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盛/榆中綠康奶牛養殖場 730100
近年來,我國奶牛養殖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生產模式逐漸轉變為集約化以及規模化的模式,對奶牛的飼養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規模化奶牛場發展過程中,犢牛作為后備力量,其繁殖成活率會對奶牛場的發展造成直接影響,決定著奶牛生產能力的提高,因而在奶牛規模化生產過程中犢牛的飼養管理已經成為一個關鍵環節。
在母牛妊娠后期,其營養供給不僅需要滿足母牛自身的需求以及泌乳營養需求外,還需滿足胎兒的生長發育需求。然而,在妊娠后期,胎兒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會對牛胃空間造成擠壓,因腹腔容積的限制而導致母牛采食量減少,常常因引起母牛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因而,在妊娠后期必須保證母牛飼料充足,同時對其營養進行合理搭配:由顆粒飼料取代精飼料,必要時可以將適量麩皮、維生素以及礦物元素等加入到精飼料當中。精飼料推薦配方為:60%的玉米、24%的豆粕、10%的麩皮、5%的預混料以及1%的食鹽(5%的預混料含食鹽)。粗飼料主要采用青貯玉米以及苜蓿草。將精飼料以及粗飼料的比例控制在3:7。
在妊娠后期,母牛所需日糧供給量約為其體重的2%~2.5%。與此同時,需要為母牛適當增加運動量,以防在生產過程中出現難產問題。
在離開母體后,初生犢牛周邊環境會發生較大的變化。首先,在母體內犢牛主要通過母體胎盤血液來提供氧氣,同時將二氧化碳排出,其出生以后需要依靠自身血液循環系統以及呼吸系統來進行呼吸。其次,在母體內犢牛處于一個無菌環境當中,在離開母體后常常會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襲。
2.1 清理黏液 在出生后,一些犢牛可能會出現不呼吸的現象,或者存在呼吸困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通常與難產有關,需要首先將犢牛口部、鼻部以及耳內存在的黏液徹底清除,可以通過倒提犢牛或者將犢牛頭部低于其身體其他部位的方式使黏液流出,接著通過人工方法對犢牛進行有效誘導使其呼吸。
2.2 臍帶消毒 在黏液清除工作結束后,臍帶常常會自行扯斷。如果臍帶沒有自然扯斷,需要對其進行人工斷臍。其具體措施為:采用消毒剪刀在距離牛腹部6~12cm的位置將臍帶剪斷,同時將臍帶內的黏液擠出,接著采用濃度為5%的碘酊對臍帶斷端進行充分消毒,嚴禁在臍帶內灌入藥液。
2.3 及時喂足初乳 初乳內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維生素以及其他各種營養元素,因而是初生犢牛主要的營養來源。在犢牛出生30~50min內,必須保證其吃上初乳,在促進犢牛生長發育的同時,使其具備更高的抵抗力。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初乳攝入時間嚴禁超過2h。
3.1 犢牛舍消毒 在犢牛進入到犢牛舍前,必須徹底消毒牛舍。首先,將舍內存在的草料、糞便以及尿液等清除;采用高壓水對墻壁、地面以及相關設施進行沖洗。在水洗干燥后,采用消毒藥液對犢牛舍進行噴灑消毒。
3.2 溫度及濕度控制 在犢牛進入犢牛舍的第1周,需要保證犢牛舍與產房溫度一致,將其控制在13~22℃。定期對犢牛進行觀察,一旦發現犢牛存在扎堆現象,表明犢牛舍存在著溫度過低問題,需要對溫度進行調節。犢牛舍內一般需要保證50%~60%的濕度。
3.3 斷乳 在犢牛初生后3d,即可以為其補充優質青干草以及顆粒精飼料,隨著犢牛消化機能的不斷提升,待青干草以及精飼料可以使犢牛自身營養需求得到滿足時即可為其斷乳。犢牛每日精飼料的采食量達到其體重的1.5%時即可為其斷奶。
3.4 人工哺乳 在為犢牛人工哺乳過程中,需要保證定時、定量、定溫、定人以及定點。每天早、中、晚分別哺乳1次。在犢牛7d為其喂食體重20%的初乳,8d喂食其體重20%的常乳。保證初乳以及常乳37.5~38.5%的溫度。
3.5 補充飼料 在犢牛出生后3~7d,需要為其補充10~15g的精飼料以及20~50g的優質粗飼料。可以將一個料桶置飲水于奶桶旁,在其中放入顆粒精飼料;也可以在犢牛欄中放入適量優質青草供犢牛自由采食。對于1~2月齡的犢牛,需要為其補充100~120g精飼料,以及微貯玉米秸稈飼料。
3.6 飲水 在犢牛1周齡以內無需飲水,在其1周齡以后,需要及時為其補充水分。對犢牛舍內的自動飲水器出水量進行檢查,看其是否處于正常狀態,保證犢牛得以正常飲水,也可以將水盆或者水桶置于犢牛的喂奶桶旁邊以供其自由飲水。保證水溫不得低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