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桿菌屬的牛種布魯氏桿菌是奶牛布魯氏桿菌病的病原,該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種別不同的布魯氏桿菌既可以感染牛宿主,還可以進行惡性病菌轉移。潛伏期為2周~6個月。母牛流產是本病的主要癥狀,常發生于懷孕第5~8個月,產出死胎或軟弱犢牛。流產時除表現分娩征象外,常有生殖道發炎癥狀,陰道粘膜發生粟粒大小的紅色結節,流出灰白色粘性分泌物。胎衣往往滯留,流產后持續排出惡露,呈污灰色或棕紅色,可持續2~3周,常發生子宮內膜炎、乳房炎。大多數母牛只流產1次。公牛常發生睪丸炎或關節炎、滑膜囊炎,有時可見陰莖紅腫,睪丸和附睪腫大。
2.1.1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是一種簡單快捷的診斷方法,可在4min內通過對凝集反應結果的觀察作出患病診斷,這種診斷法通常應用于陽性牛的初步篩選中。
實驗方法,取一潔凈的板,畫成20mm×20mm的方格,每一格分別滴入等量的被檢血和虎紅抗原(約0.03mL,使用時先將抗原瓶搖動,使之均勻懸浮),攪動血清和抗原使其混勻觀察結果。最后,結果判定如果在4min內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現象者,判為陽性,反之則為陰性。
2.1.2 試管凝集反應 這是我國當下現行的適用于實驗室操作的法定診斷法。被檢血清的稀釋,一般情況下奶牛血清作1:50、1:100、1:200和1:400四個稀釋度。被檢奶牛血清凝集價為1:100時,判定為陽性反應;血清凝集價為1:50時判定為可疑反應。
2.1.3 奶牛布病快速診斷試紙條 該方法屬于后期研發出的新型快速診斷法,也被成為膠體金法快速診斷試紙,具有快速、簡單和特異性高的特點,檢測準確性與試管凝集試驗的相符高達97.8%,一般情況下該種方法在初檢時應用得較多。
2.1.4 ELISA 檢測法 相比于試管凝集反應診斷和虎紅平板凝集試驗,ELISA抗體檢測法在病理上陰性或陽性的判定上更能排除其他感染因素影響,大大降低了主觀判定伴隨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
2.2 細菌學診斷 最具可靠性和準確性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就是分離布魯氏桿菌。從陰道分泌物、尿液、胎衣、膿汁、血液和臟器等組織做成涂片,選用沙黃、美藍鑒別法進行染色,通過油鏡鏡檢觀察顏色變化,被染為紅色的即是布魯氏桿菌,呈現為藍色的是其他細菌。
按照病原微生物名錄及生物安全評價, 對于布魯氏菌免疫學實驗、涂片、顯微觀察需在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中進行操作;動物感染實驗需在動物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中進行;活菌分離、培養離心、菌種凍干需在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中進行。對于二級及以上生物安全實驗室必須配備生物安全柜,用于防護可能產生的氣溶膠。因此在進行奶牛布氏菌相關操作時應在生物安全柜中規范操作,做到對實驗人員、實驗環境和實驗樣本的三重防護。
第一,強化飼養管理。在落實定期進行衛生消毒的基礎上,提升飼喂科學性,適當增加微生物制劑增強對奶牛體內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力。第二,加大檢測力度。要對新購入的奶牛進行嚴格的檢疫工作,在2月以上隔離飼養過程中對其進行布魯氏桿菌病檢測,經過重復檢驗后結果均為陰性才能正式入場;要保證以正規渠道購買健康公牛凍精;牛群的日常管理要做好定期全群檢測,及時發現病牛并采取離場隔離等措施,通過反復的檢查和淘汰來凈化牛群。第三,以犢牛為切入口培養健康牛群。基于良好嚴密的隔離條件,從健康公牛處獲取精液完成人工受精,經過5~10d母牛初乳人工喂養后再進行健康牛乳或者巴氏滅菌乳喂養。分別在第5個月和第9個月進行免疫生物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才可送入健康牛群。第四,構建完整的牛場管理制度。以避免交叉感染為目的做到一畜一針的疫苗注射、一畜一消毒的人工受精器具;一旦有陽性奶牛被檢測出,就用濃度為2%的氫氧化鈉和濃度為15%的石灰乳對病牛污染的活動場所以飼養道具等進行消毒;對流產胎兒、羊水、產道分泌物以及胎衣等要給予妥善的消毒處理。
結束語:布魯氏桿菌的致病機理較為復雜,具有多樣性的免疫反應,常用的診斷方法有血清凝集反應、細菌學反應、補體結合試驗以及ELISA等檢測技術。近年來布魯氏桿菌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這對我國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而言可謂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甚至可能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本文通過對病因和診斷方式的分析,就防控措施提出個人意見,愿為飼養和檢驗工作提供一些借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