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對外開放策略既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依據國際國內背景作出的現實選擇。在回望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對外開放策略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分析對外開放策略調整的原因,從而對中國共產黨制定對外開放策略的重要經驗作出深刻反思。解讀、探討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對外開放戰略,不僅可以厘清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發展的歷史邏輯,而且對新時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外交也不乏參考和借鑒的價值。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對外開放;回顧;反思
[作者簡介]茹亞輝(1996-),男,河北張家口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 D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0)12-0014-04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它所制定的對外開放策略為探索中國式的對外開放道路提供了理論指南。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所制定的對外開放策略,可以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人對外開放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過程,明白這些依據不同國情而制定的對外開放策略是幾代領導集體不懈探索的結果。他們站在時代的最高點上審時度勢,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對外開放事業提升到一個又一個的高度。這不僅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而且也為世界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對外開放策略的歷史演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在幾代領導人的正確決策下一步步地邁向了新臺階。站在現今的起點上,把握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外開放策略的歷史演進,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偉大意義。
(一)1949—1977年:對外開放策略初步形成到曲折探索
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同時也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的狀態,可是擁有獨立主權的新中國所面臨的卻是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境地。在生產力較低的條件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領導集體提出了要創建新中國獨立自主的新型外交思想,所謂新型外交,就是新中國的外交與舊中國的屈辱外交有嚴格界限,它不承認舊中國與帝國主義所訂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毛澤東用生動的語言概括為“另起爐灶”“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同時,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強調要在互相尊重主權、領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各國建立外交關系,這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認同。
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對外開放策略經歷曲折,但也不斷向前發展。一方面,美國繼續對中國進行封鎖和孤立,使中國的外交仍處于半封閉半開放狀態;另一方面,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這些困境迫使中國共產黨不得不另辟蹊徑,將與亞非拉國家的團結互助作為外交的生長點與立足點,主動向國外學習,這表明此時中國共產黨的外交策略在走向成熟。
(二)1978—1991年:對外開放策略成熟與深化實踐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中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這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期,中國的對外開放從被動式的半封閉狀態轉型成為主動式的全方位開放,此時中國形成的對外開放格局是黨基于時代主題與基本國情的轉變而不斷思考的過程。
這一時期的對外開放策略表現為三方面:首先,明確了對外開放的目標與任務,確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鄧小平曾經說過:“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那是我提出來的。”①在對外開放政策實施過程中,不僅進行了經濟特區、沿海開發城市與經濟開發區等實踐,而且還強調對外開放中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問題,使中國對外經濟發展不僅有量的變化,更有質的飛躍。其次,指明了對外開放的對象和范圍,全面開放與重點開放相結合。鄧小平一再強調“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并指出對外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所有類型的國家開放”。②這些重要思想就進一步表明中國要對西方發達國家、前蘇聯和東歐國家和亞非等發展中國家開放,這使中國對外合作領域不斷加深。再次,從中國實際出發,拓展了對外開放的經濟渠道。中國的開放包括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兩個內容,要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戰略規劃。這三點表現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深入思考,而后所做出的對外開放宏偉戰略,證明了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的對外開放策略已經成熟并得到了深化。
(三)1992—2001年:對外開放策略的創新性發展
人類社會的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飛躍,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主流,這對于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同時蘇聯解體使社會主義陣營的局勢變得動蕩,為了避免出現與蘇聯解體類似的悲劇,中國必須創新對外開放策略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對外開放加速時期力挽狂瀾,把中國的對外開放事業推進到了一個新高度,使中國在更高水平上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從對外開放區域上講,逐漸由經濟特區向內陸全面展開。中國不僅開放上海浦東以帶動長三角的發展,而且還開放了中國東北部邊境、中原地帶的一些省會城市,使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縮小區域差距和實現區域間優勢互補。從對外開放的方向上講,實施雙向開放,“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江澤民適時地提出了“走出去”的開放戰略,強調“引進來”和“走出去”是對外開放的兩個輪子,必須同時轉動起來。③從對外開放重心上講,由體制試點向全面制度建設轉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對外貿易就真正融入到了國際貿易體制下,在更深的程度上參與了國際競爭。這一時期中國的對外開放策略迎合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轉變而后實現了創新性發展。
(四)2002—2011年:對外開放策略的再創新和完善
