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出席中國共產黨一大的13位代表中,董必武、陳潭秋和包惠僧三位的人生軌跡曾經與湖北省立第一師范產生過交集。他們在省立一師傳播革命的種子,培育了許多荊楚大地乃至全國的革命骨干。
[關鍵詞]中共一大代表;邂逅;湖北省立第一師范;中國共產黨
[作者簡介]徐嚴華(1972-),女,漢族,湖北荊門人,武漢城市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史研究和高職思政課教學研究。
[課題項目]本文系武漢城市職業學院黨史研究項目“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革命校友黨史研究”(武城院科〔2019〕2號)。
[中圖分類號] D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12-0010-04
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史,是一代代中國人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繼英勇抗爭的革命史。在辛亥革命后的武漢,有這樣一所學校,她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一歌一唱,一笑一顰,都符合于歷史的進展,平衡于時代的脈搏”,①時人稱之為“革命搖籃”,她就是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名師云集的湖北一師是許多學子夢寐以求的圣地,吸引了許多優秀人才。
1921年的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這次會議的13名代表中湖北人有五位,他們是李漢俊、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劉仁靜。在這些代表中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三位的人生軌跡都以某種方式和湖北省立一師產生過交集。
一、包惠僧與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
包惠僧(1894—1979年),曾以包道亨為名于1913年—1917年就讀于湖北一師。1917年畢業后,留在一師附小,一學期后回老家,不久又回武漢。
“五四運動起,余以新聞記者及學生身份參加武漢及北京學生運動”。②在1919年至1920年間包惠僧以雷丙、鳴丙、鳴丁、鳴乙、癡乙、鳴甲等為筆名撰寫了大量的報道發表在《大漢報》《漢口新聞報》等報刊,其中涉及母校的大致有三類。
一是關于省立第一師范學生參與五四運動的相關情況。五四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五四時期武漢開展的革命斗爭是五四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生是武漢五四運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參與了1919年5月10日武昌十五校學生的茶話,隨后參加了武昌學生團和武漢學生聯合會以及學生聯合會組織的游行、演講、提倡國貨等各種愛國活動,③5月29日參與了悼念李鴻儒、吳用霖(省立一師學生)和北京三學生等五位為國捐軀愛國學生的會議。④包惠僧以“各界之愛國熱”為題報道了武漢學生聯合會于1919年5月17日在中華大學召開的情況,當時省立一師的與會代表為范明玠。⑤在5月3日《漢口新聞報》上有一篇《耳不絕聞之提倡國貨聲》的新聞,介紹了省立一師學生“聞風興起,組織國貨販賣部”的消息,國貨販賣部“提倡國貨,挽回利權”,⑥為抵制日貨,提倡國貨盡一份學生的力量。在參加活動和維護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方面,一師始終堅持不罷課。1920年,武漢學生聯合會為了“鞭促政府,喚醒同胞,救危亡于一線”,請自4月28起實行。但是省立第一師范始終照常上課,不改常度。包惠僧在4月30日,5月1日、5月11日的四篇道中記載了一師不罷課的情形。4月29日來自武昌高師的代表到一師自習室勸說學生罷課,學生告知劉鳳章,劉鳳章和該代表進行了一個小時的長談,他告訴該生“敝校不主張罷課,非不愛國,意在切實向學,作異日救國之預備。”⑦最后高師學生無奈告辭。
二是一師的教學旅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開門辦學,注重旅行游歷,了解社會開闊眼界是劉鳳章任一師校長以來的常規動作。包惠僧在1919年至1920年四次報道了一師的旅行概況。一師旅行大致分為四類,春季和秋季旅行,畢業旅行、遠足旅行。1919年的畢業旅行為第五班,分南北兩組,南組赴江浙、北組赴京津各處參觀,北組旅行途中拜謁了在天津的黎元洪。1919年的秋季旅行定于11月22舉行,師范學生往漢陽旅行參觀鐵廠及兵工廠,兩等學生往武勝門外老農業試驗場旅行。遠足旅行是“每學期舉行三四次不等,于每班中挑選數人,往省轄各商埠、各礦區、各工廠參觀,并沿途調查各縣學務情形”,1920年4月的春季旅行準備去“往漢陽至劉家廟,參觀鐵廠、造紙廠等處”。⑧
三是關于一師的其他情況。除了一師在五四運動先后的活動、學生旅行外,包惠僧還報道了省立一師附小校舍擴建,一師教學改革、教師獲獎以及校長劉鳳章的軼事。省立第一師范附小楊主任在原有十一堂的基礎上呈請省署再擴充兩堂,第一次申請被省廳駁回,楊準備文件,再次向各方提出申請。關于教育改革,1919年8月,一師借鑒了東京及中國東部一帶學校的經驗,由科任制改為級任制。在1920年8月30日的《大漢報》上,包惠僧用雷丙的筆名記載了劉鳳章被稱為“龜子校長”的軼聞。⑨
