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鴻,王克兵
(1.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人民醫院,貴州 遵義;2.遵義市播州區人民醫院,貴州 遵義)
胃腸道間質瘤主要發病群體是中老年人,較少見于40 歲以下者,胃與小腸發生率分別約占70%、30%[1]。一般情況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臨床癥狀不顯著,病程長短不一,可短至幾天或長至幾十年,但胃腸道惡性間質瘤病程較短,大約幾個月,患者會出現胃腸道出血或伴有一定程度消化道出血、腹痛、吞咽困難、體重降低、發熱等[2]。胃腸道間質瘤屬于原發性間葉性腫瘤,在消化系統疾病中還是比較常見的疾病,依據其形態學表現與腫瘤所處部位又將其劃分為平滑肌腫瘤、神經源性腫瘤[3]。臨床上因這類腫瘤形態多變而難以鑒別真性平滑肌瘤和神經鞘瘤,臨床研究者、醫師等都非常關注這類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方法研究[4]。現就我院收治的30 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的臨床診斷資料進行整理和歸納,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2014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的30 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包括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齡45~78 歲,平均(66.8±1.2)歲。入組者手術病理診斷為胃腸道間質瘤,各項檢查資料完善,主要特征表現為貧血、消化道出血、排便不暢、腹脹腹痛、腹部包塊等,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伴有其他部位腫瘤者、合并其他系統性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HE 鏡下病理診斷,疑似平滑肌瘤、神經鞘瘤、間質瘤者通過存檔切片和病理診斷復查無誤后,調出瘤細胞豐富的蠟塊進行連續切片,以酪氨酸激酶受體(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CD117)、骨 髓 干 細 胞 抗 原(Bone Marrow Stemcell Antigen, CD34)、平 滑 肌 肌 動 蛋 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結蛋白(Desmin)與S-100 蛋白,予以免疫組化SP 二步法檢測。
30 例患者中20 例(66.67%)發生在胃部,10 例(33.33%)發生在小腸,腫瘤主要位于胃壁、腸壁,粘膜、漿膜下比較少見。其中9 例腫瘤朝腔內生長、粘膜隆起、繼發潰瘍,21 例腫瘤朝外向漿膜下生長而成為網膜或腸系膜腫塊。腫瘤狀態以圓形、橢圓形為主,直徑介于1.2~7 cm,平均(3.2±0.6)cm,切面顏色以灰白、灰紅、暗褐色為主,實性、質韌、質地細膩,呈魚肉樣,部分有出血囊性改變及壞死癥狀。其中2 例周圍組織黏連、3 例淋巴結轉移。細胞分型中19 例為梭形細胞型,4例為上皮樣細胞型,還有7 例為混合型。良性22 例,腫瘤直徑較小,呈類圓形實性、邊界清晰、包膜完整。惡性8 例,腫瘤直徑偏大,邊界不清、包膜不完整。
30 例患者中CD117陽性率、CD34陽性率、SMA 陽性率、S-100 蛋白陽性率分別是93.33%(28/30)、86.67%(26/30)、13.33%(4/30)、3.33%(1/30),Desmin 都是陰性。也就是說間質瘤患者CD117、CD34高表達、SMA、S-100 蛋白低表達,Desmin 不表達。
胃腸道間質瘤是在1983 年Mazur 第一次提出來的病理學概念,指的就是源于消化道間葉組織、多向分化的原始間質干細胞腫瘤,腫瘤可在食管至肛門之間任意區域發生,其中胃部最常見,其次為小腸、結腸、食管處少見[5]。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年齡基本在40 歲以上,60 歲是發病高峰期。胃腸道間質瘤多數是單發性的,少數為多發腫瘤[6]。腫瘤生成后會表現出腹部腫塊、腹部不適、胃腸道出血等癥狀,還可伴發食欲下降、腸梗阻、發熱等。病理學上認為胃腸道間質瘤屬于梭形、上皮型、多型性間葉性腫瘤,其中病理特征中最重要的就是免疫組化CD117陽性[7]。胃腸道間質瘤的良惡性瘤體大小、形態、囊變與否、壞死等在CT 掃描中有所差異,但兩種無必然關系,定性診斷還需依賴病理檢查和免疫組化[8]。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鑒別診斷非常重要,要注意與胃腸道癌、淋巴瘤、平滑肌瘤、神經鞘瘤等相鑒別:①胃腸道癌:其胃壁增厚不均勻,粘膜皺襞破壞和中斷,管腔僵硬而狹窄,肝門區、胃周、腹腔淋巴結腫大,胃腸道惡性間質瘤能轉移至腹膜、肝、肺等處,但較少見淋巴結轉移;②淋巴瘤:胃壁廣泛增厚,向腔內生長,腹腔淋巴結腫大,增強CT 可見輕中度均勻性強化,小腸淋巴瘤廣泛侵犯腸壁,環形增厚,有夾心面包征、動脈瘤樣腸腔擴張征,多見腸系膜淋巴結腫大,這與胃腸道間質瘤鑒別診斷容易;③平滑肌瘤:多為良性,主要發生于食管,朝腔內生長,惡性者可伴有囊變、壞死、出血,需要依賴病理檢查進行鑒別;④神經鞘瘤:密度均勻,無明顯囊變或壞死,與惡性間質瘤形態差別明顯,與良性間質瘤形態無明顯差異。
胃腸道間質瘤具有特殊形態學及免疫表達、遺傳學特征,kit 基因突變、kit 蛋白產物CD117表達是其重要的生物學特征[9]。病理學分析主要為上皮樣細胞和梭形細胞,腫瘤可為多樣化排列。本組病理學檢查發現CD117及CD34高表達,SMA 及S-100 蛋白低表達,desmin 不表達,這是胃腸道間質瘤診斷與鑒別診斷的重要依據,考慮其基因突變的狀況,在條件允許下有必要進一步對CD117陰性者做基因突變檢測。
綜上所述,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病理診斷及鑒別診斷時要綜合考慮臨床表現、HE、免疫組化檢查及基因檢測,提高診斷準確性,為后續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