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孢子蟲是主要寄生在哺乳動物胃腸道上皮細胞刷狀緣的一種寄生原蟲,被感染后能夠引起人和動物發生腹瀉。隱孢子蟲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報道,各個年齡階段都動物都可感染,嚴重的可以造成死亡。
目前已知的隱孢子蟲達20多種,包括安氏隱孢子蟲、牛隱孢子蟲、貝氏隱孢子蟲、微小隱孢子蟲等。犢牛感染的隱孢子蟲種主要有微小隱孢子蟲、安氏隱孢子蟲、牛隱孢子蟲和瑞氏隱孢子蟲。有研究表明,1907年Tyzzer在小鼠腸道中首次發現了隱孢子蟲,1971年在美國首次報道了牛隱孢子蟲病。1986年在我國蘭州地區首次發現了犢牛隱孢子蟲病,隨后我國其他地區也報道了牛隱孢子蟲感染。
犢牛感染隱孢子蟲后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厭食和腹瀉,被感染犢牛的糞便呈灰白色或黃褐色,含有大量纖維素、血液和粘液,之后呈透明水樣糞便,嚴重的可引發死亡。奶牛隱孢子蟲病的流行給我國奶牛養殖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影響奶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同時造成了畜產品質量的下降。
隨著近年來我國牛進口數量急劇增加,牛隱孢子蟲病已成為當前嚴重危害我國養殖業的傳染病之一,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1 實驗室診斷
1.1.1 糞便采樣 對肉眼觀察有腹瀉、消瘦的犢牛進行新鮮糞便采樣,每只犢牛采集約50g糞便分別裝在干凈的塑料袋內,登記奶牛場名稱,記錄好奶牛的年齡、品種,做好編號。
1.1.2 糞便處理及染色鏡檢 將采集的糞樣置于燒杯中,加入適量水,攪拌均勻后用160目銅篩過濾。濾液置于錐形量杯中3000r/min離心,棄去上清液,留下管底糞渣。將處理過的糞渣加飽和蔗糖溶液攪拌均勻,置于離心機中以3000r/min離心5min,吸取表層液于燒杯中,加6~10倍蒸餾水攪勻,再次置于離心機中以3000r/min離心10min,吸棄上清液,沉淀物中加2.5%重鉻酸鉀溶液清洗,收集卵囊,用鐵環沾取沉淀液于載玻片上,然后進行應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用玻片夾夾持涂片標本,滴加石炭酸復紅2~3滴,在火焰高處徐徐加熱,切勿沸騰,出現蒸汽即暫時離開,若染液蒸發減少,應再加染液,以免干涸,加3~5min,待標本冷卻后用水沖洗。然后3%鹽酸乙醇脫色30~60s,用水沖洗。最后用堿性亞甲藍溶液復染1min,水洗,用吸水紙吸干后用顯微鏡觀察。
1.1.3 蟲種鑒定 根據卵囊特征,在顯微鏡下觀察卵囊的大小、形態、形狀指數、顏色、有無卵膜孔、極帽的大小、形狀及有無,有無孢子囊以及孢子囊的形態、大小,有無斯氏體、有無極粒,有無內外殘體等,進行卵囊種類的鑒定。
1.2 免疫學診斷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究進展的不斷突破,在獸醫臨床中免疫學診斷越來越被得到廣泛應用,免疫學診斷具有特異性強、敏感性高的特點。在對隱孢子蟲進行診斷時除了常見的實驗室診斷之外還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免疫熒光法(IFA)、單克隆抗體(McAb)技術以及流式細胞技術(FC)等也被廣泛使用。目前獸醫臨床中普遍采用EIISA法測定宿主血清中特異性抗體,這種方法敏感度高,很少出現假陽性,能提高確診率。
PCR不僅可用于各種樣品的檢測,而且可用于區分隱孢子蟲卵囊的類型、鑒別蟲種、判斷其來源,對于控制傳染源和疾病的流行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PCR診斷試劑盒的問世進一步簡化了操作過程,降低了檢測費用,被廣泛使用于規模化養殖場對于隱孢子蟲病的診斷與篩選。
犢牛隱孢子蟲病在國內外廣泛流行,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犢牛隱孢子蟲感染情況不盡相同,通常認為隱孢子蟲對宿主的感染多發生在潮濕、溫暖的季節,但是不同地區隱孢子蟲病的高發期不盡相同,有研究表明隱孢子蟲在四個季節間的感染率差異不顯著。
眾多研究表明,已使用過上百種藥物對犢牛隱孢子蟲病開展治療,但任何一中藥物對該病的治療都沒有明確的治療效果,預防成為了防止犢牛隱孢子蟲病發生的重要手段。有文獻報道,使用高免牛初乳喂養犢牛,可使其體內產生不完全保護性免疫,可使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明顯升高,并能明顯縮短腹瀉的持續時間和卵囊排放時間。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提到的高免牛初乳是需通過對孕牛進行人工免疫所獲得的,而自然感染隱孢子蟲母牛的牛乳對犢牛隱孢子蟲病無明顯的防治效果。還有文獻報道,在小牛在出生后的第10~14d口服磺胺二甲嘧啶可有效防止犢牛隱孢子蟲的發生和混合感染。
犢牛隱孢子蟲病的傳播途徑廣泛,帶蟲宿主、被卵囊污染的水源、飼料等都可成為該病的傳染源,消化道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做好犢牛自身預防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圈舍扥定期清掃和消毒,控制圈舍的環境衛生,科學選擇消毒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