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明紅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自然生態保護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是一項意義重大、充滿創新、志在必成的重大改革。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以來,我國啟動了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目前,我國已建立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架、普達措、錢江源和南山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涉及青海、吉林、海南等12個省份,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占陸域國土面積的2.3%。
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復《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試點實施方案》。4年多來,武夷山國家公園聚焦體制機制改革,著力破解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矛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圓滿完成各項試點任務,為在南方集體林區建立國家公園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近日,記者來到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深入了解試點以來國家公園管理體制的變化、園區林草植被覆蓋度和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保護自然 ?維護生態本底
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于福建省北部,區域涉及福建省的武夷山市、建陽區、光澤縣和邵武市4個縣(市、區),規劃總面積1001.41平方公里,整合了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九曲溪光倒刺鲃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5種保護地類型。
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地處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和亞熱帶中山森林保存完好的交匯地帶,生態系統類型多樣,囊括了中國中亞熱帶地區所有植被類型。這里生物多樣性豐富,擁有極其豐富的物種資源,是中亞熱帶野生動植物的種質基因庫、世界著名的生物模式標本產地和我國東南部唯一的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之一。
試點區物種豐富度居世界大陸區系前列,共記錄高等植物2799種。這些物種既有大量亞熱帶的物種,也有從北方溫帶分布到這里的種類和從南方熱帶延伸到這里的種類,具有很高的植物物種豐富度,堪稱“天然植物園”。558種野生脊椎動物中記錄有74種中國特有種,昆蟲6849種,全世界總共34個目的昆蟲,這里能找到31個目。
試點區的腹地掛墩和大竹嵐以其發現種類眾多兩棲、爬行類和昆蟲的動物新種模式標本而聞名于世。100多年來,中外生物學家先后在此采集生物新種模式標本達1000多種。這里有武夷山玉竹、崇安鼠尾草等植物模式標本產地種91種;昆蟲模式標本產地種類更是達到1163種,是著名的“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
試點區生態系統完整、類型多樣,分布有11個植被型、170多個群叢組,幾乎囊括了中國亞熱帶地區所有植被類型。區內還分布有210.7平方公里的原生性森林植被未受到人為破壞,是我國亞熱帶東部地區森林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區域。
保護這片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物種寶庫,是武夷山國家公園成立的初衷和首要任務。作為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的武夷山國家公園,成立4年來,堅持以“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為使命,不斷改革思維、貫徹創新理念,守護了一座欣欣向榮的物種樂園,也探索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贏的發展道路。
2019年,試點區內的掛墩地區,生物學家發現廣義角蟾屬一新種——雨神角蟾,武夷山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再次引起世人的關注。
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星村大隊桐木中隊中隊長徐自坤是一位植物分類專家,由于常年工作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腹地內,在他眼中新物種發現的場面并不少見。在他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來到了武夷山脈的最高峰、海拔2160.8米的黃崗山。
海拔1700多米處,有許多遮天蔽日的南方鐵杉林。據徐自坤介紹,南方鐵杉是第三紀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這片天然南方鐵杉林面積達幾千畝,在中國極為罕見。一路向上,雖海拔落差僅三四百米,但明顯看出垂直分布的南方鐵杉林、中山矮曲林、黃山松林和中山草甸等各種植被
類型。
為保護好武夷山國家公園的核心地帶,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創新管理模式,下設執法支隊、科研監測中心2個直屬單位和6個管理站,管理站站長由所在地鄉鎮長兼任,并明確相關鄉鎮長在轉任、提任時,應事先征得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同意,有效整合地方政府資源和力量,構建了“管理局—管理站”兩級管理體系,初步建成統一、規范、高效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
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兼星村執法大隊常務副大隊長呂兆平介紹,星村大隊隸屬于武夷山國家公園執法支隊,管轄著試點區總面積的40%,8個行政村,2200余人。自2017年組建以來,星村大隊在管轄區內大力推廣國家公園文化、營造了濃厚的生態環境保護氛圍,大大增強了當地社區居民對于國家公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我是國家公園人”成為當地一句響當當的流行語。
“黃崗山作為東南第一峰,名氣大,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驢友,這確實給我們的工作帶來較大的負擔,大部分時候我們會采取寫保證書、勸返等方式。” 呂兆平表示:“行政執法規定和制度愈完善,我們的工作便愈能順利地進行。”
