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腸毒血癥在臨床上和羊快疫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是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在各個年齡段的羊群上都可能發生,尤其危害3~12周齡的羔羊,膘情比較好的羊容易發病,但是大于2歲的羊很少發病。此外,羊腸毒血癥主要在每年的春末和秋季發生,并且呈現散發性的特點,如果出現該病不能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的話,嚴重影響我國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羊腸毒血癥呈現散發性和地方流行性的特點,在每年的春初到秋末流行。任何年齡段的綿羊和山羊都可能感染該疾病,尤其是綿羊感染該疾病的概率比較低,4~12周齡的哺乳期的羔羊很容易發病。此外,如果外界環境比較潮濕,或者氣溫多變多雨的條件下也很容易發病。如果羊群在缺少或者是枯草的草場突然轉移到生長大量青草的草場的話,很容易導致羊群采食過量,引發該疾病。如果奶羊和育肥期羊飼養精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的話,會給胃部增加一定的負擔,導致病原體快速繁殖。羊腸毒血癥的主要特點是死亡率高、傳播速度快,如果羊只發現該病的話,康復比較困難。
該病可能突然發生,病情發展迅速,經過1~4h就可能死亡。隨著病癥持續時間延長,發病羊突然出現上下跳躍的情況,不能很好的站立,跌倒在地,痙攣,經過幾分鐘之后死亡。如果該病的病程時間比較長的話,患病羊會出現興奮不安、采食困難,有些患病羊會步態不穩,還會出現口吐白沫和全身肌肉顫栗的癥狀。一般情況下,患病羊體溫不升高,但會腹瀉,之后陷入昏迷死亡。如果是急性發病的羊只,主要的癥狀是尿中的含糖量明顯增多。
羊腸毒血癥病程持續時間比較短,有些患病羊很難在生前確診。為了更好的確診該疾病,應該根據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進行診斷。此外,結合剖檢會發現病死羊的體腔內有積液,腎臟和腸道會發生病變,可以進行初步的診斷。
3.1 病料涂片鏡檢 可以在無菌的條件下選取病死羔羊的小腸內部的物質作為涂片,經過觀察之后可以發現革蘭氏陽性桿菌。
3.2 細菌培養 在無菌的條件下,選擇病死羊的肝臟或脾臟組織在瓊脂平板上接種,之后在37℃的溫度下進行24h的厭氧培養,經過觀察能夠發現大菌落的存在。然后選取培養物制作成涂片之后進行染色鏡檢,能夠看到革蘭氏陽性桿菌。
羊腸毒血癥和羊黑疫以及羊快疫等比較相似,都屬于梭菌性類的疾病。羊黑疫主要是由B型諾維氏梭菌引起,同肝片吸蟲有直接的關系,2~4歲齡的羊很容易發病。發病羊體溫會達到42℃左右,并且肝臟部位發生明顯的病變。羊快疫病主要是由感染腐敗梭菌引起的一種疾病,每年的冬季和早春季節比較容易發生,發病羊體溫升高,病變部位為真胃和十二指腸,有出血性炎癥,而且肝臟部位存在大小不同的壞死灶,腎臟部位也會出現輕微的病灶。
5.1 免疫接種 在該疾病發病的高發季節,可以對羊群接種三聯菌苗,或者接種五聯菌苗,對預防該疾病具有比較好的效果,接種2次即可,期間間隔16~20d。一般情況下,有些接種的羊只會在接種之后出現體溫升高的癥狀,或者出現前肢跛行的現象,經過3~4d就會自行的消失。
5.2 應急處理 如果羊群發病的話,應該采取病羊隔離的措施,同時對病羊的排泄物和病死羊的尸體進行無害化的處理。其次,對發病羊的羊圈和用具等設備進行清理和消毒。再次,對發病羊群進行免疫接種措施,可以接種四聯疫苗或者五聯疫苗。
5.3 藥物治療 如果患病羊病癥比較輕的話,可以采取肌肉注射一支痢菌殺的方式來治療該疾病,或者肌肉注射2支大劑量的磺胺嘧啶鈉注射液,2次/d,連續使用2d。如果癥狀比較嚴重的話,可以采取綜合治療的方式,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青霉素以及安鈉咖混合藥液,同時配合肌肉注射1支痢菌殺。
5.4 做好飼養管理 應該科學搭配羊群每天所食用的飼料,如果對飼料進行調換時,應該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降低飼養量,盡量避免菜根和菜葉等多汁的飼料。如果天氣環境突然變化或者是氣溫突然驟降時,應該做好羊群的保溫保暖工作,避免羊群出現應急反應。
隨著羊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羊群患羊腸毒血癥的概率在升高,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為此,采取科學的預防、治療、免疫措施,一旦發現患病羊,采取隔離處理措施,對病死羊以及糞便做無害化處理。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做好日常的飼養管理措施等,對防治羊腸毒血癥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