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杰
戰爭開場就沒錢
據鴉片戰爭研究的權威茅海建先生根據第一手材料進行的統計,這次戰爭中國最終花了3000萬兩。
那么,英國人花了多少錢呢?茅海建在《英國議會文件》中看到了英國政府對下院質詢時開出的一份對華戰爭支出的賬單,421萬鎊,換算一下,相當于中國白銀1263萬兩。也就是說,只相當于中國的40%。
這場仗是在中國打的,英國人是萬里遠征,理應中國有地利,為什么結果卻是中國軍費比英國多那么多呢?
這一是因為清代后勤體制落后,二是因為官員從中大量貪污,三是清朝財政體制、會計體制乃至稅收體制有很多弊端。
各地的清軍平時裝備很差,根本不能打仗,出征的時候,很多東西都要重新制造。而且出征前還要發放大量的行裝費和路費。這幾項加到一起,和新建立一支軍隊所花的錢差不多。
貪污數量也很巨大。比如處在浙江前線的軍官們琢磨著發財手段,虛構了一支9000人的“南勇”,以這個為名義騙了國家10萬兩軍費。總兵鄭國鴻之子鄭鼎臣虛構了一支20000人的水軍隊伍,套取國家兵餉三四十萬兩。這類事件在鴉片戰爭中層出不窮,留下很多資料。各級官員貪污總數最高可達上千萬兩。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一的軍費是直接被貪污掉了。
說實在的,英國人并沒有占領中國多少領土,也沒打到中國首都,為什么不打下去呢?繼續打啊,打到國家被占領一半,來個持久戰,不行嗎?英國畢竟是小國,我們是大國,可以消耗它啊。
還真不行。
論消耗的話,我們消耗不過英國。事實上,戰爭剛開打,中國就沒錢了。
清王朝每年的財政收入大約是4000萬兩白銀。具體到1840年,中國的財政收入是3904萬兩。鴉片戰爭的軍費占中國全年財政收入的70%以上。
而英國那一年的財政收入是15540萬兩。也就是說,英國的財政收入是中國的整整4倍。對英國來說,這場戰爭只花掉它全年收入的8%。
這樣的戰爭,中國能打勝嗎?再打下去,中國顯然要破產,而英國毫無壓力。
收稅多未必強
中國是大國,英國是小國。當時中國的人口是4.1億,而英國是1500萬。也就是說,中國的人口數是英國的27倍左右。然而英國的財政收入是中國的4倍,也就意味著,英國的人均財政收入是中國的109倍。
那么,為什么中英兩國財政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呢?
一方面是中英兩國國民收入不同。早在工業革命前,英國人均收入就要比中國高很多。
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一方面,是稅收體制背后的政治體制不同。
表面上看,英國的政治體制不利于稅收。我們都知道英國人“無代表不納稅”的理念。著名的光榮革命最主要的內容就是限制國王的權力,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收稅。
而中國皇帝富有四海,皇權沒有任何限制,中國還有一支人數巨大的官僚隊伍,主要任務就是收稅。因此皇帝要收多少稅,似乎是一句話的事。
這樣說起來,中國的收稅能力應該比英國強很多。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光榮革命,英國的稅收能力大大增強。而中國皇帝的稅收能力其實一直很差。
道理很簡單。光榮革命強調納稅人的合法財產權,或者說,強調了對產權的保護。國王不能再任意損害納稅人利益,更不能把收到的稅款用于驕奢淫逸、胡吃海喝。光榮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納稅體系不再歸國王管,而是歸議會管,每一筆錢怎么收、怎么用,都要公開辯論,非常透明。
這樣一來,精明的英國人就相信他的錢不會被中飽私囊,也不會被浪費,而是最終會花在自己身上,用來給公民提供公共產品。財政的良性循環事實證明,英國納稅人的判斷是正確的。雖然國力不斷增長,收入不斷增加,但是英國的財政收入大部分用于對外擴張,國內管理上用的金額基本不變,也就是說,文官隊伍比較清廉,比較節儉,稅收沒有被腐敗吞噬。
在對外方面,英國政府雖然花費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稅收,但也確實最有效地保護了國家利益。在歐洲100多年的列強爭霸時代,英國通過軍事力量,不僅確保英倫三島、北美殖民地、歐洲大陸市場的絕對安全,而且阻止了任何一個可能的競爭對手的出現。雖然戰爭連綿,但是不斷獲勝,可以獲得賠償。而且戰爭支出刺激了經濟增長,促使英國經濟更加繁榮,“國家支出的猛烈增長,特別是海軍部訂貨造成的對生鐵、木材、布匹和其他物資的巨大而持續的需求,造成一個‘反饋環,促進了英國的工業生產,刺激了技術上一系列的突破”。大量的英國工廠、企業和商人都通過戰爭發了財。這進一步提高了英國人的納稅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環。
因此,英國納稅人認為他們對政府的投資是合算的。他們相信,交給國家一磅,國家回報給自己的遠超過一磅,這使英國的征稅阻力很小,征稅成本相當低。
經濟史研究專家馬德斌說,正是因為這樣,世界上首先被制約和限制的權力成為最有效、最強大的權力,英國的國家能力因此大大增強。
而中國皇帝呢,表面上稅收能力很強,早在漢武帝時期,就能隨心所欲地通過稅收掠奪民間財富,導致上千萬人成為奴隸。再比如明朝末年,隨意加收三餉,并沒有人能反對。然而事實上,古代中國的財政能力是很差的。
第一,在普通民眾看來,稅收就是官府對人民的合法搶劫,納稅積極性不高,千方百計逃稅。
第二,也是更為主要的,因為無法有效治理腐敗,通過官僚體系征收的稅款,真正送達中央的很少,有80%甚至90%的稅費被各級官員中飽私囊,收稅成為陋規的主要來源,成為官員們發財致富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