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燃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重慶 400000
近年來,為了促進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規劃也越來越深入,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與文化遺產之間的沖突也越來越凸顯,這就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就實際來看,城市規劃中的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并不算十分理想,比如為了更快推動城市現代化發展,很多歷史文物、歷史建筑都成為城市高樓中的“孤島”,更有甚者,直接被鋼筋混凝土建筑取代,即使部分歷史文物、歷史建筑千辛萬苦被保護了下來,但保護工作更多的是給予行政約束,并沒有實際保護傳承意識,“活”下來的意義就顯得很空虛,這顯然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實則城市建設發展與傳統文化發展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傳統文化發展更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突出城市的發展特色,對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就文化遺產而言,是城市的品牌及個性體現,在提高城市整體形象及歷史教育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歷史文物、歷史建筑、人類文化遺址是城市的歷史載體,也見證了城市的歷史變遷,是城市發展的基礎,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規劃中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城市的傳統文化,促進傳承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與傳承,這對于促進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及文明傳承,以及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1]。
(1)以長遠發展角度開展城市規劃工作。在城市規劃中,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必要的內容,而如何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城市規劃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為了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而放棄區域規劃和區域建設顯然不利于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而為了城市建設發展而放棄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顯然也不利于城市的持續發展。所以,這就需要在城市規劃中以長遠的角度平衡城市規劃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比如在城市規劃中,要注重對規劃設計的科學控制,站在大局觀方向上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的部署及統籌工作,保證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時間與空間上與區域規劃相協調。比如在舊城區的改造工作中,需要對舊城區的文化遺產進行調研工作,了解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基于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制定區域的改造計劃,解決舊城區改造與舊城區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保證城市改造更新與傳統文化的統一發展。在舊城區改造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文化遺產的就有設施,比如,根據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風格對區域進行特色改造,這樣即可以有效保護文化遺產的各個載體,又可以體現城市規劃的特色性和統一性。以重慶市慈云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為例,該街區歷史悠久,宋代覺林寺的“覺林曉鐘”極負盛名,街區包含了清代巴渝十二景中的“字水霄燈、龍門浩月”,是重慶城市山水格局的典型代表,展現了巴渝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開埠后,南岸沿江一帶開洋行、辦工廠、修碼頭、建貨棧等,街區成為新興的商貿區域,是重慶開埠歷史的重要見證,為了更好地保護該區域的文化遺產,在城市規劃中就以長遠發展角度將該區域以旅游景觀、商務休閑、城市人文景觀的旅游景區進行規劃建設。保護“簇群集中式”近代街區肌理特征;保持“開埠建市”建筑類型及高度特征。保護歷史環境要素,城間小型山體和樹木植被。保護傳統街巷,慈云寺地塊現存的黃家巷、海獅支路、八角巷等街巷及兩橫兩縱街巷格局;米市街地塊現存的米市街、下浩正街、門朝街、覺林寺街、董家橋巷、葡萄院巷等街巷及自由式空間格局;龍門浩地塊現存的彭家灣巷、棗子灣巷、望耳樓巷等歷史街巷以及階道、路面順應等高線修建的街巷空間特征。重點保護不可移動文物、第一批優秀近現代建筑、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筑預備名錄。保護海獅支路、黃家巷、覺林街等沿線風貌建(構)筑物,共計200余處。通過這些保護策略達成歷史文化街區整體文化遺產保護,同時也促進了城市的區域發展,這對于促進城市經濟發展以及傳統文化建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2]。

圖1 慈云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實景圖
(2)分級分類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文化遺產保護在堅持真實性、完整性的保護原則下,對歷史文化遺存劃區保護、分級分類保護。依法保護文物保護單位、優秀近現代建筑、優秀歷史建筑(預備名錄)等,劃定保護范圍,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調區。提出整體風貌、歷史景觀要素、傳統街巷、保護建(構)筑物、風貌建(構)筑物、建筑高度、建筑規模等多種類型的具體保護與控制要求。
(3)對文化遺產保護落實法制及機制保障。在城市規劃中,要保證文化遺產得到科學合理的保護,就必須落實相應的法制保障及機制保障。首先,就法制保障而言,相關部門要加大文物行政執法力度,保證城市規劃工作能夠切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執行。同時還可以根據文化保護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制定符合城市文化遺產保護需求和要求的法律、法規。針對所制定的法律、法規要明確其法律地位,保證在法律、法規的指導和約束下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其次,就機制保障而言,需要明確各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在歷史文物保護方面的責任、權利,根據文物保護需求和要求,應該形成分級責任體系。同時針對歷史文物保護,還可以構建城市規劃部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等多部門聯動的執法監督機制,以此來保證文物管理工作更好地開展與落實[3]。
(4)做好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工作提高人民保護意識。文化遺產是城市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源,是城市發展過程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對延續城市文脈,彰顯城市底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城市在發展歷史中存在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做好其保護工作首先就必須形成正確的保護意識和保護責任,所以在城市規劃中,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做好保護的宣傳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首先,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全體員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指導全體員工認識到城市規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之間的關系,理解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以此來幫助全體員工形成正確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和責任感。而作為城市規劃部門,也需要做好全民的思想引導工作,比如,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向大眾宣傳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在博物館和圖書館可以免費發放文化遺產的宣傳手冊,以此來引導大眾形成良好的保護意識和保護責任心。建立微信公眾賬號,利用現代宣傳工具推送歷史文化保護相關信息,這對于提高文化遺產的保護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以合理保護、活態利用為保護原則,提出多種保護利用方式,通過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拓展多種渠道、發揮各方力量,以鼓勵和促進文化遺產自我持續更新、維護和多元化利用,得以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發揚傳承才是“?!钡闷渌拍芡瑫r提升文化遺產源活力[4]。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不斷加速,城市規劃中所遇到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規劃發展的矛盾也越來越凸顯,為了保證城市建設的健康持續發展,促進城市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就必須注重在城市規劃中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不能偏廢其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系統性,所以為了保證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必須提高重視,加大保護力度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