進入21世紀后,全球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經濟一體化也因此將成為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黨緊緊抓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這一機遇,在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不斷完善和創新對外開放思想理論,把中國共產黨的對外開放思想和策略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一時期黨中央的對外開放策略主要表現為三方面:首先,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這一時期黨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在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的指引下,注重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上指出:“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④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增強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以更加積極地融入世界。其次,實施國內體制與國際接軌的制度性開放戰略。入世之后,中國貿易規則就會更加透明化,外交戰略也更符合經濟全球化的規則。再次,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胡錦濤指出:“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⑤中國會始終不渝地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僅要為本國人民謀福利,而且也要為他國人民謀福利,使世界各國共享全球化的發展成果。以上這三點表現都是黨依據中國加入WTO后外交方面出現的新特點、新變化所作出的創新性調整,從而使中國更加順應了世界發展的大潮流。
(五)2012年至今:對外開放策略的充實、提高和再完善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這個新的歷史方位的指引下,習近平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對外開放得到了再次的提高和完善,中國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并且不斷為世界貢獻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首先,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新理念。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共同應對全球面臨的危機和挑戰,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從而有助于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形成。其次,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旨在發揮各國優勢,擴大世界市場發展空間,增加中間國家的發展潛力,進而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再次,提出了“自由貿易區建設”這一新構想。隨著2014年福建、廣東和天津自由貿易區試點的成功,加緊自由貿易區建設被提上了對外開放的日程。加快自由貿易區戰略,是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⑦要賦予自由貿易區更大主動權,努力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發展模式。這些新策略是黨中央對如今國際的發展局勢作了重新審視后所作出的規劃,目的是秉著積極健康的心態融入世界發展大潮,為世界的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外開放策略調整的原因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對外開放策略經歷過初步形成到曲折探索、成熟與深化實踐、創新性發展、再創新和完善、充實提高和再完善五個階段。伴隨著共和國歷史的演進,對外開放思想與策略一次又一次地邁向新臺階,但是,這些思想和策略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與時代主題、本國實際、國際局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這種調整是適應當今時代主題的務實需要
二戰結束之后,雖然局部戰爭仍在進行,但是時代主題已經悄然發生著變化。鄧小平在1977年就明確指出:“國際形勢變化很大,許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現實,過去老的戰略也不符合現實了。”⑧于是鄧小平審時度勢,鮮明地指出當今時代的主題已經變為和平與發展,并且指出:“如果現在再不進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⑨從而開創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為了適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一方面,中國實施了由點到面的向對外開放,比如中國由創辦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城市再到建立沿海經濟開放區,最后開放了沿江與內陸城市,同時中國也在技術、管理、文化等多個方向與層次進行對外開放。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與各國一起抵制國際上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嶄新的歷史方位上,習近平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等,不僅有利于增強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而且可以在促進本國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他國發展,進而促進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形成。所以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外開放戰略都是與當今的時代主題相契合而制定的,從而有利于中國和世界各國一道共享開放和全球化的發展成果。
(二)這種調整是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現實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都獲得了顯著的成就,改革開放成為決定當代中國發展命運的關鍵抉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了使其能夠順利進行,中國的對外開放戰略必須做出適時的調整。中國的開放當然是對全世界開放,但主要還是向西方發達國家開放,這是十五大和十六大對中國的外交戰略作出的重大調整。西方發達國家主導著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掌握著先進的技術、經驗和信息等資源,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與發達國家進行貿易合作,但這并不代表中國就縮小對發展中國家的開放程度。如今中國的改革事業已經發展到了深水區,中美貿易戰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這種復雜的國內國際背景下,中國的對外開放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處境。要緊緊抓住“一帶一路”這一契機,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同時要加快自貿區的建設,推動對外貿易向高質量發展,緊緊抓住機遇,勇于迎接挑戰,推動對外開放朝著更高質量發展。
(三)這種調整是國際局勢變化的客觀反映
