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平
貓耳洞里提干的戰士
1979年2月17日,一場象征著正義之爭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了。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就完成了中央軍委下達的自衛反擊戰任務。八十年代中越兩國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
年僅22歲的張占印做夢也沒有想到,在蘭州軍區某團服役的他,在1985年12月會赴云南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從17歲高中畢業,接著當兵的他,從來也沒有把自己的命運和戰爭聯系起來。然而,當這場戰爭打響的那一天,其實每一個士兵都有可能扛起槍去捍衛國家的尊嚴。張占印和他的戰友的任務是駐守前線哨所。每個哨所有四個哨衛,張占印便是其中的一個。由于在戰場上表現突出,張占印被破格提拔為排長。他們部隊在貓耳洞駐守雖然屬于防御戰,但也不是沒有危險。除過貓耳洞里的潮濕,還有蚊子、老鼠時刻會襲擊他們,更為嚴重的是越軍還會隨時用炮彈進行試探性攻擊。有時候,由試探會變為狂轟亂炸。1986年中秋節的晚上,越軍一發炮彈落在了貓兒洞口,感覺像地震一樣。張占印早上起來查看時,發現貓耳洞比較陡,炮彈落在了洞底。當時他判斷越軍發現了哨所,想摧毀哨所。9月份,團里組織了一次攻擊。正好這一天,越軍圍繞哨所打了20發炮彈、哨所都打歪了、打爛了,電話線都打斷了。但是貓耳洞還是沒有倒,鋼架子還支撐著。停火時,他們及時進行了搶修,使陣地完整保存。
戰爭像一次淬火,張占印在這場錘煉中日漸堅強起來。從一個班長,不斷成長為排長、副連長、連長、副營長。在戰場上,他榮立一次三等功,他們排榮立二等功。1987年6月,張占印所在的團從云南前線撤回,返回隴西駐地。在以后的軍旅生涯中,他還參加了營房改造、“西部93”大演習、西寧維穩,隨后在團后勤搞生產、養豬、種菜。從戰場上回來,他還立了兩次三等功,他帶的連隊多次被評為先進基層連隊。
在長達17年的軍旅生涯結束后,張占印于1997年轉業,在慶陽地區土管局辦公室工作,開始了默默無聞的機關生活。
特殊身份的轉換
相對于部隊的戎馬生涯而言,機關的工作是平淡無奇的,是冗長而單調的。在機關里,對張占印來說,一切都意味著重新開始。在這期間,他從一個副主任科員,到辦公室副主任,再到政策法規科的副科長,似乎二十多年就沒有變過。也許,他的崗位太平凡了,平凡得讓人常常忽略。
隨著中國大地上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張占印的身份發生了特殊的轉換。雖然在職務上他依舊是政策法規科的副科長,但是,從2014年開始,張占印的一雙腳扎進了泥土,成了一名駐村扶貧隊員。第一次駐村在正寧縣宮河鎮彭姚川村,一年以后,又轉到華池縣五蛟鎮柳河岔村;隨即,又轉到華池縣喬川鄉艾蒿掌村;2017年8月又轉到喬河鄉張岔村。單位幫扶的村雖然幾經輪換,然而,張占印的駐村隊員身份似乎沒有更換過。2018年7月,單位駐村第一書記更換,領導和他談話,讓他擔任。作為一個老同志,他知道年輕人在農村生活不方便,自己畢竟熟悉農村生活,也有多年的駐村經驗,就爽快地答應了。誰都知道,扶貧工作是一個難啃的硬骨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都在抓,不但任務重,而且責任也大,弄不好還會出問題。他也發過牢騷,要是自己干不好,不僅單位受牽連,自己也脫不了干系。扶貧既然是總書記親自抓的工作,自己既然答應了,就應該想辦法把工作干好。再反過來說,扶貧再難,也沒有打仗難吧,貓耳洞那么難駐守,他不是照樣完成任務了嗎?這樣一想,張占印似乎寬慰了許多。
