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基礎,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研究,分析該思想產生的時代基礎,探討人們需求改變、新常態下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明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意義,新發展理念體系下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踐行路徑。
[關鍵詞]時代;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作者簡介]王燕(1973-),女,漢族,江蘇省新沂市人,中共新沂市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黨建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 D61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12-0004-03
引言: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習近平著眼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高瞻遠矚,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凸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要不折不扣地落實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好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在發展過程中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樹立生態治理的大局觀、全局觀,做到順應自然,低碳發展,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切實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醞釀的時代基礎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有對“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其產生的時代基礎更是建立在順應人民意愿、應對時代潮流和國家發展要求的強烈呼喚之上。
(一)基于時代變遷人們對美好需求的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之初,基于人們對改變物質條件匱乏的渴求,經濟發展急切追求量變的現實需要,當時國家采取的方針是調動一切力量為國民經濟發展做鋪墊。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物質的需求,但在專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不夠,造成了能源的過度消耗、資源的浪費,并形成了各種污染,盡管獲得了經濟的攀升,但是付出的代價很大。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止于滿足人們對于物質的需求,更要改變需求結構,使需求的等級從低端走向高端。新時代,人們對公平、正義、安全和良好生態環境等的高品質生活有了更多的期許和要求。習近平立足于當下的實際發展,結合歷史的教訓,針對中國當前的社會主要矛盾,做出新的判斷,提出新的指導方針。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段話充分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是人民大眾的追求所在。
(二)基于新常態下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因應
從中國發展來看,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并沒有改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工作路線也沒有發生改變;其次,國家經濟依舊處于穩定向上發展的趨勢,但是對于未來的發展路線和理念等有了更加明確地認識。①中國長期以來依賴的低成本、高消耗的粗放發展模式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硬約束,倒逼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因此,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國家加速朝著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方向演進成為必然。
環境的可持續性和社會的公平性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這就要求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兼顧生產、生活與生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環境問題更容易反映出群眾的不滿,針對環境與民生的關系,習近平在2015年提出,各項產業、企業都要加強改革優化,針對自身的短板進行調整,并指出環境與生命同等重要。讓綠色惠民成為人民群眾高質量生活的增長點,必須要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以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引導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意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求基于環境和國家未來發展構建的新思想政略,將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納入國家發展的總體布局當中。深入解讀和分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其宏觀影響作用關鍵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促進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
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敝腥A民族能否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鍵舉措。
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為核心,堅持習近平對國家資源發展的核心宗旨,構建國家資源生態的和諧發展模式,要立足有限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在現有資源中,對不可再生和國家重要戰略資源要科學利用。一方面,基于當前資源的數量以及發展潛力,優化資源的開發模式,特別是一些極具發展潛力的礦產資源,務必要提高其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的認識。諸如對稀土、煤炭、石油等重大戰略資源的開發利用,要進行詳細調研,做到合理化分析。另一方面,深入挖掘資源的潛在利用價值,提高利用效率,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化利用。例如,提高當前資源儲備領域中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改善措施實現對資源的高效利用。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出,應以綠色、低碳的生態發展路徑為指引,明確發展方向,實現可持續發展。習近平強調,不從污染源頭進行控制,僅著力于后續治理,是嚴重的生態發展誤區,歷史教訓慘痛,必須加以警醒。生態領域的健康發展,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發展戰略,尤其是結合中國多年以來的生態發展經驗,減少對無效策略的應用和影響,提高生態健康發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例如,借助征信系統提升社會大眾對生態文明意識,以良好的健康發展理念以及科學有效的發展策略構建生態文明的健康體系,從而在根本上摒棄生態文明的傳統理念,助力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根本保障
習近平多次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習近平生態文明理念激勵黨為建立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奮斗,指引黨未來工作的長期路徑。生態環境質量優化是人民的熱切期盼,生態問題不僅是民生之患,而且是民心之痛,急功近利是生態發展的最嚴峻問題,必須加以糾偏,解民眾之憂,安民眾之心。把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作為重中之重,生產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實現生態利民和生態惠民,以良好生態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提高。
(三)是促進經濟水平提升的催化劑
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環境問題嚴峻性迫使生態產業發展變革成為必然要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環保必須和經濟發展同步,倡導新發展理念,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發展新動能,激發了經濟發展模式變革的內在動力。根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生產模式,使傳統產業智能化,加快發展環保節能產業。改善消費模式,促進資源要素與生產要素相協調,與消費要素相協調。習近平多次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把生態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讓良好生態本身蘊含的經濟價值充分顯現,生態與經濟將會保持平衡,保護和發展也一定能實現雙贏。
