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洋波,路璇 (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隨著中國城市化近幾年發展,城市與鄉村之間聯系越來越密切,如何處理好城市與鄉村之間發展平衡問題成了大家關心的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關于城鄉建設的一系列新要求,在政策背景的支持下,各地紛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宣城市宣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和宣城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關于開展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創建工作》的文件,在這一背景下,貍橋鎮如何發展美麗鄉村片區規劃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宣城市宣州區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文件[宣區政辦秘(2019)40號]《關于印發宣州區美麗鄉村示范片創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和宣城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文件 [宣農工辦(2019)67號]《關于開展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創建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以下內容。
①打造美麗鄉村示范片區
串點成線,拓線擴面,集中連片提升美麗中心村建設,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統籌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美麗鄉村示范片區。
②強化整治與發展互促互進,進一步提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水平
大力發展農村新業態,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積極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開發旅游產品。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網絡體系,拓展農村貿易渠道。
規劃以村莊實際為出發點,秉承可持續發展原則,通過關鍵要素整合,旨在打造山水人文和諧的美麗鄉村,盡顯農村自然形態之美、歷史文化之美、生產生活之美。
保護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礎上,進行下一步的規劃設計,修復因采礦、砍伐、建造、污染等被破壞的山水資源。片區規劃要滿足打造優美的“自然—人工環境”系統。
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深壑鳥鳴,替山河妝成錦繡,把田園繪成丹青。注重人與人的交流,著重挖掘地方特色歷史人文景觀資源,繪制濃郁鄉情,打造名山、名水、名田、名人、名村,展現原汁原味鄉村姿態,留住村莊本來面貌和本土文化。
發展農業科技研發與高效、高附加值農業,挖掘以鄉村休閑和鄉土旅游為特色的旅游度假產業,建立完善的旅游線路,打造精品旅游景點,增強區域旅游吸引力。依托田園山水資源稟賦,區域位置優勢,秉承“發現趨勢、預見未來”的理念,適度超前謀劃,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創新主導特色產業。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推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三產”融合;農、文、旅“三位”一體;宜居、宜業、宜游“三宜”協同;打造“一興三美,山水畫廊”的美麗鄉村示范片區。
推進“環境整治—美麗鄉村—美麗經濟—幸福生活”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實施多規合一,與鄉鎮總體規劃、總體城市設計、旅游發展規劃、美麗鄉村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區域環境治理規劃等規劃相銜接,同時融入創新發展理論,注重空間、生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特色產業規劃有機融合。在全面推進鄉村綜合整治的前提下,強化核心整治區規劃建設引導,編制詳細規劃,體現“以點連線成面”的整治效果,營造協調、整體與富有地方特色的鄉村空間。
貍橋鎮美麗鄉村示范片區規劃范圍北接固城湖,南到沈村鎮邊界,西臨水陽江,東至貍橋鎮金云村邊界,規劃面積約93.5km2,包含貍橋社區與蔣山行政村、慈溪行政村、衛東行政村、寶塔行政村、東云行政村,共計1個社區、5個中心村與64個自然村。規劃片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貍橋鎮西北部,與昝村鄉、南湖鄉和新河鎮相鄰。東與浙江相近,北與江蘇南京接壤,是宣州的東北門戶。
貍橋鎮屬低山丘陵區,半山半圩、山水特征明顯。境內溝渠縱橫、水域開闊,植被茂盛,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擁有萬畝蝦蟹生態養殖基地。
規劃片區內人文底蘊豐厚,貍橋作為革命老區,現還留存新四軍二支隊司令部舊址和司令員張鼎丞舊居。耕讀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與戲曲文化等的充分結合,共同勾勒出了一幅青山綠水、人文薈萃的優美貍橋。
本次結合實際項目梳理貍橋鎮美麗鄉村的發展現狀和貍橋鎮歷史文化發展的背景,筆者提出了“山圩環繞,美麗片區”規劃設計的定位,從“山線”、“圩線”兩個方向來規劃貍橋美麗鄉村片區,重點打造蔣山村核心區域。以蔣山村為主,向西南輻射,串聯慈溪村、衛東村、東云村和寶塔村。以軸線相銜接,匯聚沿線各景觀要素,凝聚貍橋地方特色。結合山水自然與人文歷史,“以點穿線,以線共面”。
“圩線”沿北部圩區緩緩南下,經固城湖、戚家村大橋、唐家咀,一直到水陽大橋與“山線”交匯;“山線”以南部現有山路為脈絡,經白馬休閑會所、景城山莊、古窯址群,一直到水陽大橋。“山線”、“圩線”沿途經多個村莊,規劃打造自然村節點整治,提升村莊品質,豐富貍橋內涵。
4.2.1 生態環境保育規劃
生態環境保育規劃分為山體景觀保育、水域景觀保育、水源地生態保育、水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以保護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目的,依據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不同,生態敏感性的差異和人類活動影響程度,分別采取不同的對策。
4.2.2 聚落整合提升規劃
聚落發展在空間模式上分為組團聯合、軸帶串聯和核心放射。在整合村落布局規劃中,需要充分考慮國土綜合整治、農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歷史文化與風貌特色打造等因素,通過遷村并點打造農村新社區,保留特色村落,整合居民點,完善交通和公共服務設施,優化境內總體空間格局。
4.2.3 鄉村旅游示范規劃
規劃片區紅色旅游路線,以蔣山村為基點,向西南部延伸,串聯起各景觀節點,結合村莊交通道路規劃,開發出特色帶狀環線。以“歷史人文休閑體驗”為主題,以烈士陵園、墓地、舊址、古窯等為主線,制定貍橋片區“一日游”。對集體水面、溝渠種植觀賞價值較高、適宜采摘的水生植物(如睡蓮、菖蒲、茭白、觀賞荷花等),營造江南水鄉、十里荷香的氛圍。
4.2.4 現代農業振興規劃
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等配套技術,構建“農村商務服務站”。固城湖河蟹現有的經營形式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經營為主,養殖規模小,生產成本高,經營優勢未能形成,難以抵御市場風險的沖擊。振興鄉村產業需要刺激鄉村內部資源配置的合理配置,帶動經濟發展,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4.2.5 國土綜合整治規劃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對“山水林田湖村域”進行綜合整治。以國土綜合整治作為保護資源、保障發展、調控有序的政策工具,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宜居城鎮、保護生態良田。
4.2.6 特色風貌營造規劃
以水為媒,以山為界,山水相依,蔣山為核。規劃重點從蔣山村出發,結合貍橋自然地理環境,開辟兩條“路線”向外擴散,由“一點”變“兩線”,由“兩線”交“一面”,“山線”、“圩線”相互并行,各具特色而又風格統一。
本文簡略地介紹了美麗鄉村片區規劃設計,以“一心、二區、三軸、多點”的空間整合規劃,梳理貍橋鎮美麗鄉村示范片區的規劃設計方法。從規劃定位,“山線”、“圩線”風貌營造,“核心區”蔣山村景觀打造及村莊內環境整治提升等多方面介紹對規劃片區設計的方法,結合實際,立足長遠,突出美麗鄉村示范片區規劃設計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