特別指出的是,包惠僧在陳獨秀來漢演講期間采訪過他,后來陳獨秀委托劉伯垂回武漢發展黨員的時候,關照他發展包惠僧和鄭凱卿。1920年8月間,董必武、陳潭秋、張國恩、劉百垂、包惠僧、鄭凱卿、趙子健等七人在武昌撫院街(現民主路)97號董必武和張國恩的律師事務所召開會議,選舉包惠僧為支部書記,⑩武漢共產黨的早期組織正式成立。隨后早期的武漢共產黨成立了半公開的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大中學校發展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進行革命宣傳和組織,開展反對舊教育、發展新教育的斗爭。他們的分工原則是畢業于哪個學校的早期成員就負責聯系那個學校的師生,“湖北省立第一師范主要由包惠僧聯系”。?這位從一師走出來的革命學子又將新的火種播種在了一師,引導更多的一師學子走上革命道路。
二、董必武、陳潭秋與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
董必武(1886—1975年)原名董賢琮,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他的一生同中國共產黨的產生和發展、黨的主要領導活動緊緊相聯系。陳潭秋(1896—1943年),名澄,字云先,號潭秋,湖北黃岡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陳潭秋和包惠僧都是武漢共產主義早期組織的創始人之一,1921年董必武和陳潭秋代表湖北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湖北革命骨干,促進馬克思主義和湖北的工農運動相結合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革命大潮中的武漢省立第一師范成為他們播撒革命種子、培育革命人才的重要陣地之一。
董必武1913年8月被省立一師聘為學校英文教員,直至1914年1月董必武東渡日本留學。?在上海湖北善后公會工作期間,他在上海參加五四運動的經歷加上民主革命的失敗使董必武認識到,普通民眾才是決定歷史進步和革命成敗的決定力量。在上海董必武和陳潭秋結識,為了喚起民眾,組織群眾,1919年8月,董必武決定離開上海返回武漢,通過辦學和辦報著手宣傳新思想,培養新人才。1920年3月董必武創辦的武漢中學正式開學,董必武親自教授國文。在武漢中學任教期間他還在包括省立一師在內的幾個學校兼課。1924董必武被聘為湖北一師訓育主任兼國文教員,?張國恩為教務主任。聘請錢介磐、陳蔭林以及其他進步教師來校任教。董必武在湖北一師的授課直到1925年10月才離開教育界,從事職業革命活動。一師學生吳德峰回憶,1921年一大閉幕后,“潭秋同志回到武漢,繼續在湖北省立第一師范、湖北女師、武漢中學等校任教,以此作掩護來進行工人運動與學生運動”。?在一師任教期間董必武和進步教師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閱讀進步書刊、指導學生社團等方式傳播革命思想,和陳潭秋等一起組織一師生學生參加革命活動、在一師培養和選拔革命骨干,把一師變成了革命的搖籃,紅色基地。
(一)在課堂教學中講授新思想,用革命思想洗滌學生的頭腦。董必武曾經說“當時我所以要教國文,就是考慮國文是搞思想的”。以革命思想改造舊教育、啟迪新思想是董必武從事教育革命的根本指導思想。改革課堂教學首先從教材開始,董必武的國文課拋棄了內容陳腐的舊教材,自編具有人民性、革命性和時代性的新教材,他的新教材中的中國古代部分有揭露封建剝削的苛政猛于虎,宣傳反抗精神的《陳涉世家》《孔雀東南飛》,還有秋瑾、徐錫麟的詩文以及日本社會主義者的文章,這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潛移默化中明白了剝削、反抗、革命等道理。1924年,董必武在省立一師六班的第一次國文課就講《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告訴學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一師老校友回憶說:這篇文章經過董必武精辟講解,讓同學們恍如在混沌中撥云見日,認清了自己應當走的路。?“教書的時候,用白話文教課,這是當時不容易的,我在女子師范教過一段國文,第一師范也教過一段,在湖北省立中學和一些政府辦的中學教過課。”?一師學生艾毓英回憶,錢介盤擔任修身教師時,把恩格斯譯著的《家族·私有財產及國家之起源》向全班同學傳授。在英文教師方面,陳蔭林講課時宣揚馬克思主義。校監王仲友在《菱湖周刊》不斷發表革命理論,是董必武的得力助手。?在一師范的課堂上,董必武和他的戰友們在學子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啟迪了學生的意識,促進了學生的覺醒。
(二)引導學生閱讀進步書刊,引領學生打開通向革命思想的精神通道。董必武在1905年8月考上文普通學堂后,結識了日知會的劉靜庵,他引導董必武大量閱讀了日知會秘密購買的新雜志新報紙,這些書刊對董必武具有革命思想的啟蒙作用。董必武在學校工作時也非常重視進步書刊的作用,他總要千方百計利用各種渠道,引進馬列著作和進步書刊,讓這些革命書刊取代舊書刊成為學生健康的精神食糧。這些書刊中,老校友至今記憶猶新的有:《共產黨宣言》《新青年》《共產黨》《湘江評論》《武漢星期天評論》《覺悟》《向導》等。?這些書刊不知不覺中滋育著學生的心田。讀書的過程中,他們懂得了剝削、壓迫、反抗,革命的種子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悄無聲息地萌芽、生根。
(三)改組和指導學生社團,打造凝聚革命力量、培育革命骨干的學生組織。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省立一師學生的思想非常活躍。在五四運動前后,他們成立了文學社、戲劇組、講武會、證人社等許多學生社團。其中“證人社”是校長劉鳳章為修身治性、效法太原“洗心社”在1918年指導學生成立的,成員包括張復初、張卓群、劉敦銘(醒吾)、劉蔚如、姚志惟、丁覺群、李鏡唐、姚虞卿等數十人,這是一個讀書團體,它要求“人社”成員嚴以律己,做一個志行高潔的人;刻苦自學,做一個有學識的人。每個成員佩戴盾形銅質證章,正面刻的是“證人社證章”,背面刻有“嚴禁嫖賭煙酒”。每天要有自省報告和讀書心得報告。劉鳳章激勵學生自強不息,立志改造社會,挽救國家危亡。?1920年5月18日在董必武、陳學渭、宛希儼的指導下,“證人社”改名為“人社”,制訂了組織章程,出版了《社年刊》,校內申請加入“人社”的同學大大增加。?董必武等老師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報刊,關心國內外大事,啟發學生的革命思想;指導學生會創辦學生刊物,介紹新思想、發表反帝反封建、推動教育改革的文章。后來“人社”成員參加了武漢學生聯合會,影響日益增大,吸引了外校學生加入,成為黨的外圍組織。除了“人社”,在湖北一師,董必武組織過“覺社”,參加的人有陳定一、戴克敏、周贊育、李益謙、洪毅、涂家鼎等10余人,后來“覺社”成為革命組織活動的場所。
