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星人講歷史
1592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率軍攻打朝鮮,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攻陷朝鮮京城并驅逐朝鮮國王。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明朝當然不會坐視不理,集結遼東軍及戚家軍支援朝鮮。日軍在平壤之戰中敗退,明軍也因兵力不足而無法繼續作戰,于是雙方議和。
1618年,早在遼東建立后金政權的努爾哈赤正式向明朝宣戰。面對生猛的八旗軍,自詡強大如“天兵”的明軍接連吃癟,尤其在薩爾滸之戰中慘敗后,遼東地區淪陷殆盡。從在“客場”朝鮮取勝到在“主場”遼東落敗,相差不過20年,明軍的戰斗力為何滑坡如此之快?
回望那場援朝戰爭,戚繼光居功至偉。他很擅長練兵,尤其重視武裝,當時明軍除冷兵器外,還配備了鳥槍、百子銃、佛郎機、虎蹲炮等火器。在各類火器中,威力最大的是大炮,所以明軍造的大炮最多,比如重量級的虎蹲炮,每次可發射100枚重達5錢的鉛彈;佛郎機也不遜色,所配鉛彈的重量從10兩至1斤不等。而當時日軍普遍用的鳥銃,只能發射2錢重的鉛彈,殺傷力要弱很多。所以,名將宋應昌自豪地說:“中國制倭長技,全恃火器。”
誰能想到,明軍后來對戰八旗軍,竟在曾引以為傲的火器上吃了大虧。
早在1581年,努爾哈赤就連哄帶騙地弄來很多漢人工匠,還拐了不少從明軍中逃竄的火器兵,并且長期用貂皮去換漢人的硝石、硫黃等物,就為研發火器。“藏拙”大半輩子的努爾哈赤,到晚年之所以下定決心攻打明朝,原因之一就是看出了明軍看似強大的火器優勢其實早就“注水”了。
明朝生產火器主要仰仗中央的軍器局和兵仗局。嘉靖年間,火器生產權下放到地方,遼東、四川、廣東都有兵工廠,研發技術和生產規模都不可小覷。然而,自張居正去世、萬歷帝親政起,明朝的“火器光環”就逐漸散了。
明朝的火器生產體制有個大毛病——部門極多,彼此間的糾葛和制約也多。隆慶年間,朝廷下決心撥專款,再加上鐵腕閣老張居正坐鎮,火器生產自然開足馬力。可繼位的萬歷帝向來懶于政事,這對火器生產的打擊是致命的。比如號稱“又遠又毒”的魯密銃,早在1597年就研發成功,可只造了十幾個樣品就沒有了下文。
此外,火器訓練也不省心。造出的火器再厲害,也要有安全、嚴格、規范的訓練以保障其發揮威力。從隆慶年間到張居正改革時期,明軍火器強大的主要原因就是火器訓練抓得牢。但到了萬歷中后期,很多軍隊嚴重缺編,訓練更是跟不上,原定的演習項目基本都荒廢了。很多火器兵甚至連基本的發射號令都聽不懂,基層軍官竟不會指揮排列正常的隊形。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財政危機加劇,明朝的軍費不斷縮水,導致火器產量大減,質量也不過關。朝廷發的火器大多粗制濫造,以致士兵不得不將其轉賣,用換來的錢請工匠為自己造更好的。就這樣,明軍火器逐漸淪為擺設,一上戰場就抓瞎。
努爾哈赤兇猛撲來時,明朝調足9萬人馬應戰,火器裝備卻嚴重欠缺,要靠薊遼總督在山海關加班加點地帶人趕造。更要命的是,至少有5000名火器兵從沒用過火器,訓練全靠戰前“臨時抱佛腳”。所以,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慘敗并不意外,盡管八旗軍最初在兵力、武裝上均處下風。
輸急了眼的明朝終于火速啟動軍工大業,在之后的3年中,上萬件新式火器和9萬多斤火藥陸續發往遼東前線,怎奈明軍在戰場上的表現太差,大多數火器和火藥都被八旗軍繳獲。努爾哈赤志得意滿地收著源源不斷的“大禮”,到遼沈大戰時,八旗軍已擁有戰斗力極強的火器部隊。他們用來做掩體的松木戰車升級成了火器戰車,技術精湛的火器兵以戰車為掩體,一邊沖鋒一邊射擊,在渾河之戰中重創明軍,同時收編了明軍在沈陽的炮隊,最終打開了遼東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