“雞蛋書記”
張岔村屬于典型的山區。從喬河鄉政府出發,經過火石溝門村,一路都是容易發生塌方和泥石流的山路,群眾出行很困難。只要天陰下雨,沿途隨時可能發生斷路的危險。
到張岔村后,張占印車上始終放著一把小鐵锨,遇到塌方和泥石流,不管是火石溝門村還是張岔村,他都會二話不說的拿起鐵锨去清除路障。遇到群眾進村、出村,他都會主動地停下來,把群眾拉上。
到張岔村后不久,他發現這里的群眾賣雞蛋困難,而且價格也忽高忽低。經過認真思索,每周星期六回家前,他都會把群眾的雞蛋收起來,帶回西峰,給單位上的同事和親戚朋友推銷,而且價格高出市場價1.50元。不管市場價多低,他給群眾的價格都是1.50元。回到西峰,他一刻也閑不下來,直到把雞蛋挨家挨戶的提到同事和親朋好友的手里,他才能安生下來。送雞蛋的時候,大家都挑大的撿,留給張占印的雞蛋通常都是小雞蛋,他也不計較。
村干部說,張占印是張岔村出了名的“雞蛋書記”。誰家里的雞蛋賣不出去都會找他,他的辦公室一到周五就擠滿了賣雞蛋的群眾。群眾一手交雞蛋,他一手付現錢,從不欠賬。在回城的時候,雞蛋難免磕磕碰碰,打雞蛋是常有的事,打了的、碎了的,都算他的。家里人難免有時候嘟囔,張占印總是嘿嘿一笑,誰叫我是第一書記哩。
疫情期間,許多飯店關門,養雞場的雞蛋嚴重滯銷,群眾的雞蛋更是沒有出路。為了幫群眾賣雞蛋,張占印天天在微信上、電話上找熟人幫群眾推銷雞蛋,弄得好多親朋好友見了他繞著走。還有人以為他做雞蛋生意呢。
除過幫群眾賣雞蛋,張占印還幫群眾賣豬肉。去年年底,村上有兩個貧困戶的豬肉賣不出去。得知這一情況后,張占印聯系了一個大車,以每斤30元的高價,將這兩戶群眾的豬肉全部賣掉了。兩戶貧困戶高興地說,感謝張書記,今年可以過一個富裕年了。
黨員和貧困戶要走在前
張岔村的情況比較特殊,地處林區邊緣,幾乎每家一個小山頭。遇到天陰下雨下雪,道路泥濘,山體滑坡,群眾根本無法出行。現在的農村,沒有義務工,搞衛生、修路等公益事沒有人愿意干,也無錢雇人干。許多工作無從下手。
張占印思來想去,扶貧工作不能單打,一定要依靠抓黨建,全面促進。在農村,黨建工作要有進展,就必須依靠群眾,幫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取得新突破。為了切實提高黨建實效,張占印親自為黨員干部講黨課,給老百姓講道理、講政策。他號召黨員干部要始終走在前,黨的政策要貫徹,黨員干部就要做表率,不能光喊不干,那就不是真黨員,群眾也有意見。
在發動黨員的同時,還要發動貧困戶。原來每個貧困戶每年分干紅800~1600元,啥也不干,群眾嘴上不說,心里都不舒服。張占印把貧困戶召集起來,對他們說,現在村上要組織黨員和貧困戶出義務工投勞干公益事。黨員干部沒意見,貧困戶也不能光拿錢不干事。況且村上環境好了,大家才能開開心心地生活。經過一番開導,貧困戶也沒意見了。
遇到雨季,道路邊溝多處塌陷,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張占印就發動老黨員捐款5000元,村民王仲金捐了3000元。他們買了一些水泥沙子,由張占印帶頭,貧困戶出勞力,忙碌了十多天,村莊道路的40多處存在安全隱患的邊溝都修好了。進入汛期后,村子道路交通情況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貧困戶在村里也有了威信。
過去村子里的衛生無人打掃,遇到領導檢查,村干部就發動家屬突擊應付,現在村子里的衛生全部由黨員和貧困戶負責。村里的環境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了。村上干部入戶,先看環境衛生,再看產業,看養牛、養羊、養雞的情況。
實行紅黑榜
