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金梅
抗生素又被稱為抗菌素,是由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或高等生物在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能夠抑制或殺滅病原體的物質。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對保障人類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常見的抗生素可以分為這樣幾類:β-內酰胺類、大環內酯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氯霉素類、抗細菌抗生素、抗腫瘤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抗生素。
1.β-內酰胺類。典型的代表如青霉素、頭孢菌素類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主要識別細菌膜上的PBPS并與其結合,阻礙細菌細胞壁的粘肽合成與交聯,導致細胞的死亡。針對處在繁殖期的細菌,這類抗生素作用效果明顯,并且對身體的毒副作用較小。
2.大環內酯類。常見的藥物有紅霉素、阿奇霉素、螺旋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環內酯類作用于細菌細胞上的核糖體50S亞基,阻礙蛋白質的合成,在細菌的生長期均有明顯的抗菌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大環內酯類不能與β-內酰胺類聯用,會產生拮抗作用。
3.氨基糖苷類。如慶大霉素、鏈霉素、丁胺卡那等。氨基糖苷類主要干擾細菌蛋白質合成的過程,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使得細胞內的重要生物物質外漏,造成細胞死亡。該抗生素對靜止期的細菌殺菌效果明顯,并且是唯一一種靜止期殺菌效果明顯的藥物。但是該抗生素具有較強的毒性和神經肌肉阻滯作用,因此不作為廣譜抗生素使用,一般只用于全身性嚴重感染。
4.氯霉素類。氯霉素類主要作用于細菌70S核糖體的50S亞基,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從而導致細菌死亡,屬于快效抑制劑。氯霉素類對多種病原菌有抑制效果,但是由于耐藥性很嚴重加上毒副作用明顯,其使用范圍有一定限制,臨床上一般只用于傷寒、副傷寒等感染。
5.四環素類。四環素作用于細菌核糖體30S亞基,從而導致肽鏈、蛋白質合成異常,引起細菌死亡,屬于快速抑制劑。近年來由于原病菌耐藥性率較高,該抗生素被限制使用。
抗生素僅對細菌、真菌、衣原體、支原體等感染所致的疾病有較好效果,其他疾病患者原則上是不允許使用抗生素的。在使用抗生素前,醫生一般需要檢查患者的病原菌,進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診斷。
1.部分醫務人員對抗生素的合理應用認識不到位,未能牢固掌握使用原則與方法,也沒有及時了解患者是否在服用抗生素,導致患者頻繁更換抗生素品種。
2.部分患者把抗生素當安慰劑使用,不用不放心,用了買安心。有患者錯誤地把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藥。其實,部分炎癥為無菌性炎癥,如痛風性關節炎、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等,這些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還有部分患者未能區分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盲目認為價格越貴越好,未針對病原菌種類選藥。此外,不規律用藥、給藥方式錯誤都會導致抗生素濫用。
1.干擾和掩蓋病情,延誤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抗生素可能引起藥物熱導致患者體溫升高,給疾病的診斷帶來困難等。
2.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對機體造成傷害。抗生素濫用可能導致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血液系統和神經系統損害等等。青霉素、頭孢菌素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嚴重者還可能會出現過敏性休克。患者會出現全身潮紅、軟弱無力、頭痛、惡心、嘔吐、氣緊等,部分嚴重者可能出現驚厥、呼吸抑制等。氨基糖苷類可能會對聽神經有損害及發生腎功能損害。喹諾酮類部分藥物可能導致心律失常等。
3.使體內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在體內繁殖生長,造成菌群失調,引起二重感染。如口腔及陰道念珠菌感染,引起偽膜性腸炎致嚴重腹瀉等。
4.可能導致耐藥菌株產生。人類研制一種新型抗生素可能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而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時間卻不足2年,許多抗生素耐藥情況嚴重,抗生素濫用可能會導致更多的超級細菌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