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卉
一
中午的太陽一路陪伴,我走在去聯合村的路上。
這時,微信里傳來一條信息:“走過春,走過夏,我最愛穿的鞋,還是媽媽的那個千層底,站得穩,走得正,踏踏實實闖天下……。”
“能不能好好說話?”發小王鵬的微信把我弄懵了。
“我想要一雙‘郝媽媽家的布鞋。”王鵬不再開玩笑,說出了他的想法。
“這事簡單。”我給王鵬回微信說:“我就走在去‘郝媽媽家的路上。”
“郝媽媽”名叫郝淑芳,是我們寧縣太昌鎮伊人繡坊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一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伊人繡坊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主要生產經營各類繡花布鞋、刺繡鞋墊等傳統民俗產品。合作社采取了“互聯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模式,長期與北京、山東、西安等地達成供貨協議,先后被命名為市、縣“隴原巧手示范基地”。2018年,伊人繡坊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又成立“合作社+貧困婦女”模式的巾幗扶貧車間。作為車間婦聯主席的郝淑芳被多次選派參加市縣“隴原巧手”骨干培訓班,并先后赴杭州等地參加培訓學習,為家鄉貧困婦女傳統手工技藝培訓掌握了先進的第一手做鞋技術和技藝。
經過七年的發展,合作社已帶動180人就業,11戶貧困戶參與了入股分紅,累計帶動600余名貧困婦女參與零散加工生產,按件計年收入3500余元,曾經忙于家務的農村婦女靠雙手掙到了工資,她們正在用巧手繡出自己的致富路。
二
我是一名科技特派員,此次去是了解合作社新研發的產品——“郝媽媽”牌童鞋的加工和生產進展情況。
合作社位于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太昌鎮的聯合村。太昌鎮,是一個極具隴原特色的風情小鎮。此時正是金秋十月,當我們的車子緩緩駛入鎮子的時候,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縱橫交錯地出現在了眼前,行道樹整齊而又生機勃勃,用青磚青瓦堆砌裝飾的花臺菜畦,掩映在樹木之中若隱若現,使得這個隴原村莊顯得既有原始韻味又不乏新農村的時尚感。
車子繼續行駛,一拐彎,一座新建成的擁有二層樓房的農家小院就映入眼簾,伊人繡坊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門匾就掛在大門邊。
我剛剛下車,郝淑芳大姐就已經站在門前等候了。郝大姐已經50多歲了,雖不善言辭,但依然顯得神采奕奕。見到我,她微微一笑,沒有過多的客套話,就拉著我去看新建成的加工車間。
第一個車間不大,干凈整潔,十多名工人正伏在機床前一絲不茍地扎引線,除了機器的聲音,車間顯得安靜而有序。
緊鄰的另一個車間情況卻完全不同,工人們正在納鞋墊,撋鞋幫,她們的年齡不等,有六七十歲的白發老奶奶,也有四五十歲的大媽,還有二三十歲的小媳婦,每個人手里拿著活,靈巧地穿針引線,手一刻都不閑。有人的嘴也沒閑著,說著閑話。有個活潑開朗的小媳婦叫艷寧,時不時地說個笑話,逗得旁邊的姐妹哈哈大笑,車間顯得熱鬧而和諧。
我在郝大姐的帶領下,認真仔細地看了新產品——“郝媽媽”童鞋的每一道工序。這一款童鞋是合作社去年就開始引進研發的,適用的人群是兩歲到十歲的兒童。所以在這款產品中,郝大姐將舒服和安全的理念貫徹到了童鞋的每一個環節。布料的選用,布膠的質量,鞋底的厚度,鞋幫的軟硬等等都做了市場調研,材料對比和實物試穿。除了鞋底接觸地面的那一層材料采用了軟塑膠之外(為了防滑和防水),其它都是透氣性很強的純棉材料,整個生產過程全是手工制作。
當郝大姐將一堆成品布鞋放在我的面前時,我的眼前一亮,這款童鞋的時尚感、舒適感,以及設計制作中時時處處透露出的愛心和匠心讓人從心底里感覺到溫暖。正如郝大姐所說:“鞋要好看,也一定要舒服,不讓娃娃的腳遭罪。”
郝大姐又指著另一堆鞋,對我說:“這些鞋是要返工的。有的鞋面浮線偏了,有的鞋幫上斜了,有的鞋膠用多了,鞋底有點硬……”