張岔村的群眾大多是陜北逃荒過來的,村上殘疾人很多,人心渙散。張占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發現,當地村民好喝酒,喝了酒有的人就愛生事。由于愛喝酒,村子里就沒有正氣,打架的、罵仗的、賭博的、不孝敬老人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張占印決定實行紅黑榜,徹底整頓村風,弘揚正氣。
張岔村是華池著名的貧困村,貧困人員之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2013年建檔立卡時,全村9個村民小組,245戶,1137人,其中貧困戶就達130戶,458人。分別由市國土局(自然資源局)、華池供銷社、喬河鄉政府61名干部幫扶,其中市國土局(自然資源局)幫扶103戶。光這個數字就足以使人望而卻步。
村莊要發展,扶貧工作要展開,村風一定要正,過去的陳規陋習就得改。張占印和村組干部一起商議,并聽取村上老干部的意見,決定移風易俗,開展張岔村道德紅黑榜和扶貧扶智積分榜。紅黑榜分為三個板塊:紅榜、黑榜和教化轉化榜。對于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見義勇為、好人好事等品德高尚的村民進行紅榜表揚;對于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參與賭博、酗酒、小偷小摸、不孝敬父母、打架罵仗、鄰里不睦、不參與集體公益勞動的行為,進行黑榜批評;對于經過勸說、批評改正的村民通過教化轉化榜進行鼓勵。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行,村風大為改觀,做好人好事的多了,孝敬父母的多了,鄰里關系也和睦了,鄰村群眾對張岔村的印象也轉變了。尤其是上了黑榜的村民,在村里感覺到沒面子,家里人也感覺低人一等,歪風邪氣得到了有效遏制。
張岔村貧困戶多,大家不但不以為恥,而且都覺得當個貧困戶看病上學不要錢,國家政策處處傾斜,幫扶干部隔三差五的還送東西。許多貧困戶變得不思進取,嚴重影響了本鄉本縣的脫貧工作進展,其他村民意見也很大。大家都覺得,國家扶貧政策這么好,怎么就養了些懶漢二流子呢?張占印經過長時間的調研,和貧困戶談心談話,激勵他們積極上進,爭取早日脫貧。可是,那些貧困戶嘴上答應著,行動上卻沒有任何變化。這讓張占印很犯怵。
經過幾天幾夜的苦思冥想,他終于大膽推出了扶貧扶智積分榜。說老實話,國家扶貧花了這么大力氣,幫扶干部來了這么多,要是不能按期脫貧,自己都沒臉當這個第一書記了。張占印覺得,扶貧就得先扶智,讓貧困戶腦子靈光起來,讓貧困戶理解國家的良苦用心。這樣一來,村上在扶貧過程中由過去送錢送物變為了技術扶貧、產業扶貧。張岔村是山區,養牛、養羊、養驢、養雞、種玉米、種蕎麥等產業大有可為。在扶貧工作會上,他讓先富起來的貧困戶現身說法,講經驗,帶動后進戶,幫扶后進戶,并且實行貧困戶幫貧困戶,手挽手一起奔小康。身邊的經驗最有說服力。其他貧困戶一看,同樣是貧困戶,人家能脫貧、能致富,自己總不能一直伸手向國家要啊。
產業興村共致富
除過國家要求的“兩不愁三保障”,要切實挖掉貧困戶的窮根,還是要發展產業脫貧的路子。哪怕困難再大,自己也要把這個思路堅持下去,不能有時間到了就走人的思想。只要把產業扶持起來了,群眾才能持久地走上富裕路。這是張占印走到哪里都掛在嘴上的話。他不但在干部會上說,在黨課上講,在貧困戶入戶中也這樣說,在具體工作中也這樣干。
