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妮

“我們有一個招式叫‘胸中抱混元,兩只手像大鵬鳥的翅膀一樣,抓住宇宙的邊緣,合于我們的心田,把心胸打開,種上一顆太極種子,生根發芽。”沈氏太極拳創始人沈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太極拳的文化內涵非常高遠,“任何人都需要健康、快樂。太極拳可以讓人體失衡的氣血循環回歸正常,使身體和心理達到平衡,立于不敗之地”。據介紹,沈氏太極拳在海外有100多萬學生,其中俄羅斯有70萬人,塞浦路斯和英國各有五六萬人,在土耳其、哈薩克斯坦、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都開設武校。“總體上,太極拳在國外的推廣遠遠不夠,與跆拳道、空手道的海外傳播相比差一大截。中國太極拳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功,對太極拳和中國文化的海外推廣具有重要作用。”
出生于安徽武術世家的沈智4歲習武。1983年,20歲的他因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太極拳,從此一發不可收。上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創編沈氏太極拳。“太極拳有三年小成、十年大成甚至十年不出門的說法,不太適應在當今社會推廣。所以,我把一些繁雜的、不適合現代人習練的動作去掉,使得招式更簡單易懂。”沈氏太極拳在國內收了很多徒弟,還有不少是外國學生,“其中有一名俄羅斯學生非常希望我到他們國家推廣太極拳,1995年就把我引薦過去。初到俄羅斯,收學生非常艱難。第一個星期,我每天在大街小巷、圖書館等地表演”。通過口碑傳播,沈智第二年在俄羅斯收了300多名學生,第三年開始辦培訓班。據他介紹,大部分外國人練太極拳是為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也有不少人出于好奇,希望了解太極拳或中國武術到底能給人帶來什么,“我們在國外推廣太極拳的時候,不僅要講清楚一招一式,還要深入闡釋其文化內涵和故事,讓外國人回味無窮,產生崇敬之心”。
近年來,個別比武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也讓國內外對中國武術產生質疑。“中國武術不是花拳繡腿,如果中看不中用,就不好推廣。”沈智認為,中國武術的核心是搏擊,然后才是養生。但現在很多人忽視了搏擊功能,“推廣中國武術到國外,一定要有真東西,要戰勝對方,才能讓人信服”。
跆拳道、空手道的國外推廣做得很成功,沈智認為有多方面原因,包括這些武術相對簡單、一招一式交代得很清楚、動作和服裝比較美、相關國家推廣力度很大等。與之相比,中國武術比較復雜。“我認為,太極拳在針對大眾進行推廣時,還應更為簡單化、標準化、系統化。現在的太極拳,老人和小孩練的招式都一樣。應該將其精華提煉出來,針對老人、年輕人、女性、少兒等不同人群的身心特點去創編不同的習練招式和方法,甚至可以根據不同人的身體素質進行定制。”
沈智感慨,跆拳道、空手道的課程,不管是在道館還是健身房,收費水平都不錯。但太極拳在國內外的免費課程較多,教練收入水平整體偏低,還沒有真正形成產業。“未來應該把行業規矩定好,將太極拳產業發展起來,讓人們知道,中華武術是非常高貴的。”▲
環球時報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