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葉縣人民醫院(467200)段麗娜
心律失常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而惡性心律失常是最為嚴重類型,具有發病急驟、進展快、病情嚴重等特點,常伴發心臟驟停,增加治療難度,且預后較差。因此,臨床針對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需做好相關搶救工作,并給予及時有效干預措施,以加快生命體征恢復,提高搶救成功率。鑒于此,本研究選取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颊?2例,旨在探究強化護理干預效果。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82例,入院時間分為觀察組(n=41)與對照組(n=41)。觀察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40~73歲,平均(58.32±6.11)歲。對照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41~74歲,平均(59.11±5.84)歲。兩組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診斷為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因素所致心臟驟停者;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展開常規護理,建立靜脈通道,并給予吸氧、用藥處理,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做好搶救準備工作。上述基礎上觀察組展開強化護理干預:①總結問題:根據搶救經驗,總結搶救中存在問題,如吸氧措施、治療措施、搶救熟練度、心電監護知識掌握度等,分析上述內容對搶救效果影響,總結經驗教訓;②完善護理流程:通過經驗教訓總結,梳理并完善具體護理方案,如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搶救方案,促進搶救工作順利進行;③加強培訓力度: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演練及理論培訓,如吸氧、心肺復蘇、呼吸機使用、心電監護等,進一步提高護理人員職業技能;④健全護理機制:完善相關護理制度,如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護理標準、搶救質量標準,并將心肺復蘇規范操作流程制度化、標準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生命體征恢復時間,包括自主呼吸、竇性心律及自主循環恢復時間;比較兩組搶救成功率。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4.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2.1 搶救成功率 觀察組初步搶救成功36例,搶救完全成功32例;對照組初步搶救成功17例,搶救完全成功10例,觀察組初步搶救成功率87.80%(36/41)高于對照組41.46%(17/41)(P<0.05),觀察組搶救完全成功率78.05%(32/41)高于對照組24.39%(10/41)(P<0.05)。
2.2 生命體征恢復時間 觀察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32.11±15.65)min短于對照組(156.74±20.12)min(P<0.05),觀察組竇性心律恢復時間(3.11±2.10)min短于對照組(5.98±2.57)min(P<0.05),觀察組自主循環恢復時間(43.12±18.65)min短于對照組(108.74±23.14)min(P<0.05)。
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病情危重,通常需要心肺復蘇等綜合治療措施進行急救,有研究指出,給予此類患者科學有效干預措施,可明顯提高搶救效果,改善預后水平[1]。加強護理干預是臨床常見護理干預措施,通過總結分析以往護理經驗,可及時發現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給予解決處理,有助于提高護理工作質量[2]。此外,強化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根據既往護理缺陷完善相關護理流程,并加強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護理人員操作技能;同時為確保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操作規范性,制定多種護理標準,并將心肺復蘇規范操作流程制度化,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搶救成功率。本研究將強化護理干預應用于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颊咧?,結果發現,觀察組自主呼吸、竇性心律及自主循環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且初步搶救成功率、搶救完全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科學有效干預措施,可加快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提高搶救成功率。
綜上所述,強化護理干預可加速惡性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提高搶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