郝大姐話語很少,但每一句都實在,聽著這樣的像我們董志塬上的黃土一樣質樸的話語,我心里的溫暖又一次升騰。
三
現在,郝大姐已經是一個五歲小男孩的奶奶了。多年的辛苦勞作讓她的身體出現了嚴重的眼部疾病和腰椎疾病,一年里總有一段時間不得不住院治療或臥床休息,然而合作社的事情,她一刻沒有放松,時時想著如何擴大規模,如何能帶動周邊村子里更多的貧困姐妹們一起脫貧致富。
郝淑芳,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自幼就喜歡針線活,經常跟隨母親,還有村里的老人學習針線手藝。她做的繡花鞋、鞋墊、香包,經常得到村里人的交口稱贊。
2005年的一天,她去城里走親戚。閑談中,好幾個人都念叨老布鞋。大家都說現在人的生活好了,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鞋子,但還是老布鞋穿著腳舒服。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坐在一旁的郝淑芳忽然就萌生了做鞋賣鞋的念頭。回到家,她說干就干,買鞋面,買麻繩,趁著冬閑,她的第一批布鞋就堆放在了炕頭上。鞋做成了,銷路又成了問題,已經上初中的兒子給媽媽出了主意:“媽,你為啥不跟集市。”
于是,郝淑芳就開始了自己奔波的生活。起先她去家周邊臨近的長武縣、涇川縣以及寧縣的和盛鎮等地趕集賣鞋,補貼家用。鄉村集市,效益并不明顯,農村人大多數都會做鞋,不會過多的花錢買布鞋。于是郝淑芳又開始扛著背包,跟攆大型的物資交流會。這一年不到年底,她做的鞋就賣完了。這讓郝淑芳很受鼓舞,回到家里,她又一頭扎進房里,開始做第二批布鞋。
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位浙江的商人,對她制作的布鞋喜愛不已,有意幫她推介宣傳,并和她達成了供貨協議。她采取來料加工的方式制作各種兒童及中老年布鞋,就這樣,一個老布鞋的家庭小作坊算是成立了。
隨著產品的不斷擴銷,在政府的鼓勵支持下,2013年她牽頭建辦了寧縣伊人繡坊農民專業合作社,動員村里幾十個姐妹一起做。同年12月,她又注冊成立了伊人繡鞋業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制作銷售土布鞋及各種繡花鞋。為迎合市場需要,她不斷走出家門,奔赴各地參觀學習,推薦宣傳自己的產品。向老前輩、老藝人學習,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技藝。慢慢地,她成了十里八鄉小有名氣的人,知道她的人都爭著買她的鞋。大家都說,“郝媽媽”的鞋穿著就是舒服啊!
郝淑芳到現在還清楚記得,那是2014年的夏天,當同村的來鎖媽媽手里拿著合作社付給她的工錢時,一向生活艱難的老奶奶眼睛濕潤了。她有些哽咽地說:“想不到,我老婆子,也能靠手藝貼補家里了。”而喜旺媳婦艷寧是個活潑開朗的現代年輕女子,領到工錢的時候,她毫不掩飾自己的高興,大聲地對旁邊一起做鞋的姐妹們宣告:“我女兒不再是留守兒童,我也不是常年在外打工的無家流浪女了。坐在家里,我就可以掙錢了,好嗨吆!”
姐妹們一起嗨,這是郝淑芳大姐的樸素心愿。
郝大姐給我說這些話的時候,語速很慢,依然是沒有任何色彩的最簡單的話語。她說:“我,不會說話,只想著把鞋做好,讓周邊村里有手藝的姐妹們都有活做……”
幾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我離開合作社的時候,給王鵬買了好幾雙布鞋,打算第二天郵寄給遠在深圳打工的他。也記著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幫郝大姐打聽尋找幾個會踩電動縫紉機的熟練工人,盡量讓這一批“郝媽媽”牌童鞋,保質保量,盡早面市。
臨上車前,大塬上吹來了一陣秋風,不涼,很溫暖。我回頭向郝大姐揮手告別,太陽有些偏西,余暉全落在她的背上和身后的聯合村。
夕陽中的鄉村小鎮很美,又是莊稼成熟的季節,青與黃在董志塬邊的田地里交織更替,相映成畫。美麗的鄉村建設,我們大家都沒有遠離,且行且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