張岔村脫貧的主導產業是種植業主要種植玉米、蕎麥。2017年至今辦了一個種植合作社,2019年種植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和輻射帶動種植藥材(板藍根)451.2畝。其中貧困戶自種221.5畝,帶動44戶貧困戶通過產業到戶企業配股的方式分紅3.48萬元。一個養殖合作社發展湖羊養殖,帶動貧困戶養殖9戶99只,通過產業到戶配股分紅帶動64戶7.3萬元。通過在甘肅紅南梁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產業到戶配股分紅虎洼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22戶分紅1.093萬元,通過五小產業發展肉雞養殖7戶700只,發展蜜蜂養殖1戶12箱。通過產業獎補累計發展蜜蜂養殖3戶9箱,肉牛養殖12戶,肉羊養殖12戶。108戶貧困戶通過兩個合作社加入了中盛公司(華池縣富康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44戶,華池縣富康晟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65戶)。其中中盛配股86戶91萬元,隴牛配股22戶24萬元,富康晟合作社配股23戶46萬元,貧困戶入企入社實現全覆蓋。發展蕎麥種植516.26畝,燕麥種植127.8畝,甜高梁種植146畝。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幫扶單位方方面面的努力,經過全體干部的同心協力,經過全體貧困戶的辛勤耕耘,張岔村的產業鏈條終于形成了。許多貧困戶在年節坎上,爭相邀請張占印到他家里喝酒吃肉。張占印說,只要一戶沒脫貧,這個酒都不能喝,等到張岔村貧困戶全部脫貧了,大家一起再干杯。
經過幾年的奮戰,原有的1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已經實現張岔村整體脫貧。脫貧時村集體經濟收入2.3萬元,已脫貧122戶448人。2019年村集體經濟達到4.48萬元,脫貧7戶,1戶2人因無勞動力,今年采取兜底脫貧。
張岔明天更美好
幾年的扶貧工作下來,張占印把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張岔村民。一輛新轎車變成了一輛爛汽車。來張岔村之前,他就有嚴重的心臟病,為了扶貧,他衣兜里一直裝著丹參滴丸。妻子女兒一直提心吊膽他的身體。他一本正經地說,放心吧,張岔村沒有脫貧前,扶貧使命沒有完成前,閻王爺不會收我。
張岔村的扶貧走到現在,張占印覺得最應該感謝的是自己的單位——慶陽市自然資源局。沒有領導和同事們的大力支持,張岔村的扶貧工作不可能有今天的實效。幾年來,單位幫助張岔村實施390萬的土地整理項目2900畝,人均梯田面積達到4畝以上。改善窯渠組通組道路0.3公里,完成湫溝大橋一座。完成了張岔村村部改造,維修了22間辦公用房,新建張岔村文化宣傳長廊15米,安裝路燈6組。完成砂石道路通組10條60余公里,新修柏油路20余公里;新修石拱橋2座,涵洞17處;挖掘魚鱗坑10770個,栽植刺槐10770株,實現了硬化路通村,喬河、湫溝、張岔、牛百萬山、山腰灣、窯渠、高山畔、朱寺畔、趙畔9個組全部通上了砂石路的目標。
面對采訪,張占印說,作為第一書記,他的工作就是發揮黨建的優勢,將黨員干部的心凝聚在一起。將貧困戶的干勁激活,把各個幫扶單位和幫扶干部的力量聚合起來,使大家把心思和氣力都匯合在張岔村的扶貧工作中來,這就是第一書記的使命和責任。
展望張岔村的將來,張占印充滿激情地說,扶貧工作也接近尾聲了,作為一個曾經的軍人,這輩子年輕時能參加自衛反擊戰,退休前能參加黨的扶貧戰役,他覺得自己的命運能和偉大的祖國連接在一起,這是無尚的光榮,也是自己40年工作經歷的一個圓滿收官。今天,張岔村的基礎設施、產業格局、干部結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相信,像無數的中國農村一樣,經過這場舉世矚目的扶貧戰役洗禮,張岔的明天會更美好,老百姓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