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疾病是生豬養殖過程中經常出現的疾病種類,病毒性疾病治療成效的高低關乎生豬養殖業能否長效發展,如果沒有及時做好各項治療措施,會給養殖場帶來嚴重的損失。
1.1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是一種發病迅速、死亡率高的常見豬病,孕期母豬一旦患上藍耳病很容易出現諸多孕期意外,如流產、早產等[1]。健康的生豬在患病之后,體溫在短期內會有顯著提高,眼瞼部位出現腫脹,還會伴隨持續咳嗽、喘息困難等病癥,嚴重時甚至不能正常站立。
針對藍耳病的防治,主要以疫苗免疫為主,必須從仔豬時期嚴格抓好免疫,在仔豬出生14d時便注射藍耳病活苗,注射完以后間隔14d再進行強化防疫;對于種豬,每隔4個月進行一次接種防疫,在配種前15d內必須進行免疫處理,要注意的是妊娠母豬不能接種藍耳病活疫苗。當發現生豬患上藍耳病后,需立刻給病豬注射“克毒星”+“頭孢至尊”,每日注射1次,持續3d,另外,在病豬每日食用的飼料中額外增添適量的黃芪多糖,持續5d。
1.2 豬瘟豬瘟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病發率和致死率,是影響養豬場經濟效益的重要因素,生豬一旦染上豬瘟,豬體溫會在短時間內飆升至41℃左右。同時還會伴隨痙攣、倒地不起等癥狀,留意豬的頸下、耳朵、小腹等部位,會看到明顯的出血問題,嚴重影響生豬的健康。
對豬瘟的防治,一方面需抓好疫苗防疫工作,對20日齡的仔豬及時注射疫苗,仔豬60日齡時再進行強化防疫.對于患病的生豬,對其注射“克毒星”+“百特先鋒”,一日一次,持續注射5d。對于腹瀉癥狀較為突出的病豬,還應添加適量的“菌痢消”。另外,除了通過西醫方式外,中醫也是治療豬瘟的有效措施,例如“根溫靈”注射液便是治療豬瘟的良藥,在豬瘟治療過程中,要視情況采取最適宜的中西醫防治手段。
1.3 豬圓環病毒病這一疾病是由圓環病毒引起的,生豬在感染疾病后,會有腹瀉、咳嗽、黃疸、紅疹等病癥。對于這一疾病,除了要給病豬及時注射疫苗外,還需使用中醫手段進行輔助治療。通常使用的藥方為:茵陳20g、板藍根20g、甘草25g、連翹50g、黨參50g、金銀花50g、黃苓100g、黃艮150g,外加1000mL水,取以上藥草進行熬制,然后喂服給病豬,一日喂服一次,持續喂服1周便可[2]。
2.1 抓好疾病防控工作豬病毒性疾病防控的本質任務在于抓好對各類疾病的防范和控制,有效降低養豬場病毒性疾病感染的可能性。在組織疾病防控事宜的過程中,需基于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規律和發病實況,擬定兼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疾病防控規劃,同時在后續的防控工作中嚴格執行。一旦養豬單位出現某類病毒性疾病,第一步便要抓好隔離、診治、防控工作,以避免病毒的大范圍擴散,從源頭消滅病毒源,有效減少蔓延幾率。
2.2 抓好日常養殖管理整潔安全的養殖環境是防范動物出現疫病的重要前提,例如優化養殖管理并設置好隔離場所、生產場所、焚燒池等等,完善各類生物安全防護策略。此外,在日常養殖中除了要給生豬供應充足的營養物質,適應其生長訴求外,還要大力推進豬保健事宜,擬定完善科學的豬保健規劃,以此強化豬體的免疫力[3]。
2.3 抓好檢疫消毒工作要想避免病毒性疾病的大范圍擴散,核心在于病毒源的清理和傳播渠道的切斷,而落實好這兩項任務的關鍵在于抓好檢疫和消毒。首先是檢疫工作。按時對豬群進行檢疫核查,全面掌握豬群免疫的最新狀態,制定兼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病毒性疾病防治規劃,將病毒性疾病控制在源頭。其次是消毒工作。養殖人員要依循消毒流程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殺菌,尤其在病毒性疾病頻發時節,每日都要消毒1~2次。另外,對于日常養殖中排出的糞尿以及其他一些養殖廢物要及時按流程做好消毒清理工作,避免有毒、有害廢物的堆放和流出。
總而言之,加大對豬病毒性疾病治療的研究有其不可忽視的必然性,各養殖場和基層獸醫注意不要將病毒性疾病防治工作模式化,而需基于基層豬養殖實情,以嚴謹、高效、全面、科學的治療策略強化豬病毒性疾病的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