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菡 (中鋼集團天澄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430070)
近年來,“海綿城市”成為熱點話題。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稱之為“水彈性城市”,2016年在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提出加快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現全國已有30個試點海綿城市開展。海綿城市的建設能夠有效的解決城市滲水問題。隨著國家不斷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的作用,從而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建設較為迅速,同時也存在開發強度高、硬質鋪裝多等問題。建筑屋面、道路、地面等設施建設導致下墊面過度硬化,改變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徑流被排放,“城市看海”成了暴雨過后的普遍現象,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和城市有序運行。國家及時調整城市規劃建設理念,海綿城市建設拓展了新的城市水問題的新思路,即完成“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的轉變,對于提高城市排洪能力、修復城市的水生態布局、實現城市水系統的良好循環有著重要的意義。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所以建設海綿城市,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推動生態城市建設和綠色城市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因海綿城市建設理論是近幾年提出,多數相關技術人員停留在探索研究階段,相關借鑒經驗不足,盡管國內推行了相關試點城市建設,但項目實施起來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
海綿城市建設涉及總體規劃階段土地開發及專項規劃中的道路、基礎設施、綠地規劃。需要各個階段規劃的協調及參與。但現狀是大部分試點城市的城市布局也已經基本形成,技術人員只是從單項的道路、基礎設施、綠地規劃中對海綿城市建設布局設計,各階段規劃其實是碎片規劃,并未真正有效的配合,統一及銜接。
國家推行海綿城市建設目的是保證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每個城市的布局、道路、綠地、豎向標高都有差別,而有的城市發展建設海綿城市的過程中沒有根據自身城市的特點具體分析,盲目照搬國外、國外已有城市相關建設經驗,這種做法也是錯誤的。
充分調查現有自然生態環境,明確其水文循環布局,合理劃定規劃城市范圍。具體規劃內容:
3.1.1 設定規劃指標
根據基本原則要求,結合建設目標和相關指標,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確定控制城市雨水徑流總量,同時根據總體指標,將其落實到各個分區。
3.1.2 土地利用層面
在規劃范圍內合理配置各子項用地指標。包括綠地系統、道路廣場系統、水域系統。在滿足指標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并優化,保證土地集約利用開發,構建和諧有利的生態空間,保證海綿城市建設的合理有效實施。
3.1.3 明確重點建設范圍
結合城市發展目標及劃定功能分區性質,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范圍及區域。
劃定海綿城市空間布局城市空間中的山體、水體、排洪等基礎設施、綠地等成為城市重要組成。在規劃中充分考慮結合現有地形考慮城市空間布局中各個體系如何合理構建,使各系統在構建海綿城市中發揮最大作用及效益。
3.2.1 水系統規劃
海綿城市的核心問題是解決水系統問題。在總體規劃、控制規劃及專項水域規劃階段應充分調研已有生態、空間格局。開展水生態、水環境、水污染、水安全立體系統的海綿城市規劃,建立多層次,立體的海綿城市水系統。具體包括:
水生態方面,合理劃定藍線位置,修復改造生他岸線,控制年徑流總量,從而達到對水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水環境方面,通過對地表水治理,嚴格控制污染率;水資源方面,根據降雨分布情況及水資源需求,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水安全方面,明確防洪標準及空間中重要積水區域分布,提出排水防澇應對措施及合理布局。
3.2.2 道路系統規劃
道路規劃層面,將海綿城市規劃提出的道路海綿作為控制目標,同時注意與交通規劃、道路紅線規劃相符合及銜接。具體措施包括:
在總規階段作為泄流通道的城市道路設計,應考慮其區域排水能力,并根據雨水流量確定其斷面寬度及坡度。根據歷年積水點分布、內澇風險和地形圖資料,及周邊地塊高程情況,合理確定道路的豎向規劃。在道路設計時結合道路的等級及類型,選擇相應的透水鋪裝材料,滿足交通流量的同時,保證雨水能快速滲入地下。
3.2.3 綠地系統規劃
綠地系統規劃的重點是保證相應的雨水滲透、消納、凈化,從而保證海綿城市規劃實施的有效性。在總體規劃和控制規劃階段合理劃定城市綠地及綠線范圍。城市低洼地段一般為雨水聚集地段,存在潛在的內澇風險。因此,在規劃階段考慮在相關低洼地段增設海綿綠地,同時考慮對相關綠地進行優化和布局。并且在綠化植物配置過程中,選擇適合的樹種及花草進行植物配置,保證綠地吸納雨水的有效性。
3.2.4 排水系統規劃
排水系統規劃充分考慮城市行政區域、地形、現狀雨水管網等,合理劃定排水分區,并根據每個區域的實際采取合理的低影響開發設施,控制雨水總量的同時,合理布置排水管網。同時對于下沉廣場、橋涵立交等地勢低洼地設置合理排水方案及應急措施,保證排澇工作的合理有效性。
針對每個雨水分區設置雨水滲濾溝、坡地雨水綠道、下沉綠地等臨時排水設施,使雨水滯留在溝中并慢慢透過溝底的濾水層凈化后下滲,當遇到暴雨使得滲入上述排水設施的雨水逐漸滲透蒸發。
3.2.5 防洪規劃
防洪規劃的目的是充分考慮河湖水體及河湖岸線的綜合治理及水土保持,逐步構建蓄泄兼顧的體系。城市內河道在城市防洪體系中起著巨大作用,其直接影響城市防洪能力,因此防洪的根本是做好河道的治理工作,改善河道的蓄洪排水能力,從而充分發揮河道的作用。
具體包括:對于城市已建硬鋪的防護河岸改造成能夠快速吸水并能防護水體和穩定性好的護岸,改造好的護岸充分蓄排能力。
為探尋一條海綿城市發展之路,江西萍鄉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機遇,積極爭取試點機會,2015年成功入選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萍鄉在海綿城市試點理論基礎上提出“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系統化建設思路和“全區域管控、全方位定標、全過程植入、全域性鋪開、全社會參與、全周期維護、全鏈條培育”的全面開展建設模式,為我國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為發展建設海綿城市,萍鄉開展了礦山生態修復、廢棄林地改造、河湖水系與濕地生態系統修復等工作,將廢棄礦區改造成生態森林公園,新建濕地公園、開展萍水河的生態修復。大規模的生態修復與建設工作很好的解決了資源過度開發的生態環境問題,牢固地樹立城市綠色發展理念。在海綿城市的指導思想下,萍鄉將海綿城市建設與棚戶區改造、舊小區更新、市政道路及公共設施改造等工程同步結開展合,改善小區環境的同時,萍鄉借海綿城市建設之機,打造了數個高品質海綿小區,同時改造了一些舊破小區,新建了多個公園綠地。
“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技術路徑充分結合萍鄉現實狀況。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前,萍鄉每年都會發生多次嚴重內澇。自海綿城市工程建設完成后,歷經多次暴雨,平穩度過各汛情,亦未發生內澇。海綿城市試點建設讓萍鄉完成了一次華麗蝶變,實現海綿城市可持續發展道路及方向。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種城市發展理念的改變,隨著環境保護觀念的增強,人們越加意識到保護自然、修復自然環境日益重要的作用。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而言,應正確認識和理解海綿城市的內涵和理念,將先進的海綿城市的理念貫穿到城市建設的各層面,并因地制宜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海綿城市發展之路,促進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