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俏冠 憑祥市建設局城市道路維修所
建筑空間構成元素需要與建筑空間完美結合起來,通過科學排列、組合,凸顯空間優勢,在滿足現代人需求的基礎上,優化建筑設計水平,凸顯藝術氣息。空間構成元素的排列組合方式多樣,帶來的視覺感官各有不同,設計人員需展開深度探討,以維持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建筑空間包含內容寬泛,目前對于建筑空間的理解為,滿足人們生活需求,利用多樣化建筑材料搭建而成的功能空間。建筑空間會根據使用性能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變化,相應的建筑空間內的空間構成元素也會發生改變,并在建筑空間功能要求基礎上進行重新組合和搭配,以營造良好的氣氛環境,提升空間的美觀性、藝術性,給用戶不同的體驗效果。
建筑設計不單單是建筑空間的科學規劃,而是為營造舒適的生活或工作環境,優化人們的生活品質。為此,在建筑設計中,做好功能區域的科學劃分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才能降低空間混亂性帶來的影響,增大空間利用率。而空間構成元素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分區、裝飾、美化效果,在實用性要求指導下,科學劃分建筑空間,凸顯建筑功能性,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所需。例如,在建筑設計中,利用面元素,將建筑空間劃分為活動區和休息區,削弱兩者銜接位置的硬性轉折效果,增強空間的美觀性和實用性能。
建筑設計中,可采取空間構成元素增強建筑整體美觀性,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建筑設計中空間構成元素的科學搭配與組合,可對建筑物外觀予以重新包裝和刻畫,加強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凸顯地域文化特征,提高建筑的觀賞性。
點不僅是幾何圖形中的最小單位,同時也是空間構成元素中的最小元素,具備變化性、傳承性、靈活性等特征,將點元素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可吸引人們眼光,提升建筑設計水平。點元素是目前建筑設計中使用最為頻繁的空間構成元素。在一個空間內,點元素的呈現可將人們的目光完全集中在一處,且隨著點的增多,形成直線或面,刺激人們的想象力,進一步感受建筑設計內涵。
鑒于此,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要科學利用空間構成中的點元素,以點元素為基礎構成的其他元素可給予參觀者一種視覺上的轉換,增強空間的靈活性。我國的平遙古城就是圍繞點元素展開設計的。
線元素是日常生活中較常出現的空間構成元素,具有多樣性、變化性的特征,將其應用在建筑設計中,不僅是為營造美觀視覺效果,也能調動人們思維活力。在建筑設計中,線元素的應用分為直線、曲線等多種形式,不同形式帶給人的視覺效果各不同相同,可起到不同的暗示作用。如曲線的靈活性較高,具有跳動之感,可緩解人們緊張情緒,活躍思維。另外,隨著線元素形態上的變化,給予人們的想象空間也將逐漸增加,更新人們的視覺體驗。在現代社會,運用線元素的建筑也越來越多,例如以瑪麗蓮夢露為原型的夢露大廈,以及我國沈陽有名的方圓大廈等,這些都是運用曲線切面的設計,給人靈活、柔和、多變的美感,使整體建筑變得更具藝術性和設計感。
面元素在建筑設計中的作用除能給人較為直觀的感受,還能對建筑的合格性加以評判,所以建筑設計師們喜歡利用面元素,突顯建筑空間美觀,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目前,空間構成中面元素的應用形態可概括為三種類型:一是幾何形,由直線和曲線構成,如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屬于最為簡單的一種表現形式。蘇州博物館設計中(如圖1),將傳統坡頂景觀效果提煉濃縮成不同樣式的簡單的幾何圖形,使整體設計既具備現代美感,也不失傳統韻味。

圖1 蘇州博物館設計
二是有機形。不是利用數理關系構建的圖形,但卻能給人一種秩序、樸素的美感。如米拉公寓的設計(如圖2),墻面設計采用了凹凸不平的設計效果,營造高低錯落之感,但整體平面又不會顯得棱角分明、特別突兀,全面展現設計人員浪漫主義情懷。

