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本
近日,北京西城法院審結了一起研發預約掛號軟件獲利案件。據媒體報道,田某、金某等人看到一些知名大醫院專家號稀缺,就注冊運營公司,找人開發預約掛號的APP,并組織客服人員將APP獲取到的就醫患者信息非法提供給號販子,以此賺取服務費。金某、田某等7人被西城法院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3年6個月至1年3個月不等的徒刑,并處罰金。
隨著搶票、搶號等軟件逐漸普及,一些患者在正規掛號平臺掛不到號時,難免會想到通過掛號APP來搶號,也沒有多少人能夠想到掛號APP背后可能暗藏的諸多陷阱。這種新型的搶號軟件極具欺騙性,尤其當該類軟件打著與醫院合作的幌子、甚至號稱“拒絕號販子”時,即使警惕性很高的人,也可能因事無先例而上當受騙。公眾對這類新型騙術要提高警惕性,避免上當受騙。
由于掛號看病實行實名制,患者在利用這類軟件搶號時,必然要輸入個人信息,盡管如此,患者卻無法成功掛號。因為這些人開發掛號APP的目的,不是為了幫助患者搶號,而是收集患者的個人信息,然后賣給號販子?;颊唠m然在APP上掛不上號,但很可能接到號販子打來的電話。由于號販子對患者了如指掌,在言語上主動迎合患者的需求,販號的成功率就會大增。
當然,維護個人信息安全也絕非患者個人的事,還需要社會力量加以配合,比如,普及防騙知識、嚴厲打擊號販子等。更要看到,阻止這類欺詐性軟件在各大手機應用平臺得到推廣,應用平臺能否盡到監管責任和實現自凈功能尤為重要。維護患者信息安全,不能哪一方單獨發力,而是需要相關各方形成合力,各盡其責,堵塞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