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中琴,吳曉英,宋敏,冉坤足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重慶)
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作為2019年12月新發現的一種傳染病,明確存在飛沫與接觸傳播,該病傳染性強且來勢洶洶,短時間內大量患者涌現。據報道[1],湖北武漢等地已有三千多醫務人員發生感染,并有數名醫務人員殉職。雖然國家衛健委已出臺系列診療與防控指南,但仍存在一些未知風險,需要驗證。CoVID-19隔離病房一線醫務人員來自不同的崗位,傳染病防控知識參差不齊,如何做好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保障醫務人員零感染,是目前醫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院作為重慶四個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收治醫院之一,歷經40余天工作實踐,實現了醫務人員、患者零感染目標。現報告如下。
我院是集醫療、預防、保健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設有編制床位1420張,在崗醫務人員1800余人。醫療服務輻射重慶市渝西及四川相鄰區域約1000萬人口。設立有兩棟獨立的隔離病區大樓,有隔離病房69間、床位150張,其中負壓病房8間、床位18張。累計進入隔離病房工作人員116名,其中醫師44名(支援隊5名)、護士72名(支援隊15名)。截止2020年3月30日,累計收治確診CoVID-19病例90例,其中入院時危重癥1例,重癥3例,治愈出院90例,無死亡病例。
1.2.1 設立三區兩通道,落實物理隔離
根據《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指南(第一版)》[2],迅速完成感染科大樓(隔離病區1)和相對獨立的一棟內科大樓(隔離病區2)隔離病房的布局流程設計、標示,落實隔離病房“三區兩通道”的改建工作。改建好的兩個隔離病區“三區兩通道”布局流程基本合理,能夠較好地落實物理隔離。隔離病區1能完全實現人流、物流、潔污無交叉,醫護人員進出潛在污染區、污染區通道分開,在潛在污染區進入清潔區前設有衛生通過間,醫護人員沐浴后進入清潔區。隔離病區2基本能實現人流、物流、潔污無交叉,醫護人員進出污染區通道分開,進出潛在污染區通道未分開,在清潔區設有沐浴間,醫護人員沐浴后離開清潔區。
1.2.2 制定與實施感控細則
一是根據醫院隔離技術規范及國家衛健委出臺的關于新型冠狀病毒防控要求[2-4],制定本院新冠肺炎醫院感染防控實施細則。二是對一線醫務人員實行初始階段、強化階段、解惑階段“三階段職業安全防護培訓”與考核。三是合理排班,護士連續4-6h一班,醫生8-24h一班,每周均休息2d。四是合理規范使用個人防護用品(PPE),派專人進行督導。五是關注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建立隔離病房員工健康監測制度、集中駐地休息管理制度、員工患病診療應急預案,員工在駐地賓館集中休息1人/間,每日監測員工有無發熱等CoVID-19的癥狀體征,員工身體不適及時就醫并休息,上滿1月原則上離開隔離病房,到駐地賓館隔離,進行醫學觀察14d,體檢無異常回原科室工作。
1.2.3 反復培訓樹立隔離意識
每位員工均需要樹立強烈的“隔離”意識,反復培訓訓練,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個人采取的感控措施、診療行為要與布局、流程相匹配。配備院感護士5名,負責現場指導、監督醫護人員個人防護用品的正確穿脫等,確保各項感控措施的有效落實,保障醫務人員安全。
1.2.4 制定新冠肺炎職業暴露應急處置預案
1.2.4.1 手套破損且有皮膚損傷→在相應區域的緩沖間實施手衛生→脫外層手套→手衛生→脫內層手套→傷口局部清洗、消毒、包扎(傷口輕輕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用75%乙醇或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5]→重新戴雙層手套→按流程脫摘防護用品→脫工作服→沐浴更衣→接受專業評估與指導→預防用藥(必要時)→登記、上報、追蹤隨訪[6]。
1.2.4.2 其他黏膜血液、體液暴露、呼吸道暴露參照1.2.4.1處置。
根據隔離病房員工健康監測制度,每位員工每日測量體溫2次,如發現任何不適均應報告,建立員工健康檔案。觀察指標包括:發熱(腋溫>37.3℃)、上呼吸道感染癥狀、腹瀉、胸悶、血常規、胸部CT、鼻咽拭子核酸檢測。
在新冠肺炎隔離病房工作的116名一線醫務人員,在工作期以及醫學觀察期結束,至少經過兩次核酸檢測和其他與新冠肺炎的相關檢測,均未出現新冠肺炎感染,實現醫務人員零感染。
3.1.1 根據國家衛健委《醫療機構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預防與控制指南(第一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的通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見醫用防護用品使用范圍指引(試行)》等文件要求,結合本院實際,制定適合本院的新冠肺炎醫院感染防控實施細則,該細則對醫務人員穿脫防護用品的流程、常用可復用防護用品目錄及消毒指引,對隔離病房及駐地賓館醫務人員防護細節指引作了詳細規定。
3.1.2 對隔離病房醫務人員進行“三階段職業安全防護培訓”與考核。初始階段對全院重點科室、重點人群、各科室院感兼職人員進現場培訓;強化階段對將要進入隔離病房的所有醫務人員防護用品的使用進行點評與指導,考核合格方能進入隔離病房,解惑階段,因疫情發展,迄今國家衛健委已出臺了六版關于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我院順應疫情發展要求積極開展網絡培訓學習,利用醫院的釘釘系統、微信群、QQ群組織新冠肺炎一線醫務人員進行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知識及防控措施的培訓學習。
3.1.3 正確合理地選擇和使用PPE是感染防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疫情期間防護用品緊缺,社會捐贈物資質量良莠不齊,配備PPE專職崗位,通過與庫房隔離人員及時溝通聯系,查看每批次捐贈物資的質量與性能,保證隔離病房醫務人員使用的PPE質量,保證有效防護。
3.2.1 進入污染區進行“短小精干”管理,即醫護人員進入高風險區域時間要短,則暴露的人數、暴露的規模、范圍就小,進入人員要求身體健康,技術精湛,能處理在污染區發生的職業暴露。
3.2.2 做到合理防護,防止污染。從清潔區進入潛在污染區再到污染區,個人防護用品隨之增加,從污染區到潛在污染區再到清潔區,防護用品則隨之減少。穿戴PPE時需檢查防護效果后才進入下一個區域,而脫PPE是從污染區到清潔區,PPE已被污染,還有可能是一個人離開污染區,防止脫PPE時對自身的污染就成了重點需要注意的事項。對進入隔離病房前的一線醫務人員實行的職業安全防護培訓與考核,就成了必須條件。
3.2.3 制定隔離病房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處置預案,經過培訓學習,讓他們掌握如果發生職業暴露的正確處置方法,避免恐慌心理。李春輝,黃勛,蔡虻等[6]提出制定防護用品異常的防范及應急處理流程,可以提高醫務人員識別和處理風險的能力,規范出現異常后的應急處置,最大程度降低醫院感染的風險,保證醫務人員健康。
3.3.1 通過對隔離病房的改建,落實“三區兩通道”,實現人流物流、潔污無交叉,防止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
3.3.2 在管理上通過制定防控實施細則,對一線醫務人員實施分階段的防護培訓,讓其樹立強烈的“隔離”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3.3 感控人員現場指導與督查,增加了一線醫務人員正確穿脫防護用品的信心,確保醫務人員有效防護,保證了醫務人員安全,保障院內感染零,醫務人員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