例,進而提升幼兒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
游戲在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與融合方法較多,幼兒教師應結合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具體的游戲教學措施,根據幼兒生理以及心理發展的特點合理選擇游戲的內容和形式。幼兒教師還應依據實際的教育教學需要,將室內教學與室外游戲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進而提升幼兒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改善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整體效果,促使幼兒在合理有效的游戲教學模式下,茁壯成長,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