從新中國成立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的對外開放策略從主要對第三世界國家開放逐漸轉變為將同發達國家的關系提升到主要日程,這一轉變從理論上來講,是對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某種有保留的參與。因為以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還難以改變這種舊秩序,并且也無法承擔長期游離于這種秩序之外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所以為了發展經濟,必須對這種秩序進行有保留的參與。但是,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地蓬勃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與以往任何時期相比都有了顯著提高,中國也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此時的國際秩序不再是美國的一家獨大,而是正處于新舊秩序復雜更替的過渡期,主要表現為國際格局多極化呈現新態勢、經濟全球化面臨新挑戰、主要板塊呈互動新氣象、亞太安全充滿變數。面對這種機遇與挑戰并存、變數和風險疊加的新局勢,對外開放戰略必然要做出適時的調整。要與某些發達國家的“反全球化”逆流進行堅決的斗爭,積極消除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使正面效應更多地釋放出來,以此來擴大共同維護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國際基礎,進而使經濟全球化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同時積極主動地與廣大成員國、國際組織和機構一道,共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使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早日形成。所以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實施的外交戰略都是對國際局勢變化的客觀反映,目的就在于使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贏得更有利的國際環境。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對外開放策略的歷史反思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所實施的對外開放策略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對外開放思想繼承與發展的必然產物,而且也為今后繼續探索中國如何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寶貴經驗。因此,在明確了對外開放策略的發展進程和調整原因的基礎上,對中國的對外開放策略進行歷史反思,有利于深刻總結對外開放進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同時為今后的發展指明方向。
(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立足中國國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當今的國際形勢在經濟、政治、文化層面都有了深入的發展,世界越來越融合成為了一個“地球村”。中國一再強調不能固步自封,在積極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與深度的同時,也必須時刻立足于本國國情,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實行全方位的開放。
面對如今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國共產黨一方面要始終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始終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中國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立足點,堅持奉行不結盟政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國家性質不變質,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行。習近平特別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著無數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著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的奮斗與犧牲,凝聚著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與實踐,是近代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⑩所以說,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推進對外開放提高到新高度,首要的就是立足中國的基本國情,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同時將對外開放融入社會主義在中國當代的現實形態中,以對外開放來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二)要正確處理好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的關系
在堅定社會主義方向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要始終注重正確地處理好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的關系,這同樣是中國共產黨對外開放思想與策略進程中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是互相促進、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正是因為在革命時期中國堅持了獨立自主這一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才獲得了政治與經濟上的獨立,使對外開放由被動變主動;另一方面,通過對外開放這一途徑更好地融入世界,發展自己,反過來也增強了中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立足點要謹防兩個誤區:一是自力更生不是要封閉門戶地自給自足,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二是也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從頭干起。獨立自主是要在不違背國際交往原則的基礎上創造出屬于自己獨特的東西,同時對待外來事物也要有一個科學態度。以使中國更加強大為目標來參與國際競爭,借鑒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外國經驗。如今,中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處在此方位上,要警惕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泛濫,要保證以社會主義自我完善為標志的改革開放不變質。總之,正確處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的關系,才能不怕世界局勢所帶來的動蕩,才能在任何時候都能立于不敗之地。
(三)對外開放過程中要堅持敢于創新和勇于突破的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中國共產黨的對外開放策略始終堅持敢于創新和勇于突破的精神,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所以說,中國共產黨在掌握了時代特征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對外開放由點到面的發展戰略,這樣有助于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理性地審視和評價國際交往過程中他人的功與過。
中國共產黨對外開放策略的創新過程是一項開創性的偉大事業。中國共產黨在對外開放的道路上,始終注重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進而在二者兼具的基礎上謀略和規劃發展的新路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如何創新對外開放策略,依然是一個艱巨的歷史任務。為此,一方面要善于學習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要在學習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要創造出屬于中國自己獨特的新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繼承性、開創性和堅韌性的有機統一,從而使對外開放戰略朝著更加國際化、更加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引自《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③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6-457.
④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6.
⑤⑥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匯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97.
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99-100.
⑧⑨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5-416.
⑩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J].黨建研究,2012(12):29-34.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