除了這些社團,1923年董必武與郭肇明等發起成立湖北職業教育研究社和湖北職業教育促進會,寓革命思想傳播于職業教育與平民教育之中。由郭肇明校長擔任兩組織名譽董事長。董必武、張眉宣分別擔任這兩個組織的正副董事長。陳潭秋、錢介磐、蔡以忱、陳萌林、吳德峰等分別擔任兩個組織的董事。其中“人社”成員有張復初、張卓群、包惠僧、惲代英、楊錦顯、劉仲衡、劉蔚如等二十人,其余也都是同學或師友。1924年董必武、張眉宣、郭肇明還指導“人社”成員組織成立了“啟明工讀學校”,在董必武等老師領導下,啟明工讀學校由“人社”負責人張復初(素吾)擔任校長,學校附設印刷社,張卓群為主任,又創辦粉筆、墨汁社于武昌農神廟。所產粉筆墨汁除銷武漢外,還漸及鄉鎮。印刷社承印革命宣傳品,后擴充為“江漢編印社”,和其他革命印刷社一起承擔了大革命時期革命宣傳品印刷和發行的重要任務。在這些組織里,學生受到了革命熏陶,提高了職業素養,得到了實踐鍛煉。
(四)領導省一師學生參加學生運動和工農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極大解放了普通人的思想,社會思潮大變。然而武漢的某些學校依然被兩湖書院派和經心書院派所把持,這些在學術界有很高修為的耆宿在做學問方面堪稱學生楷模,但總是極力維護封建倫理和禮教,在洶涌澎湃的時代大潮中他們注定要受到沖擊。在領導湖北女師的斗爭取得勝利后,1922年5月,董必武、陳潭秋“領導了男師(省立一師)學生進行了反對學校封建勢力迫害學生的學潮”。省立一師學生受女師學潮影響,起來反對以校長劉鳳章為首的封建勢力對學潮的壓制,幾個進步學生被開除學籍,有學生不堪重壓,溺水身亡,引起了武漢各校學生和社會各界的極大憤慨。董必武、陳潭秋發起為受迫害的學生舉行追悼會,董必武在追悼會上發表演講,號召學生驅逐校長劉鳳章,改革教育。劉鳳章被迫辭職。1924年秋,在董必武的指導下,省一師學生陳定一參加了改革學校教育的革命活動,在和同學李鏡唐、艾子良等十余人秘密商議改革事宜時事情泄露,陳定一、李鏡唐、艾子良3人被校方開除學籍,艾子良在學校憂憤而死,這件事激起了師生的憤怒。董必武“發起為被害致死的艾子良舉行追悼大會,并親自書寫悼詞,痛斥官僚正科對進步青年的迫害”。全校學生被動員起來,趕走了校長周之瀚。這次斗爭最終取得了勝利。
董必武、陳潭秋領導的反對湖北教育界封建勢力斗爭的勝利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一師學生開始聚集到黨團組織中,在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共產黨員的領導下,到工廠去、到農村去,促進了武漢以及湖北地區的工農運動、青年運動的發展。1923年夏,董必武、陳潭秋指導武漢中學、湖北一師等校學生利用假期回本縣組織文娛宣傳隊,放足隊、輔導農民識字隊等,開辦農民夜校,農民識字班,開展教育改革、婦女解放、破除迷信等宣傳活動。
1925年九、十月間,董必武、陳潭秋“先后派遣陳蔭林、蔡以忱、陳衛東、王建、王平章以及武漢中學、一師校學生到蒲圻、咸寧、漢川、天門等縣,進行農民運動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廣大農村秘密的農民協會紛紛建立”。1926年8月,北伐軍由湘入鄂,沿途群眾“革食壺漿,歡迎王師”,這與董必武和陳潭秋領導、推動包括一師在內的革命師生在鄂南農村的宣傳活動密切關聯。
(五)吸收湖北省立一師師生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等組織,補充革命的新鮮血液。在黨的湖北早期組織七位代表中,包惠僧、趙子健兩位原是省一師的學生。“人社”負責人張復初及李鏡唐、丁覺群、姚志惟、陳定一、王平章、萬云程、艾子良以及一師同學蔡以忱、吳德峰、張百熙、陳衛東、王慧聞等均參加湖北共產主義小組秘密活動。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后不久,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十余人,以武漢中學及一師的學生居多數。1920年11月正式成立武昌社會主義青年團,參加會議的有18人。包惠僧、李書渠參加了會議。董必武在會上發表講話。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后,很快在各大中學校建立起支部,組織學習馬克思主義書籍,并到工人中宣傳。在一師學生中,吳德峰,1914年2月至1918年2月在省一師讀書,192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蔡以忱,1915年入學,1923年3月經董必武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許炎生,1920年入學,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2月參與創建沔陽縣第一個共產黨小組;王平章,1920年入校,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魏人鏡,1922年春入學,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經陳潭秋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張昌岐赴武昌讀書,先入武漢中學,后轉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袁傳鑒,1922年入省立一師讀書,成為董必武的學生,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底建立黨在京山縣第一個黨組織。