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美
“四庫學研究”欄目,自開辦以來不覺一年有余,到本期已為第六期。這是一片小小的園地,包括作者、編輯、組稿、審稿和主持人等,我們攜手在此,勤心耕耘,培花植木,待其欣榮。
學術的園地,就像生活的花園。住別墅的人們,若不論所謂什么身份地位之類的講究外,別墅所吸引他們的,恐怕通常不是那可上可下幾層樓的氣派,而是那一方數十平米甚至更大的戶外花園;不用說闊綽的別墅,就是像歸有光筆下那“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項脊軒,其美不勝收者,恰在于軒外“雜植蘭桂竹木”的小花園——“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雖不是什么大風景,但置身其中,可與時光同醉,與精神同棲。
我們的“四庫學研究”欄目,固然比不上那闊綽別墅的大花園,只能像是項脊軒外的小庭院。是風光,從來就不以大小論。珊珊可愛,或恰在于它小的空靈和心靈之寄托。
我們的小花園中,每一篇文章就像一束花兒,開放著它的生命,盡管有時或稍顯它的稚嫩,但它是生命的本身,所以一一嬌貴可珍。況且參天大樹,無不始于稚嫩的苗芽。一期一期,年復一年。我們共同澆灌,欣賞每一束花的底蘊,并細細地感受它的氣息。
本期欄目發表的論文共三篇,分別是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蔡智力《〈四庫全書總目〉崇古觀念析論》、南京大學文學院孫利政《〈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譜錄類提要辨證》、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姚琴《余嘉錫〈越絕書〉成書問題辨證之辨證》。
蔡文討論了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崇古觀念”。毫無疑問,無論是《四庫全書》的修纂,還是《四庫全書總目》的撰寫,有一個基本思想的貫穿,那就是“崇古”。蔡文抓住了這個要領,并從“崇古”的倡導、“好古之過”即泥古的批判、應時法古的主張等幾個方面較為完整地論析了《總目》這一思想的具體表現,既發掘到《總目》“崇古觀念”的許多積極思想因素,如“存古”與“隨時”、“稽古”與“知今”、“法古”與“因勢”等辯證統一觀,同時也關注到“崇古觀念”所造成的思想偏執和自相矛盾之處。這個話題本身的宏大以及關乎《總目》學術批評的深切度,給論文留下了很大的討論空間,可待以后繼續思考和深化。
孫文對《總目》譜錄類著作《宣和博古圖》《奇器圖說·諸器圖說》《歙硯說·辨歙石說》等十九則提要詳作考證,每篇都能有的放矢,扎扎實實訂正了許多前人未曾發現和解決的問題。這也進一步說明,《總目》的考證雖已有像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那樣的著作珠玉在前,近年又有不少新作不斷涌現,但仍然還有大量的工作切實要做,就像孫文那樣點點滴滴去突破。
姚文則屬考證之考證,即就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有關《越絕書》作者及成書問題的辨證再作辨證,在細致的文獻爬梳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結論,雖然《越絕書》的研究者們已取得相關成果,但對于《辨證》一書疏誤的訂正仍不無必要。余著中類似的問題顯然也還存在,隨著四庫學和相關領域研究的推進,像姚文這樣對《辨證》的辨證即對學術經典著作的補充、完善,是一項有重要意義的工作。
本期三篇論文都出自青年學者。當今學術隊伍的主力軍已屬于風華正茂的年輕一代。我們“四庫學研究”欄目的小庭院里,也恰有這些青年學者的大力支持,而必將日益生機勃發。
本欄目由四川外國語大學中文系張曉芝副教授擔任組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