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螨蟲病是疥螨或癢螨寄生在羊體表而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性、高度接觸傳染性皮膚病。癢螨蟲體呈長圓形,大小約0.5~0.9×0.19~0.36mm,口器較長,呈圓錐形,乳白色中微微帶有淺褐色。疥螨蟲體呈龜形,蟲體大小約0.2~0.5×0.13~0.4mm,顎體短小,腹部扁平,背面隆起似半球形,有波浪形橫紋和鱗片狀皮棘,呈乳白色。
各個年齡的綿羊都可感染該病,患病綿羊日漸消瘦,常常呈現地方散發和群發趨勢,病將導致綿羊生長發育緩慢,影響到羊毛質量和羊絨產量,還能夠導致患病的綿羊煩躁不安,食欲下降,代謝功能出現紊亂,進而導致生長發育嚴重受阻,如果治療不及時,會最后導致衰竭而死亡。羊螨蟲病多發生于寒冷季節,由于圈舍陰暗潮濕,動物被毛增厚、絨毛生長,皮膚濕度增高,為螨蟲的寄生與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再加上動物常擁在一起取暖,增加了接觸傳播的機會。
目前,使用化學藥物治療綿羊螨蟲病仍是當今養殖生產中的重要手段,當發現羊群已感染螨蟲病時可選用伊維菌素類藥物進行治療,此類藥物對節肢類寄生蟲病疾具有一定療效。
1.1 試驗材料
10%氫氧化鈉溶液、75%酒精、甘油、手術刀、鑷子、顯微鏡、低速離心機、載玻片、蓋玻片、燒杯、試管、離心管等。
1%伊維菌素注射液(吉林省華牧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批號:180422)。
1.2 試驗動物 通過臨床癥狀觀察和實驗室診斷,選出患病程度相一致、年齡、體重差異性不顯著的自然感染螨蟲的蒙古綿羊30只。
2.1 試驗分組 將30只試驗羊隨機分為3組,每組10只,低劑量組以0.01mL/kg;中劑量組以0.02mL/kg;高劑量組以0.03mL/kg ,給藥途徑均為頸部皮下注射。給藥前1周對試驗動物進行打耳標和噴漆雙重標記,3組試驗動物分別于3個圈舍飼養,在相同的飼養環境下,提供充足的飼料、飲水,讓其自由采食,保持圈舍清潔通風。
2.2 采集病料 給藥后,每隔7d對各組每只羊進行病料的采集計算螨蟲減少率和轉陰率。在患病綿羊皮膚患部與健康部交界處,用外科手術刀,通過酒精燈火焰消毒,使刀刃與皮膚表面垂直,反復刮取表皮,直至稍出血為止,刮取面積2cm×2cm,每只羊刮取 2 個部位,將刮下的皮屑收集于試管中并逐一標號記錄。
2.3 病料處理 將刮取的病料分別放入玻璃燒杯中,加入適量 10%的氫氧化鈉溶液,將燒杯放入沸水鍋中煮沸30~60s,皮屑等碎片被燒堿迅速溶解,再移入對應的離心管中,3 600r/min 離心 5min,棄去上清,收集沉淀物。將沉淀物用吸管滴于載玻片上,置于低倍顯微鏡觀察,即可檢查到螨蟲。
2.4 指標判定 螨蟲減少率=(試驗前螨蟲數-試驗后螨蟲數)/試驗前螨蟲數×100%
轉陰率=每組轉陰數/共試羊只數×100%
3.1 臨床癥狀觀察 試驗羊用藥后均無任何肉眼可見的不良反應,體溫、脈搏和呼吸次數均正常,食欲、排糞情況也均無異常,精神狀態良好。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在給藥后 6~7d內,瘙癢癥狀均明顯減少;用藥10d后,3個劑量組組綿羊瘙癢癥狀基本消失。當用藥后35d時又有部分綿羊出現瘙癢 、脫毛等癥狀,可見有復發感染情況發生。
3.2 螨蟲減少率和轉陰率 給藥后7d,1%伊維菌素注射液低劑量組螨蟲減少率為68.2%;中劑量組螨蟲減少率達到75.5%;高劑量組螨蟲減少率達76.1%;低劑量組與中、高劑量組相比差異性顯著(P<0.05)。給藥后14d,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螨蟲減少率分別為80.1%和81.3%,兩組螨蟲減少率差異性不顯著(P>0.05)。但在給藥35d后,3個劑量組螨蟲減少率逐漸下降,結合臨床癥狀分析,可知出現了重復感染的現象。給藥后7d,低劑量組轉陰率為50%、中劑量組為60%、高劑量組為70%,差異顯著(P<0.05)。給藥14~28d后,各組的轉陰率持續上升,但給藥后35d時各組的轉陰率出現下降趨勢。
據研究表明, 在使用伊維菌素對黑山羊進行螨蟲病的治療中,每3d注射一次伊維菌素,連續注射3次的方法,在試驗15d時僅有少部分黑山羊痊愈,給藥后30d時則可全部治愈。普通伊維菌素注射液需要多次連續給藥才可以徹底痊愈。 而本次試驗結果表明,1%伊維菌素注射液對于綿羊螨蟲病治療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1%普通伊維菌注射液劑在給藥5周后出現了重復感染的現象,需第二次給藥才能達到理想的驅蟲效果。
從設定的3個劑量組的臨床癥狀、螨蟲減少率和轉陰率的結果來看,中劑量組0.02mL/kg可作為推薦劑量建議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