陳定一,1923年入校,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后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戴克敏,1924年考入第一師范附屬高級小學學習,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李良才,1924年秋一師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漢川縣最早的黨員之一。這些光耀史冊的名字都來自省立第一師范,正是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早期湖北中國共產黨人在一師播種耕耘的結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董必武、陳譚秋、包惠僧積極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實踐,傳播革命火種,發動學生運動和工農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和工農運動的結合。無數的革命者從省立一師走出去,奔赴荊楚大地、五湖四海,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奉獻出了他們的青春甚至生命,共和國的旗幟上有他們鮮血和榮光。今天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新一代人手中,在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更要傳承好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為實現強國夢而奮斗。
[注釋]
①?艾毓英.八十自述——菱湖的化雨春風[J].武漢文史資料,1994(3):30.
②方城.中共一大代表叢書:包惠僧[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P24.
③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湖北早期組織[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298.
④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湖北早期組織[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407.
⑤⑥⑦⑧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選編(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1571、1582、1789、1715、1724、1784、1602、1643、1835.
⑩包惠僧.包惠僧回憶錄[M].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373-374.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湖北早期組織[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版:26.
?董必武傳撰寫組.董必武傳(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47.
?董必武年譜編纂組.董必武年譜[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68.
?吳德峰.陳潭秋同志的早期革命活動.回憶陳潭秋[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7.
?童勉,胡廉.馬列為師范 門徒改學風.師范群英耀中華[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7+8.
?董必武.董必武談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和湖北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湖北早期組織[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版:632.
?童勉,胡廉.馬列為師范 門徒改學風.師范群英耀中華[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0.
?劉仲衡,劉行渤,劉耕.在董老哺育下的湖北人社.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十一輯下冊)[M].2011年11月.
?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湖北早期組織(下)[M].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版:779.
童勉,胡廉.馬列為師范 門徒改學風.師范群英耀中華[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1.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董必武年譜編纂組.董必武年譜[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50、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