(四)是改善國際環境的亮麗名片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體現了中國特色,蘊含著獨特的中國智慧。習近平的論述高屋建瓴,不僅對中國的發展有重大和深遠的指導意義,促進本國受益,而且基于對全球命運密切相關的思考,本著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明確了大國責任,體現了大國擔當,引領和參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對改善全球生態環境也做出了貢獻。既顯示了中國的宏大氣魄與國際責任感,使世界各國見證了中國促進全球生態優化的決心,展示了中國的良好形象,又使中國在國際環境中增強了影響力,提升了話語權,促進外部輿論環境優化,成為改善國際環境的一張亮麗名片。
三、新發展理念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踐行路徑
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力度、實踐深度不斷加強,并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在未來的日子里,將繼續遵循新發展理念,堅持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展長遠性的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全局性的改變,打造美麗的中國。
(一)推動發展形式的不斷創新
創新無論何時都是不可缺少的發展要素,創新是民族進步和發展的內驅力,是習近平提出的生態文明思想的精髓。依靠財政和貨幣政策,以消耗現有資源尋求更好發展的理念并不可取,并且以往的發展模式已經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大規模的污染,對人們生存環境造成威脅。對此,習近平強調要在發展過程中創新思路,打破以往老舊思維產生的束縛,在發展過程中踐行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與人們生存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而且與國家的偉大事業也密不可分,是國家發展追尋的目標,是保障國家長久發展的重要戰略。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既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上實現創新,更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保障支撐作用。以煤炭資源為例,大部分電力企業都是以煤炭作為能源,傳統意義上煤炭資源發電的利用效率不足37%,提升一個百分點,就可以為環保、生態貢獻力量。而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需要借助科技創新。隨著高質量發展的不斷推進,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的作用更加突顯,要依靠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及其所需的節能環保裝備、產品和服務業,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二)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割裂經濟、生態之間的緊密聯系,忽略了二者之間的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勢必會導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會超出環境本身的承載能力。而習近平深刻地汲取了以往的經驗教訓,從中找尋到和諧生存的法則來推動人與自然共同發展。并用順應自然的思想告知人們生存發展之道,為社會發展過程中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文明的思想更多的是強調認知世界,而正確地處理經濟與生態環境則是習近平根據歷史經驗總結出來的新觀點。習近平基于生態環境提出了這樣的論述,認為經濟發展不應該只顧著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淺,應該從長遠角度去看;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該盲目地尋找方法,應該在發展過程中做到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后獲得更好的經濟發展,實現經濟、資源等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②做到經濟、環保兩手抓,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形成綠色發展,推動國家經濟和生態建設共同進步。
(三)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薄吧鷳B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③習近平的生態觀點已經逐漸被民眾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激發人們自覺形成綠色生態理念。習近平提出的綠色發展觀融匯于社會各個維度中,因此,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也要通過綠色發展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不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也堅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實現綠色、循環、低碳三方面的交叉發展。
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需要政府在生態保護責任上加大管理力度。地方政府部門要切實落實責任,積極引導社會公民參與到環?;顒又?。加大對綠色金融體系培育力度,加快低碳金融發展模式,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落實落細排污者責任,對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要嚴格懲處。政府可以采取獎勵引導企業發展綠色基金和債券等業務,讓其承擔治理責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工作,引導社會大眾參與到環保公益活動中來,充分提升公民環保意識,并在生活中加強生態監督,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趨勢。
(四)加強多方協同開放合作
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和治理的工作是一項復雜的技術工程,并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因此,習近平強調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秉持新的發展理念,堅決走多方協同、開放合作之路。
習近平指出,對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各部門要守土有責、分工協作、共同發力,在跨區域的環境污染治理方面,也要加強合作。在京津冀地區的生態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區域生態保護方面,比如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等地區要繼續加強聯建聯防聯治。全面促進區域生態環境修復保護,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公民要履職盡責加強協作。面對全球性生態環境挑戰的問題,習近平強調:“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④因此,在全球氣候治理過程中,要積極加強國際交流,持續深化氣候領域的南南合作,加快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多邊氣候議程并且付諸切實的行動。⑤面對共同的生態難題,要加強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交流合作,共同推進生態危機的解決,為全球治理做出中國貢獻。
(五)實現發展成果共享
習近平提出的生態文明思想,是以長遠目光縱觀全局形成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以發揮優勢為主共享成果為最終目標進行的發展。習近平強調,發展需要對資源進行開發,但吃老本,斷后路的發展模式必須要進行轉變。要通過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實現全體人民成果共享,使子孫后代也可以充分享受到綠色福利。從全球來看,實現綠色發展成果造福世界各國人民,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堅持協同聯動,多渠道全方位守護“一帶一路”的綠水青山,與國際組織共同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共建開放共享的世界生態文明。
綜上所述,從新發展理念視角看,習近平提出的生態文明思想對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隨著新發展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對生態文明建設認識高度的逐步提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會對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開辟新的路徑,為中國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遵循和實踐指南。
[注釋]
①郭小燕,廈門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廈門的生動實踐[N].廈門日報,2020-09-23(B03).
②王文寧.綠色發展理念視域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鄉村科技,2020(03):113+115.
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7.
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⑤韓一元.《巴黎協定》以來的全球氣候治理進程[J].國際研究參考,2019(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