試點工作以來,試點區率先頒布施行《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為依法推進國家公園保護、建設和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實行資源環境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和聯動執法,公布權責清單事項123項,構建了完備的法規體系。編制總體規劃和生態保護等5個專項規劃,制定資源保護等11項管理制度和巡護管理等12個管理規范,建立了完備的管理體系。有效提升了國家公園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在堅持生態優先的思路下,試點區還建立了嚴格系統的生態管護新模式。“我們將試點區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兩個管控分區,實行差別化管理;建立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制度,實行自然生態系統保護成效考核評估制度;建設集功能展示、預報預警和數據分析等為一體的監測平臺;開展資源保護社會化服務試點,委托第三方開展資源保護工作;建立省級公檢法辦案協作機制,聯合開展專項打擊行動,有力震懾破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實現了自然生態系統管理智能化、管控嚴格化、修復科學化、責任明晰化。”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林雅秋說。
目前,武夷山國家公園試點區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森林覆蓋率達96.72%;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增加,新發現雨神角蟾、福建天麻兩大物種;地表水、大氣、森林土壤各項指標均達國家一級優標準。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正在形成。
全民參與 ?共建共享
武夷山國家公園在試點過程中,積極探索了“用10%面積的生態產業發展,換取90%面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管理模式,引導茶、旅、竹三大非資源消耗型生態產業發展。綠了山林,富了百姓,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實現了共贏。
2017年,在福建省政府的推動下,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并在試點區涉及的6個主要鄉鎮分別設立國家公園管理站,實現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資源和力量,強化保護的目的。
國家公園與地方政府同頻共振,是武夷山國家公園創新管理體制的縮影。就這樣,2019年底,南平市建陽區黃坑鎮鎮長林瑞妃多了兩個新身份——武夷山國家公園黃坑管理站站長、黃坑執法大隊大隊長。
“身份多了,自然擔子更重了。”召開聯保聯動會議、共同推進茶山與違建整治、宣傳松材線蟲病防控要領……新機制帶來新氣象。“讓黨委力量融入國家公園建設,既解決了管理架構短腿問題,又有效調動地方政府資源和力量,這是我們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的一大亮點。”林瑞妃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其中的關鍵點和難點就是如何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林貴民表示,“點綠成金”是武夷山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時的一項重要探索事項。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區內的建陽區黃坑鎮坳頭村,一萬多畝毛竹山已經全部封山,根據“地役權”管理合同,從去年至2029年,村民不得再經營利用這片毛竹林,不得采挖竹筍,不得利用、破壞地役權范圍內的林木、林地等森林資源。隨著人類活動的逐步退出,這里正在還原生態本來的面目。合同約定,坳頭村竹農不再采伐村集體的1萬多畝毛竹,竹農每畝每年可領取118元生態補償金。
“坳頭村地處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區域,生態區位極其重要。” 南平市建陽區黃坑鎮坳頭村書記張垂仁告訴記者,坳頭村112戶竹農經營村里的10200畝毛竹林,砍竹挖筍是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如何協調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是自然保護地工作的一大難題。” 林瑞妃說,“自然權屬復雜,集體林權占比高,自然資源依賴性強,規劃總面積1001.41平方公里,其中集體土地面積便占66.60%,毛竹、茶葉生產是當地村民賴以為生的基礎。”
砍,影響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不砍,林農切身利益受損。若直接贖買,財政壓力太大,林農接受度有限。地役權管理,提供了一種靈活的解決方案。
地役權,指按照合同約定,利用或限制他人不動產的權利。去年年底,武夷山國家公園在全省率先啟動自然保護地地役權管理試點,坳頭村成為首吃螃蟹者。
“毛竹林的林地、林木權屬不變,我們則獲得毛竹林的經營管理權。”林瑞妃說,自2020年至2029年,在原有每畝每年22元生態公益林補償金基礎上,坳頭村竹農還可獲得每畝每年118元的生態補償金。這意味著,坳頭村1萬多畝竹林,每年可獲得固定收入142.8萬元。目前,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已向坳頭村支付了首期2年生態補償金。
其間,竹農要承擔森林資源共管與保護義務。林瑞妃說,每年年終,國家公園管理局將對實施地役權的毛竹林進行檢查驗收。“村里采伐一根毛竹要扣補償金200元,采挖一個竹筍扣補償金100元;若村里未盡毛竹林管護責任,發現毛竹被偷砍一根扣補償金100元,竹筍被偷挖一個扣補償金50元。”
“通過設立地役權,對國家公園范圍內集體林地及林木進行統一管理,以減少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的人為活動,保護了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時保證林農的權益。” 林貴民說。
據了解,武夷山國家公園對一般控制區內7.76萬畝集體所有的景觀林實行山林所有者補償;對1.13萬畝毛竹林實行地役權管理補償;建立原住居民生活區域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實施環境綜合整治項目,解決居民聚集地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問題。這些措施的實施,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國家公園建成后,沒有增加一畝茶園。”林貴民的語氣中透出堅定。
那么,對于試點區的原住民來說,世代以種茶、砍竹為生,不讓砍不讓種,該如何生存?“生態搬遷是第一步,緊接著就要把山上的文章放到山下做。”林貴民回答道。距原來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入口1.7公里處,就有著這樣一個異地搬遷的行政村——南源嶺村。
“村民們越來越發現,保護好生態可以帶給他們更多的價值。”武夷山市興田鎮南源嶺村書記胡德清向記者表示,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4年間,由于國家公園拉動旅游消費,村民的腰包鼓了,幸福感越來越強。
近4年來,國家公園組織了針對村民的經營培訓,引導村民產業轉型,參與資源保護、游憩服務。截至今年,南源嶺村已有五批村民接受了就業培訓,為村民綠色發展提供了更專業的指導。
為提升生態保護效果,促進全民參與共享國家公園建設成果,4年來,試點區設置公益崗位增加工資性收入,公開擇優招聘生態管護員、哨卡工作人員,以特許經營方式招聘竹筏工、觀光車駕駛員等方式,帶動原住民就業增收。資料顯示,2019年,試點區內兩個行政村村民人均收入分別比試點前增長10.6%和18.3%。
“我們將繼續堅持保護優先、世代傳承、國家所有、全民共享的原則,在現有試點工作成效的基礎上,鞏固提升已有的改革成果,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推動社區綠色發展,提升科研監測水平,切實保護好武夷山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遺產。” 林雅秋說。
而通過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的采訪,記者也切身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生態答卷,不僅寫在當下,更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