圖2 米拉公寓的設計
三是不規則形。在人的作用下有意識的制造出不規則的形態。例如悉尼歌劇院,三組巨大的白色殼體建筑彼此依靠又呈現著不同的尺度空間,在承載各種復雜功能的基礎上,展現出設計師富于動感的創作靈感。
體元素的運用相對較為繁雜,需要設計師們科學把控,從多方面綜合分析,以保障建筑設計的美觀性、層次性和藝術性。體元素是由點、線、面三部分共同組成的。設計師在使用過程中,先要明確三者間存在的聯系,了解其特征及不同組合下的形態變化,之后結合建筑空間對這三要素加以調整和優化,以達到平衡效果,體現體元素的應用優勢,給人一種獨特的視覺感受,但又不會超出大眾審美范圍內。
體元素作為設計中的重要元素,設計水平直接關乎整個建筑空間的質量,為提升整個建筑的協調性和審美感,在設計時,應謹慎使用面元素。例如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埃及的金字塔等(如圖3),就是體元素得以完美運用的例子,這些建筑都是在表面簡單且直接,但卻又能讓觀者感覺到神秘和浪漫。

圖3 埃及金字塔體元素的運用
光影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產生不同的戲劇性效果,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通過光影的合理利用,豐富空間意境,帶給人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光影變化分為明暗、立體和平面、凹凸等效果,將其投射到指定物體上,可展現物體立體感、多面性、飽滿度,凸顯物體特征優勢,加深人的感官印象。如在光之教堂的設計中,利用光影將建筑與光緊密融合在一起,人們在進入教堂后,不僅能感受教堂帶來的純凈之感,還伴隨著神秘氣息。同時利用光影將教堂周邊加以弱化,讓人感覺光是由教堂散發出來的,照射到每個信徒身上,增加神圣感。
不同材料產生不同質感,在我國建筑中,多以石材、木材等裝飾材料為主,未打磨的木材和石材質感較為粗糙,形狀各異,應用到建筑設計中,能夠凸顯設計人員的品味和藝術內涵,同時也可密切建筑與自然的銜接。打磨后的木材和石材表面較為光滑,但會呈現不同的紋理特點,可呈現不同圖案效果,起到很好的裝飾作用。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如今應用到建筑設計中的材料越來越多,如竹子、玻璃等,質感層次的變化也層出不窮,為建筑設計提供更多可用資源,突顯整體設計效果。例如,利用石材作為建筑材料可以給人一種豪邁的感覺,利用玻璃為主要材料,給人一種明亮、暢快之感,利用磚石作為主要設計材料的建筑,則是一種簡樸的審美感覺。在不斷變化推陳出新的現代社會,有獨特質感的建筑反而會收獲更多人的喜愛。
建筑設計中,空間構成元素不是隨意使用的,需要在科學指導下進行,這樣才能使元素運用與建筑設計相匹配,增強空間效果,凸顯地域特征及文化內涵。在建筑設計中,空間構成元素的應用要注意以下兩點內容。
建筑空間構成元素的應用,要求與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協調性,這樣才能維持建筑設計效果,減少突兀性的產生。如三線城市,如果建立一座一二線城市的摩天大廈,則很難與當地環境有機融合,會顯得建筑不倫不類,影響建筑的美觀性和藝術價值。因此,在建筑設計中,空間構成元素的使用應先考慮到區域經濟條件,分析區域居民消費水平,之后再根據建筑功能和空間要求實行合理規劃,以提升建筑經濟價值。
建筑作為城市坐標,若想增強設計合理性,在設計中融入人文元素是非常必要的。人文元素的融入可深化建筑設計內涵,營造良好意境。所以在空間構成元素選擇上,需注重人文氣息的凸顯,在增強設計美觀性、功能性的基礎上,豐富空間藝術效果。如具有豐富歷史文化的城市建筑,設計中既要凸顯現代化特征,還需具備傳統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展現出建筑的獨特性特征,給人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希望通過上文論述,設計師會得到啟發,并在日后設計工作中更好的應用空間構成要素,掌握點元素、線元素、面元素和光影元素在具體設計中起到的功能作用,以此全面提升建筑設計水平,深化設計內涵,加快現代城市的前進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